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北方四岛”的死局
1840年,英国海军47艘战舰进攻广州,踹开大清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开始强势入侵东亚,与大清隔海相望的日本,也自然的成为西方侵略的目标。
13年后的1853年,美国海军4艘战舰驶入日本江户湾,战舰发动机燃烧的滚滚黑烟带给日本人巨大的视觉震撼,通体漆黑的铁甲与深蓝的海水融为一体,面对此般景象,日本人将这4艘战舰贴切的称为"黑船"。

一、踹开日本国门
大清当年战败的消息很早就已经在日本流传开来,他们深知在陌生的世界另一边崛起的强大力量,自己根本不是对手。在黑云压城的力量面前,日本人迅速跪下了,同意美国开出的一切条件。
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结束了闭关锁国时代,同时也结束了国家的幕府时代。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当年英国人进攻大清,抢先一步进入东亚,那为什么第一个入侵日本的不是英国人,而是美国人呢?
因为暂时没空。
1853年-1856年,沙俄强势入侵奥斯曼土耳其,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法担心沙俄做大,全面支持土耳其跟沙俄硬刚,在欧洲打的不可开交,暂时没顾上东亚。
而且当时英国人将主要的利益期望还是放在了大清,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大清的实力还没有被英国摸清底线,觉得还是有合作的可能,希望大清能在远东牵制沙俄,平衡欧洲力量,所以暂时没下死手,后来一次又次一的试探中发现了大清实在是扶不上墙的烂泥,所以才肆无忌惮的瓜分大清,甚至直接进攻北京占领紫禁城,将皇帝赶出皇宫。(相关内容可以阅读我之前的文章《日本如何成为近代列强?》)
所以上天把这个侵略日本的机会留给了美国,为了去中国搞钱,在大西洋航线上的日本就进入了美国人的视线,想把日本作为其与东亚贸易的重要支点,这样去中国的时候方便中途找个地方停靠补给,所以说,美国人来到日本,完全就是顺路侵略了一下。
这就好比说,别人找你邻居干架,但是邻居那天没下班,反正来都来了,他们就顺便把坐在门口挖鼻涕的你揍了一顿,你这找谁说理去。
当时的美国国务卿的威廉·亨利·西华德提出了向太平洋进军的大帝国规划,希望美国能够快速进入东亚地区,一旦抢先一步与大清完成贸易绑定,就能帮助美国一跃成为大平洋最强大的国家。要知道,12年之后的1865年,美国人才刚刚完成南北战争,此后才快速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而1853年的美国,一大半领土都在南方地主手里,每天还靠着黑人奴隶种点棉花挣钱而已,实力远远不如英法列强,而即使还是个穷小子的美国人,此刻就已经展露出对世界的狂躁野心,我只能说昂撒人杀人越货的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
(PS:威廉·亨利·西华德是非常有才干的美国政治家,在其任期内,只花了720万美元就从俄国人手里买下了阿拉斯加1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且在南北战争中,因为南方人花钱买了英国人的军舰,击沉了北方人的商船,西华德居然死皮赖脸找英国人索赔,而且英国人不知道是不是没睡醒,居然真的被坑了600万美金,相当于美国人买下阿拉斯加,最后找英国人买单,这算盘打的六呀!当年林肯被暗杀之后,西华德可以说是美国最有权势的男人。当年这段故事非常精彩,以后可以专门写一篇文章。)

