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 ——第一次阅读感想和摘录
我想我能变成动物,和它们为伴,
它们是那么恬静那么矜持,
我站着,久久的望着它们。
它们不为儿女作牛马,也不为儿女哀号,
它们不在黑暗里睁眼失眠,为了它们的罪过啼泣,
它们不喋喋讨论对上帝的责任,使我头晕脑胀,
没有一个不满,没有一个为了占有欲而癲狂,
没有一个向另一个屈膝,也不对几千年前的袓先跪拜,
在整个的地球上没有一个有什么身份,也没有一个忧郁哀伤。
——惠特曼Walt Whitman
这是傅雷翻译的罗素的《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里的一首小诗。这本书写与1930年,分为两个部分,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有时,内心的阴霾和雷电,比外界的更可怕,更致命。
幸福是人生艺术的果实。
动物只要不生病,有足够的食物,便快乐了。现在太多人认为自己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麻木,绝望。
第一章 什么使人不快乐
不快乐的心理原因,显然是很多的,而且种类不一。但全都有些共同点。典型的不快乐者,是少年时给剥夺了某些正常的满足的人,以致后来把这一种满足看得比一切其余的满足更重要,从而使他的人生往着单一的方向走去,并且过于重视这一种满足的实现,认为和一切与之有关的活动相反。
第二章 浪漫底克的忧郁
现代社会,很多人喜欢贩卖焦虑,他们认为自己发现了事物的本质,有种高人一等和明察过人的快感。在投资圈有句话,悲观的人永远正确,但乐观的人能挣到钱。 悲观容易使人走向虚无,乐观的人往往会朝着好的方向不断努力。
第三章竞争
我理解为内卷,没想到100年有来了次轮回,书里这么写道:
“平均而论,他们之中每对夫妇所生的儿女不到两个;他们对于人生并没有相当的乐趣可使他们愿望生男育女。在这一点上,他们从清教徒派的祖宗那里承袭下来的过度的狂热哲学,似乎并不适合这个世界。那批对人生的瞻望使他们如是不快,以致不愿生孩子的人,在生物学上看来是受了死刑的宣判。多少年后,他们一定要被更快乐更欢畅的人替代。
竞争而当作人生的主体,确是太可怕,太执拗,使肌肉太紧张,意志太专注;倘用作人生的基础的话,决不能持续到一二代。之后,定会产生神经衰弱,各种遁世现象,和工作同样紧张同样困难的寻欢作乐,(既然宽弛已成为不可能,)临了是因不育之故而归于灭亡。竞争哲学所毒害的,不止工作而已,闲暇所受到的毒害也相等。凡能恢复神经的,恬静的闲暇,在从事竞争的人看来是厌烦的。继续不断的加速度变得不可避免了,结果势必是停滞与崩溃。救治之道是在“保持生活平衡”这个观念之下,接受健全而恬静的享受。”
第四章 烦闷与兴奋
烦闷的特色之一,是眼前摆着“现状”,想象里又盘旋着“另外一些更愉快的情状”,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对照。烦闷的另一要素,是一个人的官能必不专注于一事一物。烦闷在本质上是渴望发生事故,所渴望的不一定是愉快的事情,只要是一些事情,能使烦闷的人觉得这一天和别一天有些不同就行。烦闷的反面不是欢娱,而是兴奋。
烦闷有两种:一种是生产的,一种是令人愚蠢的。生产的那一种是由于不麻痹(不麻痹方有烦闷);令人愚蠢的一种是由于缺乏有生机的活动。
幸福的生活,大半有赖于恬静,因为唯有在恬静的空气中,真正的欢乐才能常住。
第五章 疲劳
在现代世界上最进步的几个地方,由于工业状况之改进,肉体的疲劳已大为减轻。今日,进步的社会里最严重的一种疲劳,乃是神经的疲劳。奇怪的是,抱怨这种疲倦的呼声,最多来自小康阶级,事业家,和劳心者,在薪工阶级里倒反而少。
培养这么一副有秩序的头脑,对于幸福与效率两者都能有惊人的作用。当你需要把一个困难的或令人愁虑的问题下一决断时,全部的材料一到手,就立刻运用你最好的思想去应付并且决定,决定之后,除非再有新事实发见,再勿重新考虑。迟疑不决最是磨折人,也最是无裨实际。另一个方法可以消除多数的烦恼,就是明白那使你操心的事根本无关重要。
我们的行为并不象我们假想的那么重要;归根结底,我们的失败或成功并没什么了不得。甚至刻骨铭心的忧伤也打不倒我们,似乎要结束我们终生幸福的烦恼,会随着悠悠的岁月而黯淡,后来连烦恼底锋利也几乎淡忘了。
第六章 嫉妒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我觉得不太顺畅,当然作为一个佛系的人,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不是烦恼,草草略过。
第七章 犯罪意识 这章涉及伦理学的一些,我没看懂,举的例子讲的是关于恋母情结的男人尊重憎厌性交的妻子,不过这也不重要,略过
第八章 被虐狂 也是不能理解的章节,说明我还没出现这种极端的症状
第九章 畏惧舆论
以一般而论,除了专家的意见之外,大家对别人的意见总是过于重视,大事如此,小事也如此。在原则上,一个人的尊重公共舆论,只应以避免饥饿与入狱为限,逾越了这个界限,便是自愿对不必要的专制屈服,同时可能在各方面扰乱你的幸福。
幸福的原因
第十章 快乐还可能么?
