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之治 第九节 无常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锦帆游侠


泰始九年七月的一天,从洛阳的皇宫中传出了一份诏令:"即日起,陛下将挑选公卿以下各家的女儿充实后宫。在陛下纳妃结束之前,隐匿自家未婚女儿或进行对她们嫁娶的,以违旨论!"
这封诏书在表面平静的朝廷上掀起了一丝涟漪。司马炎为何在这样的时刻,下达这样一封诏书呢?
是司马炎安于享乐,开始充实后宫以备娱乐吗?
看起来很像。但背后却有着许多的隐藏在重重迷雾中的内涵。

司马炎费了极大的力气,才暂时让功臣们认可了继承人司马衷的位置,而另一方面,作为继承人备选的司马攸,也让宗室成为司马炎不得不忌惮的势力。
因此,司马炎一派新的力量参与其中以平衡局势。他深感在这场权力的竞逐中,自己一直以来必须扮演一个平衡者,看穿朝局中的力量对比,投下自己的砝码,来使权力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唯有如此,自己才能在皇位上坐稳。司马炎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将外戚力量加入了这场政治博弈之中。
司马炎极其重视这场选妃活动,他采取了等同于皇后的礼仪将李胤、胡奋、诸葛冲、臧权、冯荪、左思家的女性纳入三夫人及九嫔之列,而冀州、兖州、豫州所地二千石的将门之家的女性也充实了良人以下的宫中各女官。
在这份名单中,被选拔的家庭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和声名显赫的世家大族不同,虽然家族也有一定名声,但不足以大到能与皇权抗衡,作为地方上的豪强实力派,他们必须依附皇权才能在朝廷中真正站住脚。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安定胡氏和琅琊诸葛氏。

世代将门的安定胡氏三代在魏晋之际出过许多名将。出自安定胡氏的胡遵在曹魏时代的军界声名显赫。他的两个最著名的儿子胡奋与胡烈,前者年少时以平民的身份跟随司马懿征讨公孙渊,很受司马懿赏识,在征讨诸葛诞、讨伐匈奴刘猛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后者则参与了征讨诸葛诞与灭蜀的一系列战事,最后死于秃发树机能之手。这一家在军界颇有地位,司马炎选拔胡奋的女儿胡芳入宫,便有这方面的考虑。
而琅琊诸葛氏和司马氏之间则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诸葛诞与司马师兄弟自幼交好,诸葛诞的女儿则嫁给了司马懿的三子司马伷。虽然诸葛诞参与了起兵反对司马氏的行动,但并没有影响到这桩婚姻,司马炎上台后也致力于修补和琅琊诸葛氏的关系,在这场选妃之中,琅琊诸葛氏的诸葛婉成为嫔妃也顺理成章。
晋室主要的功臣家族明白司马炎这样做的目的,因此在这场选妃的过程中采取了极其不配合的做法:这些家族的女儿将自己打扮得极其丑陋,穿上破敝的衣服以逃避选妃。一方面,这场影响他们政治地位的选妃,他们并没有太大兴趣;另一方面,参与选妃的各项家族在他们看来,地位也不足以和他们相提并论。若是自家的女儿沦为和这些家族女性相同的身份,实在是太跌身价。
考虑到这一点,司马炎在姻亲的另一方面,也对一些与司马氏世代交好的世家大族进行了拉拢。司马炎的五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平原华氏的华恒、太原温氏的温裕、琅琊王氏的王敦、河东卫氏的卫宣以及范阳卢氏的卢湛。加上司马昭的女儿嫁给了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浑的次子王济,这些功臣家族成为司马炎用姻亲手段进行拉拢的目标。司马炎希望,这些外戚能和皇后杨艳家的弘农杨氏一起,作为一派新的力量进入朝局,发挥不一般的作用。
在功臣和宗室的力量之中,司马炎一直对其保持着戒心。明面上虽然是一副老好人的无为而治的态度,对于许多事件都报以宽仁的态度,但暗地里,在表面上风平浪静的朝局中,司马炎一直试图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究其原因,乃是功业不足的司马炎在这场政治局面中,仍然保持着较为弱势的地位。由于司马昭的儿子不多,自己的亲弟弟司马攸在宗室中举足轻重,已经威胁到了他的地位,而其他亲支的宗室并没有能担当拱卫皇权职能的人选,而没有功业支撑的他,在功臣面前,也总有一些底气不足。因此只能扮演者一个平衡者的角色,在维持功臣和宗室的利益的同时,不让这两派的任何一方反噬皇权。
司马炎的打算很简单:他有着一个最大的优势——年轻。只要活的比这些老头子们久,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皇权的地位仍然有望加以稳固。再加上引入外戚的力量作为一种平衡,他仍然能够在这两股庞大势力的夹缝中,维持着皇权的运行。
但司马炎所倚仗的外戚的力量之中也暗藏着争斗。
被立为皇后的杨艳对此便印象深刻。她仍然记得选妃的那一天,候选的五十多名女孩们在宫中的纱帐内惴惴不安,静静等待着她们的命运。宫中按规矩赐给了这些女孩子们食物,这些满心忧虑的女孩子没有一个吃得下去。
等到司马炎来到宫中,杨艳悄声对司马炎说:"您可以进入纱帐中,有看中的女孩,就用绛纱系上她们的手臂作为记号,其他的就交给臣妾来办吧。"
进入纱帐的司马炎,一眼就看中了面容姣好的胡芳,将绛纱系上了她的手臂。
"恭喜!恭喜!"宫中之人纷纷来向胡芳道喜,并将她引到别的宫殿准备下一步的手续。
但出殿的胡芳想到自己即将深居宫中,远离父母,不由悲从中来,忍不住开始哭泣。
左右的人听到了大惊,连忙制止她:"陛下会听到的!"
胡芳高呼:"我死都不怕,还怕陛下吗!"
司马炎听到了胡芳的喊声,暗暗称奇,对这位女孩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率直敢言,言辞得体的胡芳被纳为嫔妃,深受司马炎的宠幸。
当时流行一周名为"摴蒱"的游戏,也即扔骰子比大小。在玩耍之中,活泼的胡芳不小心弄伤了司马炎的手指。
司马炎有些生气:"果然是将种,下手都没轻没重!"
胡芳反唇相讥:"北伐公孙,西拒诸葛。我家不是将种是什么?"
司马炎有些惭愧:胡芳的祖父,确实有着赫赫战功。也因此,司马炎更加欣赏率直而言的胡芳了。
感受到地位被威胁的杨艳有些抑郁,在第二年便生了重病。
自己去世后,别的贵嫔便会取代自己成为新的皇后。到那时,自己孩子司马衷的太子之位,还会有那么稳固吗?
想到这里,病势沉重的杨艳让人请来了司马炎。

