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分叉口——中苏步枪发展历程

2019-09-30 11:56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1943年7月15日,在如火如荼的库尔斯克大战之际,苏联武器装备人民委员部展开了一次历史性的会议,这次会议正式决定了苏联需要发展一款中间威力弹药,并决定作为步兵班单一型号子弹配发全军。这次会议的成果,就是至今仍然在发光发热的M43式7.62*39mm中间威力弹药。


现代生产的一盒7.62*39mm

为了制定统一弹药的步兵班武器,这次会议要求苏联兵工业开发三款新的轻武器,分别是半自动卡宾枪,自动步枪和班用机枪。这三把枪日后全套引进中国,就是在中国被称之为56枪族的56式半自动步枪(苏联SKS西蒙诺夫卡宾枪)、56式冲锋枪(苏联AK-47第三版卡拉什尼科夫式突击步枪)和56式班用机枪(苏联RPD捷格加廖夫式轻机枪)。

从上到下分别为56式半自动步枪,56-1式冲锋枪和折叠托56式冲锋枪
原版苏联AK-47,注意刺刀的区别,这个刺刀也见于中国军事博物馆门口汉白玉士兵雕像上
RPD轻机枪,注意他的弹链,他并不是弹鼓供弹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3种枪属于56枪族,但实际上这三种枪除了子弹外几乎没有共同点。

SKS式半自动步枪属于苏联PTRS式反坦克步枪(设计师都是西蒙诺夫)的延伸,为短行程活塞导气式+偏移式闭锁结构(STG44也是这个);

AK-47式自动步枪设计中参考了美国加兰德式步枪的自动机,为长行程活塞导气式+旋转式闭锁结构;

RPD式轻机枪则是经典的DP-27轻机枪(即有名的转盘机枪)的捷格加廖夫式鱼鳃撑板式枪机,只能弹链供弹,使用50发不可散弹链,盘在圆形的弹链盒里。

因此,苏联很快就发现这三种枪不能通用,于是命令卡拉什尼科夫在AK47基础上开发新的一款班用机枪,并改善AK-47让其提升射击稳定性,1959年,新款班用机枪RPK和AKM同时出现在苏军序列之中。此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故中国并未学习到AKM和RPK,这一变化最终使得之后中国轻武器发展和苏联卡拉什尼科夫一统江山分道扬镳。

AKM
RPK

早期的AK-47(包括56式)一直以连发精度低下,枪口抖动剧烈而恶名远扬。

在81式研发中,曾经详细对比过81式和56式的精度。根据最初4年生产中抽81枪进行精度验收试验纪录,统计127支枪,每支枪在100m卧姿有依托单发射击三靶,每靶20发,得出每支枪三靶平均R50。127支枪总平均R50=3.942cm。56式半自动步枪,统计10年的抽枪精度试验纪录,R50总平均=4.7cm。而56式冲锋枪生产技术条件规定R50≤6cm,实际上还难以达到。至于81式步枪的点射精度,在以上试验统计中(每季度抽试点射精度),24支枪平均70%密集界20.2×17.44(方向×高低cm)。同样,在最初几年生产81式轻机枪抽枪精度试验统计中,32支枪单发总平均R50=3.59cm,20支枪点射总平均70%密集界16.67×15.84(方向×高低cm)。

根据美国专业枪迷对AK-47(罗马尼亚版本,和56冲都是AK-47第三版仿制型,但做工比60年代56冲好)的评价,AK-47可达4.3moa(一百米偏差约4.3英寸,即11㎝,不过美国统计精度不剔除极端值,而R50会剔除极端值,因此R70/100和美国moa比较对应),使用7年后(由于做过可靠性测试,枪保养并不好)100米精度仍然可达5.8英寸散步,即15㎝左右,而同一个距离保养良好的M4可以打进3英寸(7.6cm),可见AK-47精度确实比起81式,56半自动和后来小口径步枪低很多,因此这也是长期中国将 AK-47命名为56冲锋枪,并和56半自动同时在步兵班服役(79年时,中国步兵班只有正副班长有56冲,其他56半)的原因。