二、瓜分千岛群岛
言归正传,现在我们看一下日本的邻居,大清当时在干什么,1853年的大清此时南方已经乱的不能再乱,太平天国的大军已经攻克南京城,马上就要准备北伐,兵锋直指北方,政权摇摇欲坠,要不是后来曾国藩强势平叛帮助大清续命,当年大清这口气怕是已经背过去了。
日本的另外一个邻居沙俄,占领了大清的库页岛,领土势力已经无限接近日本本土,
在日本北部与大陆之间,有一串长长的岛链,长达1300公里,这里被形象的称作“千岛群岛”,这里拥有数之不尽的矿产和庞大的渔场,这其中就有今天日俄之间的争议领土“北方四岛”。
1853年,俄国人看美国人居然抢先一步侵略日本,于是俄海军将领普提雅廷率领舰队入侵长崎,来了一次俄国版的“黑船事件”,1855年,日本与俄国签订《日俄和亲通好条约》,将整个千岛群岛一分为二,北方归属沙俄,南方(即现在的北方四岛)归属日本。原文如下:
今后日本国和俄罗斯国的疆界应在择捉岛和得抚岛之间。择捉全岛属于日本,得抚全岛及其以北的千岛群岛属于俄罗斯。至于库页岛,日本国和俄罗斯国之间不分界,维持以往之惯例。
也就是说,俄国人至此已经实际占领库页岛以及北方千岛群岛。
让人愤怒的是,在法理上当时的库页岛还属于大清领土,一直到1858年和1860年,俄国通过《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条约迫使清朝政府割让库页岛,也就是说,在1855年,日俄已经私下提前完成了对中国北方的瓜分,清政府的羸弱让人绝望,这种苍白的无力感贯穿了整个近代中国,带给中国人无尽的屈辱和惨痛的民族记忆。

三、剧变的世界格局
如果我们要看清楚北方四岛的历史演变,决不能只着眼于东亚历史,要从全球视野俯视这片土地,你才能看清楚这里曾经到底发生过什么,为什么俄国人当时愿意把千岛群岛给"吐出来"。
19世纪末,俄国实施农奴制改革,满清忙着洋务运动,日本完成明治维新,美国完成南北战争统一国家,而曾经的日不落大英帝国已经日薄西山,力量已经难以维持庞大的世界殖民地,对于英国人来说,原有殖民地的力量收缩必然会带来权力真空以及新势力的携入,既然这个局面无法避免,那对于自己最能接受的结局,就是走之前提前选择一个新势力接替自己,这样既可以保持基本的体面,又可以保留间接获取殖民地利益的可能性。
在美洲,英国人选的"太子"就是美国。
在亚洲,英国人选的"太子"就是日本。(其实本来想选大清的,无奈大清实在扶不上墙。)
同时,英国对于西伯利亚的俄国人始终满怀戒心,对于俄国人来说,开疆拓土是刻在每一个俄国人基因里的使命。
对于英国人来说,扩张殖民地的目的是获取廉价的原材料以及产成品倾销地,依靠庞大的工业产能剥削全球殖民地人民,但俄国人的工业实力远远达不到需要如此广袤的土地支持运转,远东绝大部分土地都处于未开荒的原始野地,但依旧阻止不了俄国人扩张的野心。
1875年,在普法战争中,俄国人趁机快速重新组建的黑海的军队,磨刀霍霍,兵锋直指君士坦丁堡,暂时无暇顾及远东。
为了暂时稳住远东的利益,1875年,日俄签订《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明确了库页岛主权属于俄国,同时日本获得了整个千岛群岛作为补偿,难以想象的是,这居然是一个相对平等的条约,当时的日本居然和西方列强签订了平等条约,获得了本属于俄国的土地,根据俄国的以往历史来看,简直难以置信。

1877年,腾出手的沙俄全线进攻奥斯曼帝国,第十次俄土战争爆发,俄国人大获全胜,并且群吞了大量利益,此后的一段时间,俄国人在西线暂时没有可以动手的地方,并且也需要消化利益,于是消停了一段时间。
现在,世界的目光又暂时回到了东方,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大清的实际控制人慈禧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屈辱也开始愈发不满。着手洋务运动,组建北洋水师,在东亚形成了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加上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家快速崛起。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大清被打回原形,一屁股瘫坐在地上,在《马关条约》中,北方大片领土,对于俄国、法国、德国处于自身利益的角度,不希望日本做大,出面干扰。最终辽东被日本人吐了出来,后来李鸿章为了这事还专门去圣彼得堡感谢俄国人,并且同意俄国人在中国北方修铁路。
当时英国的思路是利用日本牵制沙俄,而当时俄国人的思路是通过大清牵制日本,这些力量的角逐,本质上还是上文提到的,衰落的英国力量收缩后与沙俄不断膨胀的野心之间的矛盾。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在海上,日本舰队全歼俄国太平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俄军两大海上力量全部报废,在陆上,日俄战场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北,而屈辱的是,作为拥有东北领土的中国居然宣布中立(看着两拨人在自己家打架,默默低头点了根烟,刷起了抖音,也是很无奈啊)
最终,日本惨胜,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赢得了战争,日本获得了库页岛南部地区,但当时双方并未谈及千岛群岛,从理论上来说,千岛群岛此时依然在日本手中。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5年,在二战即将结束前,苏美英三国元首提前讨论战后如何平分世界,签订《雅尔塔协定》,苏联占领了千岛群岛,并获得美英两国支持。

