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是条虫,这虫就是龙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有许多人认为大禹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有些人认为大禹是条蛇。近年来,考古证实了大禹的的确确的存在。
禹文字本义是龙蛇之类。禹为姒姓,姒的篆文颇像“蛇身自环”。“禹”字,龙蛇之属,雨师的象征,“禹为雨神,固矣”。因为“应龙即句龙,句龙即九龙,禹霸九州,九龙即九首之虺,九虺即禹。很明显,蛇为夏后氏民族图腾,龙蛇是图腾符号。
“遂公盨[xǔ]”,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椭方形,直口,圈足,腹微鼓,兽首双耳。盨盖缺失,内底铭文10行98字。国家一级文物。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的文献记录。遂公盨证实了大禹的确存在。遂公盨是中国古代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遂公”所铸的青铜礼器。
遂公盨铭文记述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并划定九州。在洪水退后,那些逃避到丘陵山岗上的民众下山,重新定居于平原后,大禹成为民众之“神”。遂公盨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
《吕氏春秋》载:“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日,复往治水”。《史记河渠书》载:“禹抑鸿水(即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又一次记述了大禹治水的真实性。
《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足见大禹当年万国来朝的盛况和涂山的中心位置。为严明法纪,大禹下令斩杀了故意来迟的防风氏部落首领防风氏。禹会诸侯的地方在安徽省蚌埠市涂山南麓、淮河东岸的禹会区秦集镇禹会村前郢南侧的禹墟,从唐代起已命名“禹会村”。
1981年,禹会村首次发现了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分布范围自淮河东岸的大堤下一直到村中,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300米。其夯土层不规则,厚薄不均,距今约4500至5000年。出土了白陶鬶、黑陶杯、夹砂陶盉等礼器以及史前小麦等重要文物,禹会村遗址为大型祭祀性遗址。禹会村遗址在年代、特征、传说等方面与“禹会诸侯”历史记载高度吻。
《左传哀公七年》载:“执玉帛者万国。”。这个万国最后溶于一体。龙蛇也成为部落图腾。众所周知,龙是由狮头、鹿角、虾腿、鳄鱼嘴、乌龟颈、蛇身、鱼鳞、蜃腹、鱼脊、虎掌、鹰爪、金鱼尾等组成,龙来源于生活。
龙蛇的图腾代表着大禹部落。代表中华民族融合壮大的大一统的发展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