为了解决AK-47的问题,卡拉什尼科夫在AKM做出了大量调整。

AKM最主要的特点是用冲铆机匣代替AK-47第3型的铣削机匣,令生产成本大减,而且新的冲压机匣比AK-47第1型的冲压机匣和第3型的铣削机匣都轻,改进后的AKM仅重3.15千克(相比的以轻便出名的95式突击步枪还有3.2千克)。AKM的扳机组上增加的“击锤延迟体”则是他另一个重要改进,苏联解体后,美国枪械专家对AK-47和AKM进行了无数发实弹射击试验,并使用高速照相机来分析工作件在射击时的运动情况,发现AK的枪机框在实现闭锁复进到位后,时常出现两三次轻微回跳,这导致击发时击锤首先打在枪机框后部,然后才打到击针,使打击底火的力量减小。这对需要一定击发强度的底火而言(AK系列采用浮动式击针,击针与底火事先已接触)会导致AK-47很偶然地出现哑火现象。为根本消除这种哑火可能性,就为AKM设计了这套新的击发组件。该“减速器”在击发时能使击锤延迟几毫秒向前运动,以保证枪机框在前方完全停住后再打击击针,这足以消除由于任何原因导致哑火的可能性。这也是有时AKM即便使用一些已经生锈的底火却仍具有良好可靠性的原因之一。在试验记录上,AKM未出现一次因武器方面引起的哑火现象。最后,AKM增加了枪口防跳器并把枪托改直,使得连发抖动大幅下降。在日后做的AKM精度测试时,AKM已经降低到3.5MOA左右,到了AK-74时,100米内AK-74已经达到了2MOA,近距离单发精度和M16基本相当(但由于5.45弹动能不足,超过300米后精度和威力急剧下降,因此苏联并未淘汰AKM,目前也是AK-12/15混搭)。

而中苏交恶后,中国轻武器不再能够得到苏联技术支援,中国只能自行寻找手段解决自动步枪精度问题。在56式冲锋枪精度解决不成的情况下,中国不得不把视野转向了56式半自动步枪,这就催生了63式自动步枪。

63式自动步枪

由于现代战争自动步枪重要性日益提高,中国军队高层都认可未来部队应该配备火力更强的自动步枪。但是受制于严重不足的弹药产量(根据2009年的一份中国论文,2009年时中国一条步枪弹药生产线的效率仍然只有100发一分钟,而美国高达1200发一分钟),以及受到抗日战争“刺刀见红”精神影响,63式继承了56式半自动步枪的折叠刺刀和操作习惯。最典型的表现在于:

1,63的装弹方式继承了56半自动步枪,可以采用更换弹匣,以及和56式一样的拉开枪栓后直接插入桥夹的装弹模式;

2,63式自动步枪和56式半自动步枪射击操作相同,标尺按照打开刺刀计算(即必须开刺刀才能保证标尺精度),因此使用过56式的士兵可以很容易套用56式的操作手段;

3,63式刺刀比56更长并且变成了威力更大的三棱刮刀;

4,63采用了56半自动的短行程活塞和56式冲锋枪的旋转闭锁枪机,提升了自动机稳定性。

这样一来,63式精度确实大幅提升。但由于10年动乱,600万把63式生产质量相当不稳定,质量好的63曾经在越战中300米外精确压制地堡,而质量不好的63则经常出现各种故障甚至炸膛,因此军队喊出“还我半自动”的口号,使得63式1978年退出服役,画上了一个很不好的句号。

然而一年后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步兵轻武器火力不足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这宣告了半自动步枪在近距离作战的死刑。同时,由于1978年中国决定开发5.8mm小口径子弹,但新枪等不及战争的需求,于是一个“半路出家”的紧急“过渡性步枪”最终成就了一代经典81式。

81式自动步枪

由于中越战争血的教训,81式是中国第一款完全立足于实战的步枪设计。在自动机结构方面,81式继承了63式的整体设计,但在导气孔做出了调整,设计了关闭、小口、大口三个状态,关闭导气孔可以提升膛压以发射枪榴弹,小口日常使用降低后坐力和提升运动可靠性,大口在比较恶劣环境使用,提升可靠性。同时,81的枪机复进行程也提升了,枪托也还改成AKM式的正对枪口轴线的设计,这样一来,81式在保持了56式的可靠性前提下,自动机的运转平稳度大幅提升,精度也比过去56半,56冲有了大幅提升,达到了AKM等级。1990年,卡拉什尼科夫访华时,虽然他已经濒临耳聋,但仍然坚持体验射击81式步枪(回国后便彻底失聪),并大大称赞这是7.62*39枪械里他见识过最好的设计(尽管81并不是AK科技树的)。

随着中国和苏联进入小口径步枪时代,中间威力弹药的辉煌岁月也步入暮年。但是,两个国家的枪械设计人员,用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都解决了AK-47步枪在精确度和连发稳定性的问题。正所谓:大道之行,殊途同归。

分叉口——中苏步枪发展历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