"皇后,你还好吗?"赶来的司马炎面色满是不忍。
杨艳慢慢枕上了司马炎的膝盖,什么也没说,只是开始哭泣。
"皇后,你有什么要求便说出来吧,朕能满足你的,一定会满足你。"
养颜沉默许久,才缓缓说出:"我的叔父杨骏有一个女儿,也就是我的妹妹杨芷,德行良好,容貌尚可,还请陛下纳入后宫,替我照顾太子。"
"朕答应你。"
"如此,臣妾死而无憾了。"
不久,杨艳去世,杨芷按杨艳的意愿进入了后宫。
朝局在表面的平稳中过渡到了咸宁元年,这一年十一月,司马炎在宣武观阅兵,也出席了冬至的小会,体会着他治下的这份帝国的昌盛。
但在这一年的十二月,洛阳发生了瘟疫,死了许多人。

一般而言,这也许仅仅是史书上一句灾害的记载。生死无常,死去的人被掩埋,活着的人继续前行,时间仍然在流淌。
谁也没想到,这一场瘟疫,对司马炎所统治的西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司马炎也染上了瘟疫,在重病中挣扎的他逐渐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就算自己能比那些老家伙年轻,又有谁能保证自己不会发生任何意外呢?
司马炎第一次对自己的权力方针产生了怀疑。
皇帝的这场重病在朝堂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动荡。
按惯例,咸宁二年的元旦,司马炎应当出席朝会。在京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各诸侯王、各州郡前来报告的小吏、各藩属国、少数民族的使者都将参与这一年中最为重要的朝会。因为这场朝会政治意义十分重要,是君臣秩序和中央权威的一次重大展示,也是对四夷来朝、万国景仰的场景的体现。
但司马炎染上了瘟疫,这场朝会便只能取消,而这也引起了群臣对司马炎健康情况的种种猜测。朝廷上下弥漫着一种不安的情绪,处于权力中枢的官员们,已经在暗暗商量司马炎的身后事安排。
侍奉重病中的司马炎的,是贾充、荀勖以及司马攸。
朝廷中群龙无首,这三位成为了事实上的权力中心,一旦司马炎发生不测,也自然由这三位处置后事。
朝野上下对司马衷成为继承人本就满怀疑虑,司马炎的这场重病,让继承人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拥立司马攸的势力本就不在少数,借着司马炎重病的机会,他们开始运作司马攸上台。
河南尹夏侯和趁机向贾充进言:"齐王和太子都是您的女婿,在亲疏关系上相同。而立继承人,得优先看德行。在下所言,贾公想必明白。"
贾充没有说话,但原本支持司马衷的他的内心已经产生了动摇。
越是如此权力真空期和全国上下人心惶惶的时刻,背后的危机也就越严重。资质愚鲁的司马衷,能否稳定人心,顺利登上皇位,在贾充心里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而夏侯和的进言,代表朝中支持司马攸的势力仍然不小,一旦司马炎去世,支持司马攸的势力并非没有通过政变夺取权力的可能。以司马衷的实力,他能面对如此危局吗?
但同样,司马炎尚未驾崩,作为司马炎指定的继承人,司马衷的背后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贾充本就擅长观察政治风向,夏侯和的话语让他的陷入了沉思,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处于漩涡中心的他必须做出对自己足够有利的选择。
他选择了静观其变,进一步观察事态的发展和双方的力量对比,再决定自己下注的一方。