教育所造成的差异,只在于获取乐趣时的活动差异。因完成一件事情而产生的乐趣,必须有种种的困难,在事前似乎绝无解决之望,而结果总是完成。也许就为这个缘故,不高估自己的力量是一种幸福之源。一个估低自己的人,永远因成功而出惊;至于一个估高自己的人,却老是因失败而出惊。前一种的出惊是愉快的,后一种是不愉快的。所以过度自大是不智的,虽然也不可过度自卑以致减少进取心。
在印度、中国、日本,外部的政治情势常常牵涉着年青的独立思想家底幸福,但是没有象西方那样的内部的阻碍。只要在青年眼中显得重要的活动成功,青年就觉得快乐。他们觉得自己在民族生活里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得扮演,于是竭力追求着这个虽然艰难但仍可能实现的目标。在西方受有最高教育的男女之间,玩世主义是极其流行的,而这玩世主义是“安乐”与“无能”混合起来的产物。“无能”令人感到世界上事事不足为,这个感觉当然是痛苦的,但因为有“安乐”在旁边,所以这痛苦并不尖锐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在整个东方,大学生可以希望对公共舆论发生相当的影响,这是在现代的西方办不到的,但他在物质收入方面就远不及在西方那末有把握了。既不无能,又不安乐,他便变成一个改造家或革命党,但决不是玩世者。改造家或革命党的快乐,是建筑在公共事业的进展上面的,但即使他在被人处决的时候。也许他还要比安乐的玩世主义者享受到更真实的快乐。我记得有一个中国青年来参观我的学校,想回去在中国一个反动的地区设立一个同样的学校。当时他就预备好办学的结果是给人砍掉脑袋。然而他那种恬适的快乐使我只有羡慕的分儿。
只要对这种事情真正感到兴趣,一个人在闲暇时就心有所归,不再觉得生活空虚了。
幸福底秘诀是:让你的兴趣尽量的扩大,让你对人对物的反应,尽量的倾向于友善。
第十一章 兴致
翻译的看不懂。。。
第十二章 情爱
在最好的一种情爱里,一个人希望着一桩新的幸福,而非希望逃避一件旧的忧伤。
最好的一种温情是双方互受其惠的;彼此很欢悦的接受,很自然的给予,因为有了互换的快乐,彼此都觉整个的世界更有趣味。
第十三章 家庭
这章写的很好,值得细读。
女子往往单为亲操家政之故,在丈夫眼中变得可厌,在孩子眼中显得可憎。黄昏时,丈夫从公事房回来,唠叨着一天的烦恼的女人是一个厌物,不这样唠叨的女人是一个糊涂虫。至于对儿女的关系,她为了要有儿女而作的牺牲永远印在头脑里,以致她几乎一定会向孩子要求过分的酬报,同时关心琐事的习惯使她过事张皇,心地狭小。这是她不得不受的损害之中的最严重的:就是因为尽了家庭责任而丧失了一家之爱;要是她不管家事而保持着快乐与爱娇,家人们也许倒会爱她。
父母不敢再相信自己真有权利反对儿女,儿女不再觉得应当尊敬父母。服从的德性从前是天经地义,现在变得陈腐了,而这是应当的。精神分析使有教育的父母惴惴不安,唯恐不由自主的伤害了孩子。假如他们亲吻孩子,可能种下奥地帕斯症结;假如不亲吻,可能引起孩子的妒火。假如他们命令孩子做什么事情,可能种下犯罪意识;不命令吧,孩子又要习染父母认为不良的习惯。当他们看见幼儿儿吮吸大拇指时,他们引伸出无数可怕的解释,但他们仿徨失措,不知怎样去阻止他。素来威势十足的父母身分,变得畏怯、不安,充满着良心上的疑惑。古老的、单纯的快乐丧失了,同时:由于单身女子的获得自由,女子在决意做母亲的时光,得准备比从前作更多的牺牲。在这等情形之下,审慎周详的母亲对子女要求太少,任意使性的母亲对子女要求太多。前者抑压着情爱而变得羞怯,后者想为那不得不割弃的欢乐在儿女身上找补偿。在前一种情形内,儿女闹着情爱的饥荒,在后一种情形内,儿女的情爱受着过度的刺激。总而言之,在无论何种情势之下,总没有家庭在最完满的情状中所能提供的,单纯而自然的幸福。
要在此世幸福,尤其在青春消逝之后,一个人必须觉得自己不单单是一个岁月无多的孤立的人,而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它是从最初的细胞出发,一直奔向不可知的深远的前程的。这若当作一种用固定的字句来申说的有意识的情操,那末它当然是极端文明而智慧的世界观,但若当作一种渺茫的本能的情绪,那末它是原始的,自然的,正和极端文明相反。一个人而能有什么伟大卓越的成就,使他留名于千秋万世之后的,自然能靠着他的工作来满足生命持续的感觉,但那般并无奇材异能的男女,唯一的安慰就只有凭藉儿女一法。凡是让生育冲动萎缩的人,已把自己和生命的长流分离,而且冒着生命枯涸之险。对他们,除非特别超脱之辈,死亡就是结束一切。在他们以后的世界与他们不复关涉,因此他们觉得所作所为都是一片空虚而无足重轻。对于有着儿孙,并且用自然的情爱爱着他们的男女,将来是重要的,不但在伦理上或幻想上觉得重要,抑且自然地本能地觉得重要。且若一个人能把兴趣扩张到自身之外,定还能把他的兴致扩张到更远。如亚伯拉罕那样,他将快慰地想到他的种子将来是去承受福地的,即使要等多少代以后才能实现;他将因这种念头而感到满足。而且由于这等感觉,他才不致再有空虚之感把他所有的情绪变得迟钝。章
