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MW:周深《光亮》(紫禁城〉第六集〈余晖〉主题曲 明朝第五任至九任皇帝 (篇325c)篇三

2022-01-26 00:01 作者:MW周深超齡粉絲  | 我要投稿

MW谈:周深《光亮》〈紫禁城〉纪录片第六集〈余晖〉主题曲  以及明朝第五任至第九任皇帝(篇325c)

2022/01/25 上传b站(篇325c)篇三


……前续(篇325b)


2022/01/25

(二)续明朝皇帝简介

E(5)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

朱瞻基是明仁宗的嫡长子(1398-1435),洪熙元年27岁即位,在位10年,著名的守成皇帝。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


在位期间,文臣有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辅政;武将有英国公张辅,地方官又有于谦、周忱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朱瞻基与其父的统治加在一起虽是短短十一年,却被史学家称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朱瞻基自幼聪慧好学,为皇祖父朱棣所喜。永乐九年(1411),朱瞻基被册立为皇太孙。之后,无论是巡幸北京还是征讨蒙古,朱瞻基都跟随明成祖同行。永乐十二年(1414),朱瞻基跟随明成祖朱棣二征漠北。明成祖命学士胡广等人到漠北军中为太孙讲论经史,足见皇祖父对他抱有期望。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去世于日榆木川,第五次远征蒙古未果,回程返京师途中发病,秘不发丧,防范汉王与赵王发难。遣人快马快鞭密报太子朱高炽。八月,明成祖遗诏到达北京,皇太孙朱瞻基亲自到开平迎丧。


朱高炽顺利登基,是年十月立朱瞻基为皇太子。朱瞻基在北京停留至翌年四月(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想还都南京,朱瞻基被派往南京准备还都工作,皇父五月发病时,被急召回北京。 本来皇叔朱高煦计划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但在路中埋伏的部队,因仓惶没有成功,朱瞻基平安返抵京城。


回京后,他妥善处理皇父后事,也加紧北京城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于六月二十七日登基,改次年为宣德元年。登基后,他放弃父亲把朝廷迁回南京计划,仍保留北京为帝都,他成长于此,也如祖父关心北方边境。

分点略述明宣宗·朱瞻基一朝纪事(摘自百度维基百科及网络):

1)平汉王朱高煦之乱

a)宣德元年(1426),汉王前一年截杀朱瞻基不成,索性以「清君侧」棋帜举兵作反。明宣宗起初没派兵讨伐,只修函一封劝其罢兵。皇帝听从大学士杨荣建议,决定亲征平叛,消息令六军将士无不鼓舞,民心迅速安定下来。朝庭军队声势立即压倒了叛军,之前同意与汉王一同起兵的密谋者,也都按兵不动。

b)明宣宗洞察军机,认为叛军家属在汉王山东领地乐安州,所以不会攻南京;山东济南城池坚固,也不会冒险来打;不能南逃,朝庭军已在守候;只得一个选择,就是固守乐安城。

c)于是平叛大军四面包围乐安城,但没发动攻势。宣宗命放箭书到城中劝降,对叛逆者晓以祸福,叛军人心浮动,欲逮捕朱高煦献上。果然一如所料,朱高煦知道新君亲征,吃惊之下,密遣人上奏宣宗,乞求宽谅。次日晨早,他出城归降。宣宗命朱高煦写书,召诸子同归京师。谋反罪仅止于牵连倡谋者数人(王斌、朱暄等人),其余城中被胁迫者一律释放。之后,令薛禄等人巡抚乐安,改乐安州为武定州。

下段摘自百度及维基百科:

d)大军班师回朝时,宣宗驻扎于单桥,户部尚书陈山迎驾,并上言:「汉、赵二王沆瀣一气,应乘胜移师攻彰德,拘赵王朱高燧,久安可保。」

*宣宗召杨荣回答,杨荣赞是大计。之后召蹇义、夏原吉,两人不敢持异议。杨荣请求先派遣敕令赵王,指责其与朱高煦同谋,而大军赶到即可擒拿,宣宗听从。

*杨荣传旨杨士奇草拟诏令,杨士奇以「事必须属实,天地神鬼怎可欺!况且敕旨以何为辞?」拒绝。他并且说:「太宗皇帝只有三子,今上只有二亲叔。一人有罪不可恕,没罪当厚待,此亦仰慰皇祖在天之灵。」

