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海盗(4)——俾斯麦级战列舰
这次我们来讲讲德三俾斯麦级战列舰

20世纪20年代初,在民族复兴思想支配下忍受着战败耻辱的德国,手中仅有几艘不堪使用的老式战列舰,建造新战列舰的意愿愈加强烈。由于受到《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德国仔细研究了和约的规定,在条约限制下充分发挥了当时的技术优势,结合海军的战术需求精心设计建造了3艘德意志级装甲舰。德意志级虽然舰型吨位稍小但速度比传统的战列舰快,防御能力和火力又比巡洋舰强,让对手强的追不上,弱的打不过,是一种投机取巧设计,这种设计也让德意志级在二战初期的大西洋打出一片天。随后德国又准备设计建造2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其设计思想延续了德意志级的路线,并做了更多改进。在二战中,沙恩霍斯特级凭借其航速高、装甲也够用的条件,敢于和一些英国战列舰打接触战,把“打不过就跑”的战术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20世纪30年代初,《华盛顿海军条约》即将到期,世界局势紧张,各国都不打算继续签约,并于不久之后 一个接一个地拿出新战列舰建造方案。德国当时虽然已经有了德意志级,并开始沙恩霍斯特级的设计,但这都明显不是世界各国即将建造的新战列舰的对手。1932年,德国为了使新式战列舰的数量达到替换所有一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得以留下的老战列舰的水平,并为对抗苏联的造舰计划,海军开始对建造3.5万吨的大型战列舰的设计进行理论性研究,并对其武备、装甲和航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1934年,德国在进行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设计的同时,也开始了新一级大型战列舰的设计准备工作。1935年,德国宣布废除禁止其建造军舰的《凡尔赛条约》,并向英国提出限制德国海军总吨位为英国海军的35%,英国欣然接受并与之签订《英德海军协定》,这为德国建造大型战舰铺平了道路,德国马上决定开始准备建造谋划已久的新型战列舰俾斯麦级。

1930年,俾斯麦级战列舰最初开始构想设计时,是德国一战战败后时隔二十年首次设计建造正规战列舰。因此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由于条约和战败的影响,德国的造船工业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可以说是完全重新开始,所以在设计上所能参考的只有一战时期的德国海军舰艇。作为德国海军重新起步的标志,埃姆登级轻巡洋舰和莱比锡级轻巡洋舰是代表,应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的建造思路。但是,这时期的德国海军严重缺乏大型舰艇的建造和设计经验,而且所能参考到的对象也已经落后了不止一个时代,由于“海军假日”时期德国不能建造新舰,错过了最重要的技术积累时期。

实际上海军假日时代的Big 7战列舰为各海军大国后续的战列舰的建造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比如美国海军的南达科他级,日本海军的大和级,英国海军的前卫级。更为重要的是,各海军大国根据一战的经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吸取教训,改进设计思路,比较典型的就是英国接收德意志帝国海军舰艇进行的实验,日本海军和美国海军则是利用条约中拆毁的旧舰进行实验,这同样也为后来战舰的建造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德国既无参考对象,也缺乏相关数据,为了保证研发和建造进度,都是尽量采用现有的技术。所以,俾斯麦级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有很大的问题,依然停留在一战时期的战舰设计思路上,以巴伐利亚级为基准设计了一个放大型。