四、扯皮的开始
一切看似尘埃落地,但其实是纷争的开始,日俄之间因为这个千岛群岛闹到了今天,话说这《雅尔塔协定》不是已经说明白了吗?日俄两家人因为这事吵到现在,有什么可争的呢?
其实这里面确实有巨大的漏洞!精明的日本人抓住漏洞不放,一定要整出点幺蛾子出来。日本人的核心思路是,千岛群岛是你们苏联的,但是北方四岛不属于千岛群岛,是日本的,苏联人认为,所有岛屿都是我的,要不是有人拦着,连你本土都是我的!
我们来看一下双方扯皮的焦点在哪:
首先,《雅尔塔协定》原文是说,“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但这个"交予"是什么意思,协议并没有明确说明,到底是主权给你还是治理权给你,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如果是主权给苏联,那没话说,但是治理权给你,你充其量就是战后占领军,早晚得走。
其次,如果向前追溯,那双方在1875年签订的《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中,也没有明确的说,千岛群岛包括哪些岛,要知道,千岛群岛可是一个长达1300公里,总计56座小岛组成的庞大岛链,到底哪些岛算是千岛群岛,哪些岛不算,这事并没有明确说清楚。
再次,在二战结束之后,英美苏三国基于《雅尔塔协定》的基本框架,联合发布《波茨坦公告》,在公告中明确说明,日本主权领土仅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由盟国指定的岛屿,注意,这里留了个大坑,就是最后一句"指定的岛屿",到底哪些岛屿是指定的岛屿,哪些没指定,当时可没说。不但如此,在《波茨坦公告》中并未提及千岛群岛的归属,也就是说《雅尔塔协定》中的“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这句话,根本就没有放在《波茨坦公告》里,两个文件居然出现了冲突!这可就给日本人抓到了巨大的漏洞。
其实坦白讲,如果英美和苏联是结盟关系,这事根本不会有任何波澜,日本作为战败国根本掀不起来什么浪花,但是问题是,英美和苏联在战后马上进入冷战阶段,两大阵营快速形成对立,加上朝鲜战争爆发,日本的地位转变成西方对抗苏联在东亚地区的桥头堡,昂撒人当然不会放过给对手制造矛盾的机会,暗中支持日本人跟苏联捣乱,上面不是说指定的岛屿吗?那我就指定呗,一会指定这个岛是日本的,一会又指定那个岛是日本的,开始各种恶心苏联,谁让你当初签合同不好好看看,现在怪谁呢?
北方四岛由于和日本本土距离太近,很多人本人都习惯认为北方四岛属于北海道本土,而并不属于千岛群岛一部分,在1951年,美日签订《旧金山和约》,和约声明美国结束日本本土占领,精明的日本人在这份和约中提及了北方四岛,但是当年给日本人留下巨大心理阴影的慈父斯大林同志还在北方盯着,日本人没敢多说,就提了一下放弃4个岛当中的2个小岛,而且条款内容相当暧昧模糊,反正美国人就希望把事情搞成一锅粥,越乱越好。
斯大林同志因为之前美国人指定的岛屿这事气的各种问候美国人祖宗,上回签合同被人给忽悠了,这回干脆不签了,并且鉴于日本人对这事的态度,直接扣下几十万日本关东军战俘在西伯利亚挖土豆,并且在远东战区下令,凡是千岛群岛发现日本人,不论什么船,直接抓起来拉倒西伯利亚,和战俘同志一起挖土豆。此时的北方四岛被苏联牢牢控制。