宣宗听杨士奇之言,不再说用兵,大军遂班师回京。

*回京后,言官纷纷上奏。宣宗把群臣奏摺,随同亲笔玺书一封,派遣广平侯袁容、御史刘观向赵王出示,使其自处。

h)袁容等人抵达,赵王阅玺书后哭说:「我活命了。」随即上书表示感恩,并献出护卫部队,言论从此停息。

*宣宗从此待赵王日益亲切,对杨士奇说:「赵王之所以得以保全,都是你之功矣!」并赏赐他。’

【MW:从此事可见五朝元老杨士奇的智慧,明宣宗的纳諌及重视亲情,大臣「三杨」的互补,亦可窥见「宣德之治」之清明。】

*是次明宣宗,第一次御驾亲征,兵不血刃就平定了叛乱,朝庭上下,为之振奋不已,28岁的新君,威望大增,可堪媲美祖辈。

羣臣都劝明宣宗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他是藩王,网开一面,没有杀他,只将他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其子及亲属抵达京师后,明仁宗善待汉王,命工部筑馆室于西安门内,安置汉王夫妇男女,其饮食衣服奉给,仍照以往制度没改。可惜汉王冥顽不灵,其心可诛,之前乞求宽谅,只是「演戏」而已!因某日,宣宗往探视汉王。朱高煦出其不意伸脚绊倒宣宗。宣宗大怒,铜缸烤死汉王,以及其子均判死刑。

【MW:朱高煦的心性宛如朱棣,朱棣最了解这个儿子,战功高,不能承继帝位而深深不忿,日夜谋求夺谪,所以朱棣先前打算将他贬为庶人。兄朱高炽为他求情才得以幸免,他有他父亲的心狠手辣,却没其父之雄才,妄图效其父之「清君侧」方招致身死,并且祸及儿子。明宣宗怒极才杀他,不过,若不杀诸子,只贬为庶人,则宣宗千古仁德美名得以全。】


2)内政方面

a)整顿朝庭

罢免「贪津不律」「不达政体」「年老体疾」的官员,实行精简裁冗措施,以振朝风。用人方面限制入仕人数,实行保举和欠任。

b)废除官妓

明朝初至中叶娼妓业发达,满朝文武生活作风败坏,民间也满是宿娼嫖妓之风。宣德四年(1429年),全国废除官妓,禁止官员狎妓宿娼,但仍保留民间娼妓业。此举仅令官员收歛一时,虽不能出入妓院,但家中仍能养女乐家妓,查无可禁。

c)整顿军队

在前朝历次征战中,贪腐军官民间勒索征用物资,富人售免征券,非法用士兵为奴仆,侵吞军饷,扣发御寒冬装等行为,以致败兵之士气,坏兵之战斗力。宣德元年(1426)三年内,清除军人营私舞弊之风。

尽管经过整顿,明军仍有管理不善,士气下降,缺乏战斗力等问题。仍然是军屯没提供足够粮食补给,积习难返现象。

d)减轻民困措施

例如减免税粮、复业流民、赈灾救荒等。宣德三年出塞,并修建永宁、隆庆诸城。

e)朱瞻基雅尚翰墨。尤工于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等。书画作品当作图书赠重臣,上书年月及受赐者姓名。

上:双犬图  下:猿戏图

f)文物典籍发展

朱瞻基好读书,深具文化艺术修养,重视文物典籍,是以书册发展迅速。内阁藏书约2万余部,近百万卷。刻本占三成,抄本占七成。史称「当是之时,典籍最盛」「仁、宣二主,世既承平,文物益盛」。


3)容许宦官读书开宦臣干政之先兆

a)明初宦官多由藩属国进贡或没入各地罪犯家属,言语不同只好以书同文解决宫人之沟通,宣德元年(1426),明宣宗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

b)明太祖苦心谋划的宦官制度虽经成祖时期的破坏,皇帝强势能抑制阉党,不引致宦官弄权。可是宣宗容许宦官读书此举,开启了明代宦官干政之先兆,尤其在明神宗后,因气候变迁,造成北方官话区大量贫困百姓自宫入朝廷谋职,万历至崇祯(1573-1644)年,71年间自宫入廷的阉宦总计高达三万人,使得教导宦官成为明朝覆灭其中原因之一,也是最受后世批评之处。