1935年,俾斯麦级战列舰开始制定完整计划并进入设计图纸的绘制阶段,由于政治上没有太多限制,新战列舰的设计完全面向实战。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到期,英国提出了续约《伦敦海军条约》,法国和意大利宣布不再参加,其后原先同意的日本也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与此同时,英国要求德国将俾斯麦级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以其不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字国为由断然拒绝,就在这一片混乱中,希特勒宣布德国不再受这类条约规定的限制。1936年7月1日,俾斯麦级战列舰俾斯麦号在Blohm&Voss造船公司位于汉堡的布隆·福斯造船厂的9号船台上铺设龙骨,正式开工建造,建造编号为BV509。船体的建造工作于1938年9月完成,并开始转移到下水道上。1939年2月14日,俾斯麦号举行了下水仪式。时任德国元首希特勒及大小官员数千人参加,并请来了俾斯麦的孙女多萝西亚·冯·洛伊文费尔德女士,由她亲自将她的祖父的名字命名给新战列舰。

1936年11月2日,提尔皮茨号开始在威廉海军造船厂的2号船台上铺设龙骨正式开工建造,建造编号为S128。提尔皮茨号于1939年4月1日下水,下水仪式同样隆重非凡,元首希特勒及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等大批高官参加,并且请来了提尔皮茨的女儿法劳·冯·哈塞尔女士参加下水典礼。

俾斯麦级最初的设计指标是标准排水量35000吨,舰长250米,宽38米,吃水10米,四座双联装381毫米主炮,涡轮-电力装置,最大航速30节,最大续航力8000海里/19节,这些都是根据德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首先,当时连接波罗的海和北海的基尔运河规定对船只的限制是长度不得超过250米,宽不超过38米,吃水不超过10米。
其次,俾斯麦级的设计用途并非是纯粹的舰队决战,而是一并考虑了舰队战与远洋巡航作战,或破交作战的需求。然而德国在一战后,海外殖民地损失殆尽,战舰在作战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可以依赖海外殖民地的基地补给,因此其续航能力非常好,可以19节高速战斗巡航8000海里,由于意法的主要战场在地中海区域,因此维内托与黎塞留两级战列舰的续航能力相比较都略差。
俾斯麦级战列舰同级舰的性能数据基本上和设计计划差不多,只是排水量大了很多。俾斯麦级舰体受基尔运河水深限制,适度加宽舰体以减少吃水,长宽比为6.67:1。从纵向俯视图上看,舰体为纺锤形,中间最粗,向首尾两端以抛物线形逐渐变细。俾斯麦级的上层建筑沿用了沙恩霍斯特级的舰桥,显得比较紧凑和美观。另外根据沙恩霍斯特级试航数据采用了非常适合在大西洋恶劣海况使用的大西洋舰艏和一直非常广泛使用的外张干舷等,使得沙恩霍斯特级适航性差的问题在俾斯麦级上完全消除,俾斯麦级舰体的稳定性及较高适航性也高于沙恩霍斯特级。它的动力传动系统基本沿用了一战德国战舰设计的3轴2舵标准布局,但3桨不是一战时处于一条线上的布局,改为2前1后,但舵依然是一战风格只是舵机改用了电动为主液压备份罢了。

俾斯麦级战列舰采取了介于全面防护和重点防护之间的设计,拥有穹甲和较强的320毫米厚主装甲带构成了较强的舷侧防护,这种设计实际上是让穹甲和垂直装甲共同参与了侧舷方向的防护,而非完全沿袭了一战时的穹甲设计。但是,穹甲的高度有限,重要设备又不敢布置在穹甲之上的部分,因此这种设计浪费了舰内的大量空间和一些吨位。穹甲之上的上部装甲防御力不高,在远距离交战中穿甲炮弹有可能从上部装甲区击穿,更重要的是水线下区域的防御力也较差。俾斯麦号与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对战时,被击中后漏油减速伴有左倾和艏倾,最严重时右侧螺旋桨顶端出水空转。相对于主装甲区高度接近6m的黎塞留级战列舰 ,4.8m的俾斯麦级经常和纳尔逊级一起被称为皮带式主装甲带总而言之,俾斯麦级的防御体系在近距离接战中效果好,但在远距离炮战中特别是受到高俯角的穿甲弹攻击时,防护力较为不足。
