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经常感冒中医治疗医案。一患者70岁。经常感冒,往往一、二
一则经常感冒中医治疗医案。一患者70岁。经常感冒,往往一、二月接连不断,证状仅见鼻塞咳痰,头面多汗,稍感疲劳。曾服玉屏风散,半个月来亦无效果。用桂枝汤加黄芪,服后自觉体力增强,感冒随之减少。此证同样用黄芪而收效不同,理由很简单。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黄芪固表,是加强正气以御邪。玉屏风散治虚人受邪,邪恋不解,目的在于益气以祛邪。一般认为黄芪和防风相畏相使,黄芪得防风,不虑其固邪,防风得黄芪,不虑其散表,实际上散中寓补,补中寓疏,不等于扶正固表。正因为此,如果本无表邪,常服防风疏散,反而给予外邪侵袭的机会。 桂枝和黄芪可以在一起配伍使用。桂枝具有温通经脉、温助阳气的作用,黄芪具有补气、健脾、生津、安胎的作用,两种药物在一起使用能够增加抵抗力,对于阳虚患者或者是气虚的患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中医方剂学上就有桂枝黄芪四物汤,桂枝和黄芪没有配伍禁忌,两种药物在一起使用加强阳虚、气虚病症的治疗效果。桂枝汤加黄芪对于平时气虚阳虚的患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临床上灵活运用桂枝加黄芪汤可以治疗很多疑难杂症!如 桂枝加黄芪汤治疗小儿汗症:一男7岁,自3岁入托以来稍稍运动则大汗出,夜间睡眠时背部及头汗出,汗湿衣被,常常易感,曾经多方诊治,效果欠佳。 刻诊:面色稍白,形体适中,鼻流清涕,偶咳,手心湿润,舌质淡白,舌苔薄白,脉细。 辨证:证属脾肺气虚,营卫不和。 治法:补益脾肺,调和营卫。 处方:方用桂枝加黄芪汤加味,生黄芪10克,煨白芍9克,桂枝9克,炒白术8克,炒防风5克,碧桃干8克,炒山药8克,炒麦芽8克,生姜3片,大枣4枚,生甘草3克。5剂后汗出减轻,上方继续服用5剂,诸症明显好转。后用上方3剂量,制水泛丸调理而愈。 【按】:小儿多汗临床常自汗、盗汗二证皆具,多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宋•陈无择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至明代张景岳对汗证作了系统概括,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本例患儿自入托后易感多病,耗伤肺气,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或因表虚卫弱,微受风邪,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汗出。方中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风达表;桂枝、白芍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炒白术、炒山药健脾补肺,碧桃干敛汗。故脾肺健气自壮而表自固,营卫调而汗自止。 桂枝加黄芪汤治疗过敏性鼻炎:一女12岁,平素易感冒,常冷汗出,夜寐则鼻塞不通,清晨起床即发鼻痒,继而喷嚏频作,流清涕,经耳鼻喉科检查诊为过敏性鼻炎,服用抗过敏药开瑞坦、西替利嗪等及外用内舒拿等,初始症状缓解明显,但不久复发如故,于多家医院辗转治疗,效不佳。 刻下:面色发黄,时有喷嚏、流清涕,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缓。 辨证:证属肺气虚寒,表虚不固,营卫不和,鼻窍不利。 治法:补气温肺固表,调和营卫,宣通鼻窍。 处方:方用桂枝加黄芪汤加味,生黄芪10克,太子参8克,煨白芍9克,桂枝8克,防风5克,干姜3克 ,大枣4枚,生甘草3克,苍耳子5克,细辛3克,五味子5克。7剂后复诊,喷嚏明显减少,上方干姜易生姜3片,续服10剂。后服用补中益气丸调理而愈。 【按】:本病与中医学“鼻鼽”相类似,其发生以肺气虚寒为主因。肺主一身之表,开窍于鼻,故肺气虚则表不固,风寒易乘虚而入,使肺气不得通调,鼻窍不利而为病。故用生黄芪、太子参、煨白芍、桂枝、防风、干姜、大枣、生甘草,温肺固表,调和营卫;苍耳子,细辛宣通鼻窍。嘱患者后期服用补中益气丸即“培土生金”之义,深合“虚则补其母”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