4)第七次下西洋

a)宣德五年(1431)1月,宣宗以外番多不来朝贡为由,命令郑和再次出航。返航期间,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1433/07/22)返回南京。这次下西洋人数据载27,550人,这也是明最后一次下西洋。

b)宣宗继续执行明太祖不准国人出海经商,移居国外禁令。宣宗辅臣因大量消耗国家资源而反对海外扩张,影响深远。沿海防御能力被削弱,明海军建设亦落后于世界。


5)军事方面

a)为了休兵养民,宣宗一改永乐时期的讨伐政策,主动从交址(安南)撤兵。

事缘黎利叛反驻守安南明军,要求重立原安南王陈氏之后。宣宗以国中疲惫,远征无益,册封陈暠为安南王,罢征南兵。其后黎利篡位自立为王,派人入朝纳贡谢罪,宣宗不兴兵讨伐,安南自此朝贡不绝。

b)为防蒙古乘秋高马肥时犯边疆,宣宗驻扎兵马关口以待敌军。宣德三年,守将奏报蒙人率万名铁骑犯境,宣宗恰好领骑兵视察边境,于是亲率铁骑三千飞奔前往,蒙军见黄龙旗,预想不到是皇帝亲征,怯于明帝之威势,加上战术运用得宜,蒙军大败。

c)宣德五年(1430)五月,薛禄建议边防集中较后方已完成之工事区,放弃开平的前沿戍区,以缩短供应线。这是严重战略错误,因它把前沿地区暴露于外敌,亦令明军之进取代之以守势。

【MW:宣宗自幼随皇祖父出征,武训不绝外亦读儒书,受皇父明仁宗影响,尊重文臣,虚言纳諌。因他自幼爱蟋蟀玩意,地方官员投其所好,为寻上等蛐蛐而扰民,故民间有「促织天子」之名,是小疵而已。他是明朝罕有之英明君主,可惜英年早逝,其后继者无能,未能持续短短十一年的「仁宣之治」。】


6)明宣宗評價

a)明五朝名臣馬文升:「言天下之安危系武備之修否,我太祖高皇帝以武功定天下,凡私役一軍,私借一馬者,皆有重罰,雖有興造竟不勞軍,三十餘年海內晏然。太宗文皇帝遷都北平,於武備尤為注意,故出塞千里,胡虜遠遯。宣德以來武備漸弛,迨至正統,民不知兵,故有土木之敗爾。」

b)〈明史〉讚譽宣宗:「仁宣之治,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c)清初學者谷應泰:「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

d)當代明史學者趙中男:『王振的專權和明英宗的無能導致了「土木之變」的慘敗,但在當時的情況下,瞻基那些能幹老臣和經過調整完善的社會制度,幾乎無力阻止這一慘敗。從這個意義上講,「土木之變」是宣德時期政治隱患(邊疆、武備、閹禍)的總爆發,既是封建制度的悲劇,也是瞻基個人的悲劇。』


F(6)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

明英宗第一次登基8岁(1435-1449),年号正统,在位14年余。第二次30岁复辟(1457-1464),年号天顺,在位7年多,前后共22年。天顺8年(1464)病逝,享年36岁。

分点略说明英宗朝大事纪:

1)英宗在位初期由太皇太后张氏辅政,内阁由三杨(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主持,仁宣之治得以延续。正统六年(1441),14岁正式亲政。正统七年(1442),张太皇太后卒,三杨年老亦先后辞逝,宦官王振开始专权,其党羽遍天下,百官为之侧目,这是明朝第一次宦官专权。


2)王振,本为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后为教官,中举人,传自阉入宫。他善察人意,作伪收藏己之野心,受宣宗喜爱,授以侍服太子伴读,极讨英宗欢心。宣德十年(1435),英宗以8岁之稚龄即位,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他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英宗以重典治国,但因张太皇太后及阁臣「三杨」等仍在世辅政,故而不能干政。正统七年(1442),张太皇太后死,「三杨」亦相继老死,王振真面目流露,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专权八年,被英宗称为先生。公卿大臣称之为翁父,争相攀附。


