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晌江湖 41:对器材专一,有时也是一种助力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刀剑,亦有烟火气。 —写给青春,以及未来的哲思。

01
以技宗的角度看待“换器材”,就是不要轻易跳脱自己熟悉的体系。也不是说,更换总是失败的。希望老师从碳素王朝换到超级张继科(直板),发哥用多尼克C1代替打了20年的狂飚3,最终球还涨了。汕头市A级选手球板配置(202203)但大部分而言,熟悉意味着稳定。稳定,有时候给自己很大的助力。
蔡老师用着70多克的闪光J单桧,配一片F2,打了十来年。他的理念与别人不同。向来,单桧追求厚而重,才不发空,好轰出重板。他偏偏需要够轻的底板,才能匹配他迅猛的手速,勾出左右侧上下旋—变幻莫测的发球,使得2000分水平的高手遇到他,每局吃五六个,都司空见惯。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板哲学,毫无疑问,匹配个人特点非常重要。因人而异。
杜师重金买了铁牌的泰克西姆,因为发力爆冲的一刻,就是这老铁牌木头的韧劲让他心里踏实。铝标的蝴蝶王虽然看似更持球,但他发力足够集中,不怕板子不吃球(何况配了粘性的蓝奔腾),只怕板子不够硬韧、发空。
纵观那么些业余老高手,不是不想换器材,但每每到了最后,还是回归老路:还是熟悉的好。黑马君换双慢跑鞋都折腾,本来想支持国产,买了安踏,觉得卡鞋脖子;买双美津浓,觉得太硬。又重新买了熟悉的亚瑟士,就是习惯了那软实的包裹感。
正手弧圈大刀阔斧的,往往内置芳碳的更为顺手,W968、奥恰ALC、Innerforce Layer ALC;动作紧凑简洁的,往往外置芳碳更爽口,Viscaria及它的变种为首。长年累月地熟悉一块球板,就能用技术来包容它的短板。Vis的正手不够持球了,打久了,你的动作会变得简练来接纳它;W968的反手不够硬实,打久了,自然而然你会用更多的贴防而非加力敲击。
熟悉,未必是坏事。并非是固守。有时,也因为你了解这套器材配置的短板,反而,你能通过技术,掩盖住它的不足,发挥出它的特点。

02
周一晚上,兴之所至,深夜在B站首次直播。在不预告的情况下,竟然也有500多位球友来聊天。其中,有球友说到为啥“黑马聊乒乓”公众号老推荐旧的胶皮。
因为:经典,是经得起考验的。莫奈君现在测板子,一面用的狂飚,另一面,还是久远的F1。以狂飚测底板的形变,以F1测底板的支撑力,非常合理。况且,时至今日,业余球友中,仍然有很多F1的拥趸。其中也有一些是高手。有的以直板快攻为主,有的用在横板反手。F1其实也能制造强烈旋转,只是手法上与蛋糕德套不同。用蛋糕的话,搓球很容易就能“深摩擦”;但想通过深摩擦来用F1搓球,会容易冒高,觉得它虚弹。其实应该改用“点搓”。
即便到了今天,F1的防守自动挡能力在德套中也是翘楚。能够持续畅销,必然有过人之处。
同样还有直播中我推荐的蓝火M1。在变革系列出来之前,可以说它是德套中完美的存在。很吃球,也可以打出高速,摩擦相当稳定。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确实底劲不够强。但对很多球友来说,仍然是很理想的选择。
经典老胶皮,不仅经过了长年累月的市场考验,它们本身也在不断地改良和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变化。狂飚3,就是为了适应时代“提速”的要求,而降低了胶面的粘性。蝴蝶出了十来年的Tenergy,内能寿命也比刚出炉那两年大大提升了。

新款胶皮,有的确实不错,比如蝴蝶Dignics、多尼克S2和C1、优拉的ZGR系列等等。但各有各的问题,使得在推荐给业余球友时受限。希格玛3是比红V有劲点,但毕竟贵了50块。挺拔的5G芯变革很好,但短命。多尼克C1很不错,但偏重。D09c又贵且不轻,一般水平的球友,反手贴个维佳中国,可能效果差不多。
新品也许有新的突破,但经典的东西,一定是被岁月和人认可的。
* 版权声明:文章均为原创,版权归“黑马聊乒乓”和作者本人所有。抄袭不仅无耻,还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