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中国的“阿特拉斯5”?“长六甲”还有三芯并联的宏大构型!


北京时间2022年3月29日17时50分,搭载“浦江二号”和“天鲲二号”等2颗卫星的“长征六号改”遥一运载火箭,在太原发射场新发射工位9A01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再添新成员!

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第一型固体捆绑运载火箭,“长六改”(或“长六甲”)在立项之初就让人耳目一新、充满期待。事实上,作为倾力打造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六改”是一型构型变化极丰富的火箭,并且更强大的构型还在路上!

中国的“阿特拉斯5”!
此次首飞的“长六改”遥一采用的是4固推构型,是该型火箭的基本型。同时,在基本型基础上还规划了2固推构型以及光杆构型,为“长六改”拓展了较大的运力区间。


作为一型中型火箭,“长六改”的体量是偏大的,它的起飞质量达到了约530吨,在中国现役运载火箭当中位列“长五”、“长五B”、“长七”以及“长七甲”之后,排名第5,但是“长五”系列火箭属于大型火箭,在中型火箭当中“长七改”可以排到第3。在庞大体量基础之上,“长六改”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SSO)运力为4.5吨[1],只与起飞质量约356吨的双助推“长八”持平,运载系数显著偏低。之所以造成这一结果,一方面是固体助推偏重、比冲偏小,4枚助推的合计起飞质量达到了280吨,且固体发动机的比冲是远不及液体发动机的;另一方面是单台上面级发动机YF-115推力偏小、不具备二次及以上启动能力。


作为一型被寄予厚望的运载火箭,“长六改”自然不会停留在目前的运力上,那么会怎么提升运力?我们可以从今年初的一次发动机试车中找到部分答案。今年1月26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65所抱龙峪试验区,18吨液氧煤油发动机(YF-115)双机并联二次启动首次试车获圆满成功。本次试车的成功,进一步拓宽了18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应用范围,完善了液氧煤油发动机型谱,拓展了发动机应用维度,提升了火箭运载能力。[2]


在现役运载火箭当中,只有“长七”系列的“长七、“长七甲”和“长六”系列的“长六”、“长六改”配备了YF-115发动机,其中“长七”系列芯二级均配备了4台YF-115发动机,由于运力需求,“长七”系列不太可能将芯二级的YF-115数量降为2台,“长六”2.25米直径的芯二级装不下2台YF-115,于是就可以知道具备2次启动能力的YF-115的双机并联状态基本就是为“长六改”准备的。如果“长六改”芯二级换装2台具备2次启动能力的YF-115,中低轨运力将大幅提升,可以和“长八”拉开较大的距离;如果“长六改”芯二级换装1台具备2次启动能力的YF-115,还将使其具备较强的高轨运力,于是“长六改”会成为兼顾低、中、高轨的全能型运载火箭。

为了适应不同任务需求,“长六改”除了首飞的4.2米直径整流罩,还可根据需求选配3.35米直径和5.2米直径整流罩。结合固推数量0、2、4三种配置,上面级发动机换装1或2台具备2次启动能力的YF-115,我们可以认为“长征六号改”就是中国的“阿特拉斯5”。


三芯并联的宏大构型!
固体火箭固然有推力大、速度快的优点,使用维护也相对简单,可以缩短发射准备周期,但也有质量大、比冲低的缺点,总体运载效率偏低。除了固体捆绑构型,基于模块化、组合化、系列化的思路,“长六改”还有更宏大的构型,采用公共芯级助推的CBC构型已在规划中[3],就是在芯一级周围平行捆绑与芯一级相同的两个助推模块,实现三芯并联,现役的“德尔塔4”、“重型猎鹰”也采用了这种构型,CBC构型生产维护相对简单,还能拥有较高的运载效率。


CBC构型“长六改”起飞质量可以通过合理推算得出,其芯一级起飞质量接近“长五”单枚助推的156.6吨(同为航天科技八院出品),4固体捆绑构型“长六改”起飞质量约530吨,单枚固推起飞质量为70吨,CBC构型“长六改”起飞质量等于光杆“长六改”加2枚公共芯级助推,于是可得出530-4×70+156.6×2=563.2吨;CBC“长六改”起飞级总计配备6台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单台推力为1188千牛(约121吨)起,于是可得起飞推力为1188×6=7128千牛(约727吨)。4固体捆绑“长六改”起飞质量约530吨,起飞推力为7230千牛(约734吨),相较而言CBC“长六改”起飞质量略大,起飞推力略小,但是基于燃烧效率更高的液体火箭动力,后者的运力会大幅增长。


从研制生产的角度而言,CBC“长六改”的单机更少、产品化水平更高,研制生产效率自然就更高,有利于可靠性的提高和规模化的应用。同时CBC构型可以将“长六改”的运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拓展运力区间和任务适应性。对于“长六改”乃至“长六”系列甚至航天科技八院而言,CBC“长六改”都将是一个影响深刻、意义重大的宏大构型!


灵活配置运载火箭的整流罩规格、助推器数量、上面级发动机数量是世界航天摸索出的有益经验,也是航天发射高效运行的路径之一,“长六改”研制遵循了这一路径,一不小心就成了“中国的阿特拉斯5”。不过,“长六改”还吸收了业已验证成熟的CBC构型,其与光杆“长六改”的构型组合与“猎鹰”系列的构型思路一致,某种程度上“长六改”也是中国的“猎鹰”火箭。于是,我们可以说“长六改”是“中国阿特拉斯5”,但又不仅仅是,它是吸收“阿特拉斯5”和“猎鹰”系列火箭构型思路的集大成者,我们还是叫它中国“长征六号改”吧!
作者:大白高国
本文为作者原创,@轻舟一号是文章唯一发表账号,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与作者
参考资料
[1]数据引自中科院中国科普博览
https://c.m.163.com/news/a/H3LUDU3J0511A8O9.html?spss=newsapp
[2]引自中国航天报发布
https://mp.weixin.qq.com/s/KFC0pDjyaG_ujynEtnDO8w
[3]引自央视新闻
https://app.cctv.com/special/m/livevod/index.html?vtype=2&guid=24b09123348147998c43e79c17e4117d&vsetId=C1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