3)「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大举南侵,23岁的英宗被王振劝成以五十万大军亲征。英宗对吏部尚书王直为首大臣的劝谏置诸不理,军务大事皆由监军太监王振决定,将领处处受不懂军事的王振制肘,指挥连连失当,接连败仗。及至土木堡,瓦剌太师也先大败明军,死者数十万,英宗被俘。王振被英宗之护卫将军樊忠杀死,樊忠杀王振前曰:「吾为天下诛此贼!」,以所持棰击杀王振(死有余辜),力图突围,杀数十人后战死。史称土木堡之变。


4)随后,也先挟持英宗南下进攻北京,孙太后命英宗之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九月初,群臣请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以安人心,太后准议,郕王即皇帝位,是为景泰帝,于翌年改元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


5)漠北生活

被俘生活中,袁彬与哈铭对明英宗的悉心照顾缓解了英宗的窘迫。也先两天向英宗进献一只羊,七天进献一头牛,每五天、七天、十天摆一次筵席,每天供应牛乳、马乳,并安排瓦刺妇人打扫送给英宗的帐篷。英宗在行营坐暖或骑马途中,瓦刺男女都会叩头。


6)于谦北京保卫战

a)正统十四年八月,也先乘明朝主力溃散,廷内无主,国无重臣,京师空虚,人心未固之机,挟英宗率大军继续南攻,试图攻占明朝首都北京,迫明朝投降。

b)以徐有贞为首大臣主张迁都南京以避瓦剌大军;兵部待郎于谦主张抵抗:「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并以宋朝南迁的故事为例反对迁都,称:「言南迁者,可斩也。」。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都赞同于谦,最后廷议乃决定固守北京。

c)于谦运用高明策略,统率各路明军奋勇抗敌,屡次大破瓦剌军。居庸关方面,经七天战斗,敌军进攻不利,明朝援军不断赶到,也先恐怕退路被截,乃在十月十五夜里下令北退。于谦命明军乘胜追击,大破瓦剌军。至十一月初八,瓦剌军完全退出塞外,京师之围遂解。

d)京师保卫战明军获胜,使明朝渡过了一次严重的危机。翌年,明代宗改元景泰;也先见所俘的英宗失去利用价值,乃遣使与明朝议和,并答应释放英宗返京,与明朝恢复朝贡贸易关系。但景帝虑及皇位不保,不愿接回英宗,最后在于谦的劝说下,应允讲和,接回朱祁镇。

【MW:于谦有功于明朝,否则明200年前可能已灭亡,岂料懦弱无能昏君,不敢果断拒绝徐有贞一众奸佞之徒所说,不杀于谦无以正「夺门之变」其名,竟然冤杀之,明英宗即使元顺时期如何拨乱反正,也弥补不了戳杀于谦的罪过!】


7)南宫幽禁

a)英宗回朝后,景泰帝怕失去皇位,将英宗软禁于南内崇质宫,令锦衣卫防守严密。英宗被囚南宫期间,生下了四子六女,其中三子夭折。景泰三年,又废原立为太子的英宗长子朱见深为沂王,另立自己子朱见济为储君。朱见济次年去世,景泰帝仍不同意复立朱见深为太子。

b)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从此被锁在南宫,整整七年。七年里,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衞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之后及妃嫔要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宫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之太上皇,景泰帝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8)「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1457年2月11日),趁景泰帝病重不能临朝之机,手握重兵的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联合太监曹吉祥,率死士攻入南宫,拥立英宗复位。当天凌晨,英宗自东华门进入奉天殿复位,同日黎明时打开宫门谕令百官,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位后没有立即废黜景泰帝,导致两位皇帝同时在位,直到二月初一才复废景泰帝为郕王移驾于西内,景泰帝不久后去世,谥为郕戾王,葬于西郊金山。英宗欲把其后汪氏殉葬,李贤劝止,只殉葬其后宫嫔妃。


9)复位诛京师保卫战功臣于谦与王文

a)「夺门之变」成功,英宗复位。他大规模清洗朝堂,杀害众多京师保卫战的有功朝臣。天顺元年(1457),以谋逆罪将兵部尚书于谦及大学士王文等人下狱,英宗初尚言「于谦实有功」,徐有贞言「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以名。」,遂于五日后斩杀于谦和王文于西市。并将于谦弃尸街头,查抄其家产,家中只有朱祁钰赐的蟒袍、剑器,无多余钱财。

b)于谦死后,家属受牵累,独子于冕发配山西龙门,儿媳冕妻邵氏发配山海关。9年之后,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八月,于冕得以回乡,上疏为父于谦平反。明宪宗亲自审理,朝廷退还田产,袭封「千户」之职。于冕把父亲的遗稿收集起来出版。张太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之死,听说后,叹息哀悼了几天,英宗也后悔。