俾斯麦级也并不是一艘没有任何优点的战舰,其优缺点根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俾斯麦级较薄的上部装甲经常遭到批评,但实际上这个设计是与其防护体系紧密相关的,俾斯麦的上部装甲与其布置在甲板下的50毫米甲板装甲,以及纵向的舱室装甲一起构成了第一层防护,虽然较为薄弱,但是这层装甲与穹甲之间有着很大的空间,这使得高爆类武器或者半穿甲弹在穿透这层防护之后能量大幅度减弱,无法击破穹甲。考虑到英国人的巡洋舰根本不配置穿甲弹而只配置半穿甲弹和高爆弹,俾斯麦虽然作为战列舰的防护过低,但却很好地克制了英系巡洋舰,作为战列巡洋舰是完全适格的。俾斯麦的水密舱结构设计也很复杂,全舰至少有22个主水密舱,独立水密舱多达数千个,严格来说这也是继承自一战时期德国的造舰传统,虽然过于复杂的结构使得其排水量和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但此设计在抗沉性方面效果还是不错的,可以有效的保护舰体的核心部位。
德国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首次建造纯正的战列舰,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研制进度,尽量采用 现成的技术因此依然采用了约克级的总体设计,原计划使用350毫米口径炮,但元首要求使用381毫米口径炮。因为俾斯麦采用穹甲布局,导致舱室利用率不高,核心舱高度很低。为了完成航速指标必须拉长动力舱段,座圈就会往首尾方向挤,为了保证防雷层深度只能压缩座圈,使座圈的宽度不足以上3联装15寸,且设计俾斯麦级时为了尽快拿出能立即开工的设计,重新设计一个三联装15寸炮塔显然也是不允许的,直接照搬一战现成的设计就成了最省事的选择。而且德国人在论证阶段有过考虑,三三并不比四二节省多少吨位,四二在精度和减小火力损失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因此俾斯麦级最终设计单炮塔是双联装381毫米口径舰炮,共4座炮塔的战列舰,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前后甲板各布置两座。这种布局在二战比较少见也常被人诟病,称采用这种布局不利于减少舰体长度与装甲带长度,但这也是出于它自身的特殊原因。
俾斯麦级380毫米主炮塔的炮座露天部分是厚340毫米的KCn/A装甲钢圈,炮座在舰内从80毫米上装甲甲板到100毫米主装甲甲板之间的部分是厚220毫米的KCn/A装甲钢圈,外围侧面受到145毫米-320毫米的KCn/A舷侧装甲和30毫米Wh内部纵向装甲的保护,总厚度为395-570毫米,防御能力高于炮座露天部分。主炮塔旋转部分的正面是360毫米的KCn/A装甲板,侧面是220毫米的KCn/A装甲板,背部是320毫米的KCn/A装甲板,顶部由130-180毫米的Wh装甲板覆盖。背部厚达320毫米的KCn/A装甲是为了对付数量众多的敌舰从左右舷侧方向夹攻而设置的。
俾斯麦级的副炮塔拥有100毫米KCn/A的旋转部分正面装甲和80毫米KCn/A的露天炮座装甲,能抵挡轻巡洋舰级别的炮弹。第一甲板下面是145毫米KCn/A的上部舷侧装甲带+30毫米的Wh装甲座圈,能抵挡重巡洋舰级别的炮弹。弹药输送通道通过其中一直延伸到穹甲,副炮弹药库位于穹甲下方独立舱段的中央部分内,受到320毫米主舷侧装甲和100-120毫米穹甲的保护。与主火力系统的防护情况相似,俾斯麦副炮火力系统的防护也是由上至下逐次递增。俾斯麦级的指挥塔立面装甲为350毫米KCn/A,顶部220毫米Wh,底部70毫米Wh。同时德国战列舰指挥塔的防护空间大,可以容纳更多的指挥人员和设备。此外该舰在后部舰桥上还拥有一个立面装甲为150毫米KCn/A的备用指挥塔,在主桅楼顶端还拥有一个立面装甲为60毫米Wh的装甲了望塔,是大部分其它国家的新式战列舰所没有的。该舰安置在三个装甲塔上方的三个主要探测和火控系统单元也安装有60-200毫米不等的立面装甲。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四座双联装主炮塔,在前甲板和后甲板分别各布置两座,从前向后依次命名为Anton、 Bruno、Caesar和Dora,四座主炮塔的编号分别用各自命名的第一个字母编为A、B、C、D。8门主炮为SK-C/34型52倍口径380/381毫米炮 ,由德国克虏伯公司于1934年设计,1939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每座主炮塔重约1100吨,单门火炮全重110700千克,总长度19.63米。俾斯麦级主炮可发射重800千克的被冒穿甲弹和高爆弹,穿甲弹和高爆弹的长度均为1.672米,其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主炮最大理论射速很高,最小仰角射速为3发/分,最大仰角射速为2.3发/分,达到同期战列舰的前沿水平,最大射程为36520米/30度,炮口初速为820米/秒,在射程为35000米的距离上可击穿170毫米的德制水平表面硬化装甲。