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花师小哲】谈“罪”文化与“耻”文化与超越

2021-04-28 15:08 作者:花师小哲-中二  | 我要投稿

昨天老师讲课的时候讲到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于是我再稍微延伸补充一下。这篇基本上是纯哲学,部分地方写的比较委婉,为了过审没办法。

我们在对比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时经常说西方是“罪”文化,中国是“耻”文化。

这两个字虽然看上去都是在敦促人们向善,但两者的差别还是蛮大的。

“罪”文化的来源最经典的就是伊甸园中亚当夏娃吃禁果而给人类带来的原罪(新番《伊甸星原》有可能会和这个有关?或者说和某种“起源”的话题有关?我瞎猜的)。“耻”主要在百家争鸣时期,主要是孔子的思想。

“罪”更偏向于个人视角,虽然看起来“罪”和人类社会中的伦理纲常有关,但西方视角下的“罪”更多的是个人的一种属性,“原罪”的概念更倾向于这种罪并不是来源于社会,而是更偏向于宗教的一种“罪”。在西方视野中,人是需要赎罪的。

而“耻”更偏向于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上。我们感到“羞耻”的时候总是针对于某一具体的行为而言的,这种“耻”是离不开社会伦理的。

“罪”看起来是有可能是被消除的,甚至在宗教发展中出现过“赎罪劵”之类的东西,再甚至人是可以;而“耻”是不会消逝的。

所以我们不能理解,传统西方哲学有这样一种认知:人有一种本应有(术语是“应然”,即理论上应该是这样的)的路径(术语一般用“image”,即图像、图景),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而偏离了这个路径(术语是“实然”,即实际上是这样子的,这实际上是“应然”与“实然”打架的一个问题)。传统上认为,这个原因是因为个人的原因。

但从黑格尔之后,包括一些现象学家、社会批判哲学家包括人类导师对这个看法都做出了批判,在他们看来,这个原因不再是个人的原因,而是社会的原因或者说结构的原因,人是被“异化”掉了才偏离了原本应该的路径的。(这不仅是超越了“罪”文化,也超越了“耻”文化)

但是这样超越后面临一个新的难题。大家应该都知道《单向度的人》这本书,我最近也在读这个(老师的任务罢了)。这本书其实是将导师哲学高度极端化了,这本书会认为人在社会中只有两种选择:引发质变或者被无情碾压。但是这种观点取消掉了人性、取消掉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质变毕竟不是常态,质变需要量变的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人只能选择被碾压是不可能的。

不延展太多。

【花师小哲】谈“罪”文化与“耻”文化与超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