10)英宗将抗敌有功将领都督范广的妻儿宅邸赐给了投降的敌虏,史家提及此事,皆羞惭言。英宗下诏,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并在京城智化寺为王振建立旌忠祠,「赐祠曰精忠」。祸国奸佞竟奉为忠义,更为感谢敌人瓦剌太师也先,在京中立庙,真的昏庸无能之极。


11)拨乱反正

天顺四年(1460),朱祁镇向大学士李贤询问「夺门之变」细节,李贤提醒英宗「夺门之变」的真正原因。

a)『说「迎驾」可,「夺门」怎能示后人?天位本是陛下,幸亏成功,万一不成,将置陛下于何地?』

b)「若郕王病重不起,王无子嗣,羣臣上表陛下复位即可!怎来此纷扰?众小人怎得邀功升赏?招权纳贿又从何而起?孙太后以及耆旧老臣乃在,何至于有杀戮降黜之事?」

c)英宗恍然大悟,下令不得用「夺门」一辞,并且罢免因夺门之变而晋升的一切官职(计四千余人),疏远了徐有贞等。后来曹吉祥与石亨等人勾结,中伤徐有贞,让徐被流放。而后石亨与曹吉祥因图谋叛乱发动曹石之变,石亨被囚至死,曹吉祥则被凌迟处死。

d)天顺8年,英宗拨乱反正,亡羊补牢,勤于理政,并任用李贤、彭时等贤臣,先后惩治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政治尚算清明。


12)文臣李贤颇有宰相之风,为政识得大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用人方面,他进贤而退不肖,提拔了年富、王竑等名臣。石亨、曹吉祥得势时,李贤不与其沆瀣一气。英宗意图更换太子,李贤予以劝止,使太子(明宪宗)得以保全。


13)明惠帝2岁少子建庶人被囚禁五十多年,明英宗怜悯欲释放他,问李贤。李贤则顿首曰:「此尧、舜用心也!天地祖宗实了式凭之。」。英宗不顾其他人反对,释放之,并提供饮食住行。听钱皇后之言,恢复前朝胡废后位号。病危遗言,取消了自明太祖以来的宫妃殉葬制度。〈明史〉赞誉「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


14)对钱皇后专情

a)由英宗对钱皇后的恩情,显其亦非寡情之人。当年英宗被俘时,钱后耗尽资财付赎金,两兄皆战死于土木堡之变。她日夜哭泣,天天卧地、跪地求上天护佑,导致一腿瘸了和一目失明,明英宗对妻为已之情义深深敬重。英宗回归北京后,与众妃嫔一起幽禁于南宫,彼此相依为命。明代宗景泰帝即位后,尊钱后为太上皇后。

b)当日在南宫时,景泰帝的嫡妻汪废后(因反对帝立朱见济被废),对钱后和太子多有照拂。后来英宗复辟,钱后也竭力保护汪氏和她所生的两个女儿不被害。

c)钱后无子,周妃专横,英宗担心死后周妃之子明宪宗不尊崇她,遗命「皇后他日寿终宜合葬」。后来钱后死时,周太后果然不欲其祔葬,英宗有遗诏,大臣力争方得。在周太后压力下,改英宗陵寝设计,周太后也得祔葬,陵寝开始出现一帝多后格局。周太后暗中作梗,钱太后虽与英宗同陵却异隧,且通道被阻塞不相通。


15)明英宗评价

明史研究学者赵毅与罗冬阳在其着作〈明英宗传〉指出英宗的得与失:

a)『英宗正统年间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期,而这种转折的各种因素,自永乐与宣德年间就已经酿成,到正统时期就逼近总爆发阶段,英宗就是在这样矛盾总爆发阶段登基。在这种盛极而衰的阶段,任何继往开来的国君都难以力挽颓势,更何况英宗登基时是缺乏独立意识的孩子,对正统时期的弊政英宗固然有责,而英宗身边的辅政大臣与司礼监太监王振更是难辞其咎。

......