1956年,赫鲁晓夫在出任苏联领导人后,开始批判斯大林,国内政权出现混乱,苏联将全部重心放在维护东欧各加盟国稳定,暂时无暇顾及远东。这时精明的日本人抓住机会,迅速跑去苏联拜码头,态度相当暧昧,各种低姿态献殷勤,苏联为了稳定远东局势,同时作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苏联也欣然接受的战败的日本,认错就改还是好同志嘛。
日俄两国快速恢复外交关系,苏联人也放了扣下的日本渔民和战俘,同时赫鲁晓夫大气的将北方四岛中的两个岛还给了日本,双方发表了《苏日共同宣言》,日本人向前迈了一大步,现在回头来看,不得不佩服当年执政团队卓越的谈判能力以及对世界格局的认知水平,其核心成员鸠山一郎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后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
不出所料,美国人看到日本人居然开始和苏联人勾勾搭搭,昂撒人咬牙切齿,人类千年搅屎棍开始发功,公开宣布,支持日本人获得全部北方四岛主权,如果日本人说北方四岛里面有两个是苏联的,那美国人也要永久占领冲绳。日本人深知得罪美国的下场,被迫终止谈判并放弃了来之不易的谈判成果。并且从此将北方四岛捆绑在一起,不能分开谈判,基本丧失了谈判缓和的空间和可能性。
苏联人看你日本人自己不要,那我也没办法,我就继续占着呗,但是由于《苏日共同宣言》已经发表了,这事直接撕毁也不像回事,于是在条款里加了一条,当美国人撤走全部驻日美军的时候,苏联才愿意归还这两个小岛,要不然面谈。
美国人怎么可能放弃逐军,至今在冲绳依然维持着庞大的军队,所以苏联人故意这么说,就是想不了了之。
得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日本人这下白慌活了,只能忍耐下去,等待新的机会。
70年代,中苏关系迅速恶化,世界格局出现新的契机,日本人再一次敏锐的抓住了机会。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关系迅速回暖,这时候北方的苏联顿时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于是开始大力拉拢日本。

1973年,苏联与日本展开合作开发远东油田计划,精明的日本人抓住机会,你要跟我合作可以,但是咱们要先谈一谈北方四岛的问题。
这一次苏联人妥协了,在谈判中没有提及《苏日共同宣言》中的附加条款,只是提及了原始文件中双方约定的归还2个岛屿的条件,北方四岛重现解决方案,两国领土很有希望实现和解,在此过程中,首相田中角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算不如天算,这一次还没等美国人出手,以色列人先出手了。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再一次战胜中东联军,为了报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中东各国联合起来大幅提高原油价格,国际原油价格飙升,作为资源大国的苏联一下子来劲了,通过出口原油狠狠的赚了一笔,经济环境大幅改善。
兜里有钱了,腰杆子也硬了,这回苏联再也不搭理日本人了,还两个岛,啥也不给你。
在此之后的日本历任政府,都曾致力于改善日俄关系,希望能有谈判的可能,但时至今日,并未出现良好的解决契机,北方四岛成为了日俄永远绕不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五、解决的方案
对于北方四岛的领土争端,存在三个解决方案。
第一方案:放弃北方四岛中的两岛,与俄国达成媾和,按照《苏日共同宣言》的基本精神解决领土问题,但这条方案目前俄国也不同意,美国人更不同意,并且现在相当多日本人自己也不同意,这条路基本无解。
第二方案:如果有一天俄国人穷疯了,准备卖岛续命,日本人可以花重金将岛给赎回来,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苏联人砸锅卖铁的过日子,曾经一度让日本人看到希望,但最终也没能实现这个方案,俄国人穷疯了也不卖国。
第三方案:两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北方四岛,从事实上渗透增加北方四岛影响力,把主权敏感问题暂时放在后面,等待日后解决的机会。但是由于问题不能立竿见影的解决,很难得到执政团队长期支持。
目前来看,这三个方案基本都很难实施,日本只能在世界格局中静观其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