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的配套工具应该怎么选择?
OKR的配套工具应该怎么选择?
在授课和辅导企业落地OKR的这些年里,有的企业就越用越顺手,越用越自如,甚至还衍生了不少结合自身文化和制度的“定制化做法”,而有的企业则以失败告终,经过一番总结,我认为有四个问题要重点关注。
第四问:OKR的配套工具应该怎么选择?
这里说的工具,指的是IT系统。所谓的数字化,在我看来首先应该进行的就是企业目标的数字化,因为任何一个动作,都必须放在一个经营目标下进行。因此一套好的、合适的OKR系统,既是在助力OKR落地,也是在打造企业数字化的躯干。
OKR系统的需求不是臆想出来的,而是很多企业随着OKR使用的深入,一点点“痛”出来的。举几个例子,不少企业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是把目标写在文档或者表格里,有些直接写成便利贴贴在墙上,但随着企业人数的增多或者推广范围的扩大,发现OKR的对齐越来越难操作,关系的呈现逐渐缺失,逐渐变形。再比如,由于不便检索和更新,日常动作往往与OKR脱钩,这就导致了OKR当下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定完了就束之高阁了。
什么样的系统才是好的OKR系统呢?总结一下有这么几点:

(1)上手要简单,对齐关系的呈现要形象,最好一打眼就在传递“全员共绘一张OKR战略地图”的理念。
(2)要与项目/日常任务做结合,定期提醒跟进,不然OKR缺少支撑,不闭环,很容易热血沸腾地定完,然后过程丢失,死后验尸。
(3)要有较好的集成性,OKR是拿来做业务的,不只是做个信息管理,从属性上来说,它天然的需要跟很多资讯、知识和业务系统做连接,KR的进度判断也需要来自业务的客观数据。一个公司把OKR系统用到极致,应该是构建了一个企业经营的战略全景图,每一个O的设定和达成都有迹可循。
(4)生成式AI带来巨大的管理变革,OKR领域不乏一些成功的探索,很好地嫁接了AI的“通识”和“推理”能力,有理由相信未来的OKR系统一定是智能的OKR系统。但要记住,AI应该是辅助你对业务进行梳理,而不是代替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