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把这种高档酒店的珍馐,搬上寻常百姓餐桌,他奉献了一生

刘瑞玉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海洋科学事业。他一心一意要把他所从事的学科搞好,搞出世界水平。他每天早来晚走,风雨无阻,没什么固定的作息时间,经常工作到深夜。知道他有晚上工作这一习惯后,跟他一起出差的人都不愿与他睡一个房间。在班上,有时中午或晚饭时回不了家,他就以方便面为主食或吃点巧克力充饥,大家经常看到他办公室清理出来成箱的方便面袋子。有人开玩笑地称他是“方便面专家”。
一件毛衣穿了十几年,纸张双面用,房间的灯尽量少开,出差从来只坐经济舱——这就是刘瑞玉。
与日常生活的简朴不同,在科研工作中,刘瑞玉始终将个人理想与海洋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工作,他总是有着无限饱满的热情。他是海洋研究所出了名的“工作狂”,总会在堆满了各种书籍的办公桌前埋头苦干,即使到了八十岁高龄,依然经常在办公室里加班到深夜。
作为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和甲壳动物学开拓者,刘瑞玉一生在科学道路上不懈攀登。他积极探索中国对虾生活史的繁殖特点,推动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
人物简介
刘瑞玉(1922.11.4-2012.7.16),河北乐亭县人,海洋生物学和甲壳动物学家、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和甲壳动物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士学位,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瑞玉在探索中国对虾生活史的繁殖特点,推动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他首次发现黄海深水区冷水性动物群落占绝对优势,浅水区夏秋高温季节成为一些暖水种向北方扩布的“走廊”,形成独特分布格局和资源优势;他多次率队完成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等研究项目,填补了国内的资料空白。从事海洋科教工作65年来,共著论文200余篇,专著21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