土木堡的惨败主要是王振与从征将帅指挥失当所致......而夺门之变后,英宗再次即位,复位初期冤杀于谦,任用石亨及曹吉祥等一帮奸佞是其一生最大的过失。

b)英宗在与政变份子商量对于谦的处理时,已意识到于谦对国家有大功,不能草率行事,然徐有贞等人却以复位合法性为由要胁英宗。于谦之死英宗确实难辞其咎,但一定程度上也是官僚政治集团斗争结果。

c)不过,随着事态的发展,英宗也对于夺门之变与夺门后的政事有所了解与反省,对于参与夺门的官僚政客与其依附厌恶者采取疏远与惩处,甚至对夺门二字深感厌恶,这点对于唯我独尊的封建帝王是非常难得的。

d)天顺朝主要得力于英宗的勤政与贤臣李贤的辅佐,英宗吃穿简约,每日批阅奏章且听取大臣简报,对于以李贤为代表的贤臣们都能够尽心委任,有效扭转因石亨、曹吉祥干政所带来的混乱局面,甚至如王竑这样曾在天顺初年被贬斥的忠良,英宗又在李贤的推荐下重新提拔重用,足见英宗并不能以崇奸斥良为一生定评。

e)对困扰明朝已久的流民问题,英宗也始终采取宽仁安抚政策而无严重失误。天顺朝的朝政表明英宗已经成熟,可谓勤政且仁德,虽无力重振明朝往日雄风,但也远没有把明朝败坏到正德、万历的程度。

f)英宗释放建文帝庶子与废除帝王宫妃殉死的野蛮制度,确实也是善政与德政,可风千古。』


G(7)明代宗·朱祁钰(1428-1457)

明代宗,宣宗朱瞻基次子,英宗朱祁镇异母弟。21岁登位,(1449-1457)在位8年,年号景泰(1450-1457)。

1)朱祁钰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启用于谦等正直之人,励精图治,选将练兵,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当时明朝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明英宗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于西苑。不久朱祁钰去世,享年30。


2)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后,朝庭不可一日无君。为安天下人之心,亦为杜绝蒙古瓦剌首领也先,以明英宗为人质之敲诈,孙太后先立明英宗3岁子朱见深为太子,后立朱祁钰为景泰帝。孙太后的用意--大明江山依然是明英宗,朱祁钰只是代理执政。


3)当明王朝面临危难之际,朱祁钰重用于谦等大臣,反对南迁,高举抗敌的旗帜,取得北京保衞战的胜利。有效遏制瓦剌南下野心,巩固了大明江山,使得百姓免遭兵祸,功不可没。同时,启用正统以来被迫害的忠臣贤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朝野清明,维护明朝政治的稳定,这是不可抹煞的功绩。明代宗当了皇帝,身份亦得到朝野之认同。


4)随着帝位渐巩固,景泰帝免不了人性自私的本质。他对权位之恋栈,起初不肯迎回被俘的明英宗,及经于谦劝说,方迎返被俘一年的皇兄。但把兄软禁于南宫,八年间不得出入。同时废掉侄儿朱见深太子之位,立己之子朱见济为太子,子翌年却夭折。结果他重病之时,「夺门之变」乘势而生,反被软禁于西苑,不久病卒,代宗的私心,不能全贤名于一生,是很可惜!


H(8)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

明宪宗·朱见深(1464-1487),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英宗复辟册立太子时,诏书错写为朱见濡,遂更名见濡。17岁登位,年号成化,在位23年,终年41岁。

1)天顺八年(1464),英宗病重,召李贤委以托孤重任。朱见深登位后,成化元年至二年,重用英宗遗臣李贤,政治清明,可惜李贤五十九岁病逝于成化二年十二月(1467年1月),未能持续辅政明宪宗。


2)成化初年,明宪宗听李贤之进言,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可以说有君王风度。 政治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宽免赋税、减省刑罚,社会经济渐渐复苏。这是他朝政初期清明之貌。可是到了执政的中后期,他因专宠万贵妃,以及重用宦官,朝政转向晦暗。