第十四章 工作
一个人勉强做着的时候,会变成玩世不恭,以致在任何事业上都不能获得心满意足的快感。我不能责备一个从事于这等工作的人,因为饥饿的威胁太严重了,但我想只要可能做满足建设冲动的工作而不致挨饿,那末为他自己的幸福着想,明哲之道还是采取这一种工作而舍弃酬报优越、但他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没有了自尊心就难有真正的幸福。而凡以自己的工作为羞的人就难有自尊心。
第十五章 闲情
一个人一朝窥见了造成心灵的伟大的东西之后,——不问这窥见是如何短暂如何简略,——倘仍然渺小,仍然重视自己,仍为琐屑的不幸所困惑,惧怕命运对他的处置,那他决不能快乐。凡是能达到心灵的伟大的人,会把他的头脑洞开,让世界上每一隅的风自由吹入。他看到的人生、世界、和他自己,都将尽人类可能看到的那么真切;他将觉察人类生活的短促与渺小,觉察已知的宇宙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集中在个人的心里。而他将看到,凡是心灵反映着世界的人,在某意义上就和世界一般广大。摆脱了为环境奴使的人所怀有的恐惧之后,他将体验到一种深邃的欢乐,尽管他外表的生活变化无定,他心灵深处永远不失为一个幸福的人。
第十六章 努力与舍弃
中庸之道是一种乏味的学说,我还记得当我年轻时曾用轻蔑和愤慨的态度唾弃它,因为那时我所祟拜的是英雄式的极端。然而真理并非永远是有趣的,而许多事情的得人信仰就为了它的有趣,虽然事实上很少别的证据足为那些事情张目。中庸之道便是一个恰当的例子:它可能是乏味的学说,但在许多方面是真理。
某种舍弃是在于愿意正视自己的真相,这一种舍弃,虽然最初会给你痛苦,结果却给你一种保障,——唯一可能的保障——使你不致象自欺的人一般,尝到失望与幻灭的滋味。令人疲倦而长久之下令人气恼的事,莫过于天天要努力相信一些事情,而那些事情一天天的变得不可信。丢开这种努力,是获取可靠与持久的幸福的必要条件。
第十七章 幸福之人
一切的不幸福都由于某种的破裂或缺乏全部的一致,意识界与无意识界缺少了相互的联络,便促成自身之内的破裂;自己与社会不曾由客观的兴趣和情爱之力连结为一,便促成了两者之间的缺少一致。幸福的人决不会感到这两种分离的苦痛,他的人格既不分裂来和自己对抗,也不分裂来和世界对抗。这样的人只觉得自己是宇宙的公民,自由享受着世界所提供的色相和欢乐,不因想起死亡而困惑,因为他觉得并不真和后来的人分离。如是深切的和生命的长流结合之下,至高至大的欢乐方能觅得。
这是一个值得读的书,但是傅雷翻译的比较拗口,可能年代久远吧,一些词句不是很好理解。
幸福,一个大家熟悉又陌生的词。罗素从宗教,伦理,哲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讨论这个问题,他本身是个左派,而译者很巧妙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四书五经内容来传达一些相近的观点。
1930年,那是个动荡的年代,一战刚结束,二战正在酝酿。翻阅这本书,不经感慨,原来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一样。人们会害怕空虚,会畏惧舆论,拜金主义,少子化,家庭矛盾,工作压力,社会压力,90年过去了依然存在,甚至更甚。
作者将不幸福和幸福的原因一一罗列出来。摆事实,讲道理(虽然有些我没看懂)。对我来说,最有用的一条就是闲情(工作以外的爱好)。工作对我来说是压抑的,但我又读书的闲情,当我沉浸其中时,时间过得很快。以前我读过就读过了。我脑子不好,看了就忘。现在我会找个地方记录一下,甚至写个读后感。读完以后我依然会忘,但是在书写的过程中,那种投入的感觉却是非常美好的。我忘记了其他,就是个简单的码字机器。而当完成后,我也能很快抽离出来。然后开心的去睡觉。这也许就是我简单而快乐的幸福吧。
剩下的什么家庭啊,什么情爱啊,和我这个孤寡的人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