经历挣扎的司马炎最终战胜了瘟疫,顽强的活了下来。而恢复健康的他很快便知道了在病危期间,夏侯和对贾充的进言。
这件事对司马炎造成了很大的触动,他这才发现,尽管自己一直腾挪辗转,将朝中的权力尽可能平衡到一定程度,然而朝中支持司马攸来威胁自己以及太子司马衷的势力仍然不小。自己正当壮年,自然足以应付这股势力,但太子资质愚钝,自己难保不再染上瘟疫或发生别的意外,到那时候,太子的地位还能得以保证吗?
司马炎顿悟了:生命充满着变数,之前自己扮演着平衡者的角色,希望能够随着时间流逝,按部就班让太子的地位稳固的的计划最容易被意外所打破。更好的选择,是自己采取更为强硬的手段,利用皇权的力量重组朝廷的权力结构,将外戚直接提拔为足以影响朝局的新力量,以此来获得主动权,从而确立自己的权威的至高无上,不再遭受挑战与威胁,也为此给太子司马衷的权力打下基础。
司马炎立即解除了夏侯和河南尹的职位,改由自己的舅舅,外戚王恂担任。同时进一步而言,掌握军权的车骑将军贾充很快被解除了军权,被转封为不掌握实权的太尉,他的这一部分权力交给了同样是外戚的杨骏。
在禁军方面,原本担任中护军的是司马炎的发小羊琇。但羊琇同样有着另一层身份:他是司马攸的舅舅。在司马炎重病期间,羊琇同样表现了他的立场,希望司马攸能够担任司马衷的辅政大臣,发挥重要作用。而这样的想法,对一直提防着司马攸的司马炎而言,同样是不可接受的。
借着权力调整的机会,羊琇所掌控的禁军权力,被杨骏的两个弟弟杨珧与杨济分走了一部分。
更进一步,为了提高外戚弘农杨氏的地位,杨芷立即被册封为了皇后。
外戚的力量逐渐上升,打破了曹魏一直以来的政治权力格局。也对之后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原本,曹魏吸取了东汉外戚专权的教训,规定皇后不能出身高门,并且严禁掌控政局。因此曹魏的政治格局只有宗室和功臣的互相制衡,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了晋初。但伴随着司马炎时期外戚地位的提高,一个以宗室、功臣、外戚三方并立的权力结构就此建立,外戚成为了朝廷上的一股新的关键力量。
一个世纪以来的格局就此被打破,原本被打压的外戚重新崛起,来瓜分宗室和功臣的权力蛋糕,自然在朝廷上掀起了极大风波。
掌控朝局的是士族,这些人的家族经历过东汉末年外戚把持朝政的乱象,对外戚自然没有丝毫好感。司马炎对杨骏兄弟的提拔自然引起了朝廷上下对他们的质疑。
但一向以老好人形态出现在朝臣们面前的司马炎这次异常坚定,丝毫没有让步的意思。
司马炎实在是太需要这股力量的帮助了。
在晋王朝之中,功臣的力量来自于曹魏政治中的人际网络,宗室的力量则在禅代之中逐步壮大,都不是司马炎所能撼动的。但杨骏家族和曹魏的政治网络没有牵涉,在魏晋之际也默默无闻。弘农杨氏的壮大,完全来自于司马炎的赐予,因而对杨骏而言,要维持住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坚决维护司马炎的利益,坚决和司马炎站在一边。有这样一股能够如臂使指的势力用以制衡功臣和宗室的力量,对司马炎而言十分重要。
顶着朝廷上下的压力,咸宁二年的司马炎通过一系列政治运作,让政治格局从曹魏以来功臣和宗室的分立,转向了外戚、功臣、宗室三股势力互相制衡的局面,并借此机会扩张了皇权的力量。但新的力量的引入,也让政治格局更加复杂。
未来的局势也在这样的安排下埋下着伏笔。
但,主动掌控权力的司马炎已经跃跃欲试,开始寻觅着机会展示自己的力量了。

参考资料:
[1]房玄龄等·《晋书》
[2]李昉等·《太平御览》
[3]司马光·《资治通鉴》
[4]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