3)成化十三年一月(1477),设立西厂,命太监汪直为提督外事,汪直为瑶民,少年时被没入宫,被帝派往侍候万贵妃,是贵妃之心腹太监。

a)汪直扩大厂卫职能与范围,地点不限于都城、地方,而是遍及南北边腹,全国罩于特务网络。人数比东厂多一倍,东厂太监尚铭都得听命汪直。

b)西厂气焰嚣张,不经皇帝可擅自抄捕官员。同年五月,大学士商辂、兵部尚书项忠向宪宗力諌撤西厂,帝从之。可是一个月后,两人先后被罢免,西厂恢复,直到撤销为止,行之五年多。

c)汪直想在外立功,胡乱进行边界挑衅。御史徐镛等人弹劾汪直欺君枉法,擅开边衅。成化十八年(1482),汪直失宠被调出京,西厂随之解散。


4)专宠万贵妃

a)宪宗专宠大他17年之万贵妃,贵妃是他童年被幽禁时之保姆,悉心照顾下养成之依赖关系。英宗复辟后知悉两人私通事,认为大龄宫婢勾引年少太子,怒极仗以一百板,给朱见深另选吴妃及王妃,吴妃新婚即遭冷落。

b)宪宗登基后,要册立万贞儿为后(与太后同龄),周太后不许,立吴妃为后,王妃为妃。吴后与万氏不合,立后一个月,吴后杖责万氏为宪宗所废,周太后改立王妃为后。

c)成化二年正月,宪宗封万氏为贵妃,柏氏为贤妃。

d)王后遇事淡然,不与万贵妃争权,宫廷诸事都由万贵妃统领。万妃大弟万喜为锦衣衞指挥使(后升为都指挥使);二弟万通为指挥佥事;三弟万达为军人。万喜恃势骄横贪婪,交结内宦梁芳等以贡物为名谋赏邀利,恶名扬于朝外。

e)能专权的宦官,都是依附万贵妃起家。汪直、梁芳、钱能、覃勤、韦兴等人,是万贵妃的私臣。藉万贵妃修建寺庙之名,大敛民财,一面贡献给万妃,一面进已之腰包。其中专权而能乱政的是以汪直与梁芳为首。

f)明宪宗生有十四子

*成化二年,万贵妃生下长子,周岁内夭折。

*皇次子,悼恭太子朱佑极,三周岁亡(1469-1472),母贤妃柏氏。

*皇三子,明孝宗朱佑樘(1470-1505),35岁亡,母孝穆皇后纪氏。

*皇四子,明睿宗朱佑杬(1476-1519),43岁亡,母孝惠皇后邵氏(明世宗之生身母亲)。

g)明史载有万贵妃因年纪大,生子无望,妒恨有孕宫人,用药令胎堕。乾隆帝斥之伪,盖皇三子朱佑樘出生时,皇次子朱佑极已一岁,成化七年十一月(1471)立为太子,但两个月后夭折,死时3岁。于是又说被贵妃毒杀,未有实据。修明史者于慎行是百年后万历之明人,他说是据宫中一老大监所言写下此事,是否足信?

*佑樘生母纪氏本为瑶族公主,广西土司之女,因父亲叛乱战败被俘,充为宫女管皇帝内钱库。明宪宗偶尔来钱库,幸之而有孕。有两传闻及释疑:

*i)明宪宗怕万贵妃触及子亡之痛,瞒着万妃养于深宫另处,生母一直抚养孩子。由1470年至76年,宪宗只得此六岁儿子;朝中大臣后来听闻此事,齐来上奏要确立其身份。宪宗正式迎回儿子并立为太子,纪氏哭别「子今去将不得见」,不久,纪氏说是因病亡故。

*ii)万妃遣宫女为纪氏堕胎不成,纪氏平日待人和善,很有人缘,宫女不忍下手。冷宫生下孩子,后万妃得知,遣太监张敏往溺之,张敏偷藏孩子他处以米粉哺养,其他宫人连吴废后也协助哺养婴儿。朱佑堂就是如此的了长大到6岁,才被迎返宫中,不久生母纪氏病故,为保护孩子,由周太后抚养。这故事的人物及时间难经推敲!未可信!

