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6.26.6 平衡表、国民经济平衡表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6、平衡表、国民经济平衡表[i]
平衡法是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通过一系列平衡表来反映国民经济中的各种资源与需要之间的平衡关系;确定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各个方面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正确的比例关系。运用平衡法可以保证国民经济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合理最节约的使用,及时发现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并找出克服的办法,从而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度按比例的发展。因此,平衡法是编制和检查国民经济计划的基本方法。各种平衡表就是运用平衡法的具体形式。它可用价值指标,也可用实物指标来计算。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各个方面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相互联系的经济过程是错综复杂的,而且存在着多方面的平衡关系。这种客观的经济过程要求计划工作部门编制各种不同的平衡表,这些平衡表相互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衡表体系。按照社会再生产所表现的形式可将全部平衡表划分为三类:即物资平衡表,货币平衡表和劳动力平衡表。
物资平衡表是整个平衡表的基础,因为社会再生产过程本身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消费的运动。它首先表现为物质资料的联系;而且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以物质资料的实物形态满足社会的需要。它是按最重要的产品如钢铁、煤、粮食、棉花等等来编制的。
货币平衡表是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国民收入、财政与信用以及居民货币收支等平衡表。
劳动力平衡表反映劳动资源和需要之间的比例关系,反映各种劳动力的分配情况。以上三种平衡表分别反映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平衡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除了编制个别部门和国民经济中某些局部关系的平衡表以外,更重要的是编制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表。国民经济平衡表是反映国民经济中各种主要比例关系的综合性的平衡表,是编制和检查国民经济计划的最科学的方法。它是由一系列的综合平衡表来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平衡表体系,即包括以下几种主要的综合平衡表:
(1)社会产品的生产、消费和积累平衡表[ii]。它包括固定资产平衡表和物资平衡表。固定资产平衡表分为生产性和消费性固定资产平衡表;物资平衡表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平衡表等等。社会产品的生产、消费和积累平衡表,以价值和实物形式表现了社会产品的数量和构成以及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生产之间和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表现了社会产品的消费和积累的状况。
(2)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平衡表[iii]。它主要反映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分配、再分配的过程。通过它正确的确定国民收入的消费和积累的比例关系。
(3)国民经济劳动资源平衡表[iv]。它反映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通过它正确的分配和培训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地区的名种人材。
国民经济平衡表反映了整个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必须强调指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可能利用国民经济平衡表来有计划地安排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经济是由私人资本家掌握,整个国民经济是在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下盲目自发的发展,因此根本不能利用平衡法来自觉地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却不同,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产生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这是编制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客观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编制正确的平衡表,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同时,我们在运用平衡法的时候,必须反对机械平衡的观点。机械平衡论者把国民经济中的平衡关系理解为绝对的,静止不变的东西。为了保持这种“平衡”,他们阻碍甚至反对经济战线上的大跃进,这是一种右倾机会主义思想的表现,同马列主义的平衡论毫无共同之处。马列主义的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和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着,任何一种平衡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平衡。教员指出:“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统一。”[v]因此,运用平衡法时坚决反对消极的机械平衡的思想,经常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情况,调整国民经济平衡表,必须敢于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来积极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度的发展。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479、480页。
[ii] 即综合物资平衡表。
[iii] 即综合财政平衡表。
[iv] 即劳动力综合平衡表。
[v]《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