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趋势?教育部官方!四省联考?三套好作文!【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

啊哈哈哈,笔记来喽!在这里只做全面仔细的笔记!
今日主题:语文作文?咋得高分?找到方向!大饱石油!

在这里,我尽量截屏能少就少,课上、资料中、奇哥所说的用文字追求能全则全,文字是主体,力求让没看过课程或者对课程已经淡忘的人(万一是我自己呢) 看到笔记也能全部看懂
1️⃣作文
2️⃣文言文
3️⃣现代文
4️⃣古诗

1️⃣作文
淡化任务 回归哲理
吉林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 与 雨露均沾,但有所侧重
在(繁复)基础上(化繁为简),先复杂,再简单。
- 或 在不同的情景下选择其一
(上下求索而不得)时(倡导简约)
(顺境)时(尝试多方向发展,倡导繁复)
- 非 类似于正衬
...诚可贵 ...价更高
黑龙江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裨将)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一现象指的是谚语彼此有矛盾,所以要整体说明)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 或 适用条件不同
(个人:避免无意义的争吵/ 家国:底线、根本利益)
- 与 看似矛盾 实则统一(辩证的统一性)
(合作:顶个诸葛亮/ 不合作:没水喝)
- 非 不能非黑即白
应该多角度
安徽 云南
现代文阅读《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引子),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我曾经看过山河大海~
平凡→伟大这样素材还挺多的

2️⃣文言文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孔子给自贡教过)
材料二:
A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
B 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占有)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 C 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诸 侯 有 相 伐 者 / 尚 耻 之 / 今 鲁 / 父 母 之 邦 也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 × 是指枉驾,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 × 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现在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两战车的鲁国,而与齐国争强,我深深为你担忧。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他打仗失败了,是您的福分,他打仗胜利了,一定会以剩下的部队去攻打晋国
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3分)
- 子贡善于言辞,颜渊、子路长处不在此。
- 出使四方诸侯之事,在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的时候曾涉及过
3️⃣现代文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
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诸多方面,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东部季风区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青藏高原在其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分)
主要特点: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
作用:影响大气循环。中亚季风被抽吸进入大陆,带来充沛的水汽,形成大量降水。
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4分)
①科学性:在介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
②逻辑性:从根本常年到后续影响,主次分明,逻辑清晰
③严谨性:对关于科学的判断的陈述加以适当界定,列出关键数字,更加精确
④通俗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运用打比方的手法,将青藏高原的特点等专业性内容生动形象的呈现。
4️⃣古诗
次韵:押着别人写的韵脚,再写一首文章
次韵毛君游陈氏园①苏辙
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
筼筜似欲迎初暑②,芍药犹堪送晚春。
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
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从横满醉人。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筠州期间。②贫笞:一种皮薄竿高节长、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园中很多花朵都曾被频频风雨损伤,但诗人游园的心情并没受到影响。
B.颔联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贫等和芍药,也点出了游园的时节。
C.“无巡”意为不拣选地方 × ,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畅饮时的随意状态。
- 巡,量词。用于为酒宴上所有客人斟酒的次数,相当于“遍”。
D.路上杂乱地走着尽欢而散的人们,诗人也回到了家中,心中充满喜悦。
从本诗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①暮春节气风雨连绵,诗人游远所见应是桃李凋谢,满地落后,但诗人并无仇怨叹惋之情,仍然找到了怡人的美景,并与友人们把酒言欢。
②诗中展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由此看来,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诗人也会有随缘自适的气度,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
victory!!
对了,统一一下意见,各位有没有对笔记原文件的需求,最近两个月把“2023高考系统课”的笔记做完前后,可能会像奇哥一样把笔记文件放到云盘中供大家免费食用,如有需求可以私信、评论来告诉我 (笔记格式是PDF格式,使之不漏标记,并且我还进行了精简,还把整体颜色加深满足打印的需求)
效果实例,方便的话可以去看看:https://www.aliyundrive.com/s/HJCW7ef9f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