主炮俯仰角度为-5.5~+30度,炮塔水平旋转速率为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6度/秒,射击时的火炮后座距离为1.05米。装填角度为+2.5度,装填机构采用的是半自动装填方式装填。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主炮性能一般,威力在二战新15寸垫底,但射速高,精度高。除了用作常规的平射射击外,还可以以高仰角对空射击。俾斯麦级战列舰装备有6座SK-C/28型55倍口径150毫米双联装副炮,该炮于1928年设计,1934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单门火炮全重9080千克,身管内刻有44条深1.75毫米,宽6.14毫米的膛线,膛线长度为6588毫米,身管长为3000千克/平方厘米,同样可发射穿甲弹和高爆弹,其中穿甲弹弹重45.3千克,长度为67.9厘米,高爆弹重41千克,长度为65.5厘米,最大射速6~8发/分,最大有效射程23000米/40度,炮口初速为875米/秒。副炮俯仰角度为-10~+40度,炮塔水平旋转速率为8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9度/秒,射击时的火炮后座距离为37厘米,装填角度为+2.5度,全舰备弹18000发,每座炮塔各300发。6座150毫米双联装副炮均布置在上层甲板的同一平面上,每舷各3座,其中布置在前部和中部各两座副炮的射界为150度,布置在后部的副炮射界为135度,6座副炮均可直接向其正前方射击。6座炮塔的重量不一,其中布置在前部的两座炮塔各重131.6吨,中部的两座炮塔因各安装有一座光学测距仪而各重150.3吨,后部的两座炮塔最轻,各重97.7吨。该炮并不兼具防空能力,主要用以对付诸如驱逐舰这类装甲防护较弱的中、轻型水面舰艇。
俾斯麦级战列舰装备有4座SK-C/33型和4座SK-C/37型65倍口径105毫米双联装高射炮,每舷各4座共8座。SK-C/33型与SK-C/37型高炮均由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生产,其中SK-C/33型于1933年设计,1935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每座炮塔重26.425吨,单门火炮全重为4560千克,总长度6.84米,身管内刻有36条长5531毫米的膛线,身管长6.825米。膛室容积为7.31升,发射药为6.05千克,最大发射膛压为2850千克/平方厘米,可发射重15.1千克,长116.4厘米的专用防空高爆炮弹,最大射速为16~18发/分,最大有效射高为17700米/45度,最大仰角时射高为12500米/85度,炮口初速为900米/秒。火炮俯仰角度为-8~+85度,炮塔水平旋转速率为8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10度/秒,4座SK-C/33型高炮均装备有各自独立的炮瞄设备。而SK-C/37型则于1937年设计,1939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其主要参数与SK-C/33型基本相同,只是每座炮塔比SK-C/33型要略轻一些,炮塔水平旋转速率提高为8.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12度/秒。射击时需由舰上的4座专用光学测距仪提供目标参数,全舰备弹6720发,每座炮塔840发。由于SK-C/33型及SK-C/37型高射炮的身管制造也均采用了复杂的双节套管结构工艺,延误了原定的出厂交付日期,致使“俾斯麦”号战列舰在刚服役时只安装了上层建筑第一层甲板上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海上训练结束后,“俾斯麦”号返回码头时于上层建筑第一层甲板的后部又安装了4座更新型的SK-C/37型高炮。原本计划等另外4座SK-C/37型高炮到货后,再替换下先前已安装于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但出海后才发现SK-C/33型与SK-C/37型专用的火控系统互不匹配,致使在其后的“莱茵演习”行动中,无法对来袭的英机形成有效的中、近程对空火力。