*iii)1476年后,明宪宗一口气生了十一个儿子,下药之说不攻自破。于是又说万贞儿见大局已定,不再阻挠。不过,她确实曾怂恿朱见深另立太子。


5)宪宗之怠政及败政

a)宪宗在位中后期,好方术,沉溺后宫。不见大臣,直至逝世。羣臣奏事均经由内宦怀恩和覃吉。

b)他生活奢靡,取国库填内帑并扩置皇庄,天顺八年(1464),宪宗没收宦官曹吉田地,开明代土地兼并先河。上行下效,藩王、勋戚、宦官也请求皇帝赐土地。

c)「传奉官」汜监,明宪宗直接颁诏封官,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等选官。宫中握大权嫔妃(万贵妃)及太监可借皇帝之名,大行私利,卖官鬻爵。


(9)明孝宗·朱佑樘(1470-1505)

明孝宗(1487-1505),年号弘治,17岁登基,在位18年,享年36岁。朱佑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

1)文化素养

孝宗的文化修养,首先得益于他较早的合法的取得了皇太子的地位。六岁时就被父亲宪宗立为太子。9岁时就出阁讲学,皇太子出阁讲学是指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担任教育的官员一般都是学养深邃之人。所以,孝宗从九岁出阁讲学到十八岁(虚岁)即位,整整接受了非常正规的九年教育。


2)三德才艺

a)他在太子时期,得到博学多才的程敏政、刘健等人的指点,熟读经史,养成「仁孝恭俭」的品格。即位后仍然手不释卷,经常閲读〈孝经〉〈尚书〉〈朱熹家礼〉〈大明律〉,稍有疑问立即请教儒臣法吏。无怪乎人们称赞他是明朝最为遵循儒家伦理规范的皇帝。中国古代有「三不朽」的说法,指立德、立功、立言。在明代皇帝中,孝宗在遵守儒家伦理做得严谨,但他不放弃对艺术的爱好。(明史·艺文志〉,可以看到孝宗有〈诗集〉5卷,可惜已经失传。

b)除了在诗词方面的兴趣,弘治帝对绘画、弹琴也很喜爱。清人姜绍书提到弘治帝爱好绘画与琴道之事,在当朝士大夫看来,皇帝喜欢乐曲,恐怕会耽于逸乐而荒废正事。

c)因此,一些言官纷纷上疏,劝说弘治帝不要耽于声乐,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修身上。弘治帝表面上接受,私下却对太监说:「弹琴何损于事?劳此辈言之。」。他本人对言官劝谏虽不以为然,却也不以为忤,这正是他宽容的一面。

d)他尽可能避免士大夫批评,例如,他擅长绘画,宫中也有许多画师。一次,他赐给画师吴伟几匹彩缎,害怕大臣议论,对吴伟说:「急持去,毋使酸子知。」,弘治帝之受儒家士大夫之称颂,主要在于他给士大夫留足情面。


3)善良宽容

幼年失母,对孝宗影响深远,孝宗之善良、温和、宽容,除了儒家教育外,还源于六岁方为皇父迎回朝庭(传闻英宗密养他于后宫),幼年时密养者弱之心态。孝宗在处理万贵妃一事上,体现他之宽容。尽管传说母亲纪氏是被万贵妃害死的,但是,当他即位后一位官员上疏要求惩办已死万贵妃及其族人时,孝宗认为是违背先帝意旨。身为皇帝,选择了宽恕就是明君的胸怀与气度。


4)孝宗评价

a)清修〈明史〉:『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b)明嘉靖文学家李维桢:「体貌大臣,开广言路,节用爱人,休息乎无为。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德泽上昭天,下漏泉。至于今父老称弘治之盛,虽汉文、宋仁,何以加焉!」

c)清曾国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d)现代历史学家白寿彝:『在明中后期,如孝宗那样始终「勤求治理,置亮弼之辅,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绝嬖幸之门。」的皇帝可说是绝无仅有的。无怪乎史家将其与汉文帝、宋仁宗并称。而孝宗一朝,由于政治清明,相对而言,社会矛盾也相对得到缓和,其时农民起义也较前朝后代少得多。然而,弘治时期毕竟处于明中后期阶段,前几朝积累下来的问题已严重地显现出来。』

e)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有明一代,孝宗皇帝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针对时弊,澄吏治、抑勋贵、慎刑法、固边防、尚俭约、求直言、用贤能,取得了「弘治中兴」的治绩。』


字数(12,220)


待续(篇325d)终极篇......




MW:周深《光亮》(紫禁城〉第六集〈余晖〉主题曲 明朝第五任至九任皇帝 (篇325c)篇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