俾斯麦级近程防空火力主要由8座SK-C/30型83倍口径3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和20门20毫米高射炮构成。其中SK-C/30型高炮于1930年设计,1934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每座炮塔重3670千克,单门火炮全重243千克,总长度8.2米,身管内刻有16条长2554毫米的膛线,身管长3.071米。膛室容积为0.5升,发射药为0.365千克,最大发射膛压为2950千克/平方厘米。射弹重0.745千克,长度为1620毫米,最大射速为80发/分,最大有效射高8500米/45度,最大仰角时射程为6750米/80度,炮口初速为1078米/秒。俯仰角度为-10~+80度,炮塔水平旋转速率为4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3度/秒,全舰共备弹32000发,8座SK-C/30型37毫米高炮均装备有各自独立的射击炮瞄设备。实际上,德国的37毫米高射炮根本不可能达到理论射速的80发/分,因为采用人工装填方式的问题,37毫米高炮是二战最差的高射炮之一。
俾斯麦级战的20毫米高炮分为两座L65 MG-C/38型20毫米四联装和12座L65 MG-C/30型20毫米单管装两种,其中MG-C/30型于1930年设计,1934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每座炮全重420千克,单门炮重64千克,总长度2.2525米,身管内刻有8条长720毫米的膛线,身管长为1.3米(即65倍口径),膛室容积为0.048升,发射药为0.12千克,最大发射膛压为2800千克/平方厘米,射弹重0.132千克,长7.85厘米,最大射速为200~280发/分,最大有效射高为4900米/45度,最大仰角时射高为3700米/85度,炮口初速为900米/秒。火炮高低俯仰角为-11~+85度,火炮的水平及俯仰方向的旋转均由人工手动操作完成。MG-C/38型与MG-C/30型相比,将单管装改为了四联装,致使火炮增重至2150千克,射速提高到480发/分,四门1920发/分,俯仰角度改为-10~49度,其它技术参数均与MG-C/30型基本相同。由于20毫米高炮大多为单管装,仅有两座为四联装,且两型高炮均采用的是弹夹式供弹,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MG-C/30型与MG-C38型的射速仅分别为120发/分和220发/分,射击时还必须由专人在炮位左侧用手持式小型光学测距仪为炮手提供目标参数,炮手用常规准星瞄具对目标瞄准,实战中难以形成足够密度的近程对空火力。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纳粹德国研制的第二型战列舰,也是德国海军历史中建造的最大军舰,原设计时要求超越英德海军协定的规格标准排水量达到42000吨,远远超过英国海军条约战列舰乔治五世级的35000吨。然而1940年,“俾斯麦”号服役时,其标准排水量达41700吨,和其姐妹舰“提尔皮茨”号满载排水量甚至达到50000吨,是当时大和级战列舰以外吨位最大的战列舰,建造费用比大和级还高 。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设计延续了德意志级装甲舰的风格,集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优秀性能之大成。其设计目标明确,火力、防护力、航速这三大要素都得到了比较完美的平衡,是世界战列舰建造史上最成功的一级舰之一,连英国首相丘吉尔也称俾斯麦级战列舰是造舰史上的一大杰作。然而由于德国设计师缺乏经验,俾斯麦级上出现了大量一战时期战列舰的设计痕迹,显得较为落后,例如穹甲防护,垂直的主装甲带,薄弱的上装,战舰首尾的轻型装甲带和鱼雷发射管等。因此,集中了当时德国全部力量的俾斯麦级,由于理念的落后而大大制约了其战斗力。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被一战飞机打败的德国最强战舰。其之所以无法避免被击沉的最终命运,主要归因于连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在设计缺陷,二是战术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