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er看过来!河南师范大学江智勇教授团队专访来啦
研究生如何做好研究,这是一个研究生永恒关注的话题,很多人在考上研后,都憧憬着自己能在读研阶段有一番成绩。为帮助更多研宝更好地了解各院校的科研情况,助力大家的科研生活,
掌上考研开启了“科研创新,点燃未来”活动,带大家详细了解各院校的科研大牛及其带领团队。
今天我们带来的是对河南师范大学江智勇教授科研团队的专访,详情如下。
江智勇教授
江智勇,教授,博士,河南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及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牵头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化学会会员,河南省化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期刊Mini-Rev. Med. Chem.编委。 江智勇长期
专注于不对称有机催化研究
,发展了具优越空间延展性α-氨基酸与二肽衍生双/多官能团化手性催化剂及高效可见光有机催化剂DPZ(已商品化),系统建立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基态与激发态两类具标志性的不对称有机催化平台,发展了系列新颖离子型及自由基型不对称反应。其中,
围绕手性氮杂芳烃的不对称构建,发展了系列高效、模块化合成方法学,实现了手性扑尔敏的首次合成、发现了一类抗氧化应激药物的先导化合物
。迄今,以通讯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等SCI期刊
发表SCI论文近百篇
。 2019年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重点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十余项;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特聘教授、省优秀专家、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中原标兵、省青年五四奖章、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担任《Mini-Rev. Med. Chem.》及《有机化学》SCI期刊编委,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省化学会常务理事。独立指导朱博同学获2017年国家博新计划。主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重点项目:锂离子电池钒酸锂正极材料合成及表征虚拟仿真;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河南师范大学新医科专业实习基地。指导本科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经过14年系统研究,在J. Am. Chem. Soc.、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SCI论文107篇,被Science、Chem. Rev.、Chem. Soc. Rev.、Nat. Chem.等期刊引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名(包括国家“博新计划”1人);2019年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2017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担任《Mini-Rev. Med. Chem.》、《有机化学》编委、河南省化学会常务理事;多次受邀各类学术报告。 江智勇教授带领团队
在可见光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取得的成果,为化学物质合成提供了一个高效、绿色的合成平台,有望在医药、材料等行业大展身手。
“如果将目标合成的化学物质比作终点站,那么合成手段便可视为通往目标站点的交通工具,催化剂研究则是对合成手段的改造。火车与高铁同样是交通工具,但相较之下,高铁的速度更快,车程更准。我们的研究便是不断改造合成手段,升级合成技术、提高合成效率,
类似于将火车改造为高铁,更高效、更精准、更绿色地合成目标化学物质。
”谈及其研究内容,江智勇教授这样介绍道。 以扑尔敏为例,其作为一种用途广泛且功效显著的药物,
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医治人体过敏、发炎都有良好效果
。然而,如何实现具有更好治疗效果的手性扑尔敏合成,成为了一个亟待探究的问题。基于此,江智勇围绕手性氮杂芳烃的不对称构建,发展了系列高效、模块化合成方法学,从而实现了手性扑尔敏的首次合成、并发现了一类抗氧化应激药物的先导化合物。
这不仅提升了其合成的效率与精准度,更极大程度地压缩了相关物质的合成成本,为推动其“产研结合”作出了卓越贡献。
另外,在研究生和博士培养方面,
江智勇教授坚持长期与学生当面讨论课题进展,每周至少2次与每个学生当面进行课题交流和讨论,且十分清晰每位学生的课题进展情况及实验细节
,在讨论过程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课题研究方向与目标,及时准确地帮助学生解决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
江智勇教授不仅对每位同学的课题给予了指导和充足的资源支持,并为有更高梦想追求的同学提供帮助,给学生推荐珍贵的学习机会。
课题组里一位将要到武汉大学读博士的毕业生这样说,“参加博士复试时才真正感受到江老师对我们的好,江老师平时对我们的敦敦教诲和传授的科研经验知识,让我能够顺利通过博士研究生复试,实现自己的心愿。”江智勇教授通过身体力行将自己的所学、所历化为经验,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之中,学生们以江智勇教授的“言传身教”为地基,于悄然之中筑起自己心中的灯塔。而这光之所向,皆是江教授的谆谆教诲。在课堂上、在实验室中、在组会上,
江智勇对待科研孜孜以求的严谨态度和热爱之情无声地感染了身边的许多人,无私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甚至影响了许多学生的人生选择,进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学术团队
团队学术带头人江智勇教授积极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除自身研究的有机化学领域外,
时刻关注关注生物化学酶催化、超分子感光材料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
,长期与不同学科的研究者进行深入交流,寻求多种合作机会。 目前团队研究骨干成员中,
主要研究方向为可见光不对称有机催化,同时交叉机械力合成(班旭),生物化学(郭远洋),量子计算化学(曹姗姗),以及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张瞾霞)等研究领域。
为开展多种交叉融合课题奠定了良好的团队基础,在良好的合作氛围中,目前已成功突破多个研究课题中的难题。其中,借助于计算化学在不对称催化领域的前瞻性和智慧性,多个重要的光催化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瓶颈被逐个攻破,
已成功发表一系列理论和实验结合研究可见光手性氢键协同不对称有机催化高水平SCI论文。
江智勇教授长期带领团队处于科研一线的工作状态,坚持以
“一周工作至少6天半,一天工作至少14个小时”
的敬业精神对待自身科研事业,日常关注最新发表文献,聚焦世界最前沿科技成果,对于国际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具有独到的见解。作为学术带头人长期不间断组织团队成员
进行“头脑风暴”“Idea分享”“综述讲解”等系列科研交流活动,针对相应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及讨论,极大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思想碰撞
,产生多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交叉课题并顺利开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的突破。
江智勇教授在把握研究方向和凝练重大科学问题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能够精准把握最前沿、最热点、最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及研究方向,推进整个团队向国际高水平团队不断靠拢。
除此之外,团队学术带头人为了促进多学科交流、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了“中新(中国与新加坡)化学交流会”学术会议,邀请多位中国与新加坡的知名化学、化学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研究者参与该会议,促进两国之间的科研国际合作交流,展现了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Yus院士在国际顶级综述期刊Chem. Soc. Rev.一文肯定了该团队所发展的“仅通过简单改变反应条件即可高立体选择性实现化学选择多样性合成策略”的高效性。国际化学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一文充分肯定了其团队发展的手性氢键催化剂的强大催化能力及反应的引领性创新。在包括Angew. Chem. Int. Ed.,国际顶级综述期刊Chem. Rev.等多个综述中,不但大段正面评述了该团队使用DPZ发展的系列反应,还将其作为常用可见光光敏剂的代表突出展示,充分体现了重要创新性和标志性。ChemCatChem一文再次将DPZ作为常用光敏剂展示,并将其发展的光氧化还原与手性路易斯碱协同催化给予“里程碑(milestone)式工作”的高度评价。
这是我国唯一入选的科研团队。
目前,江智勇教授团队成员在带头人的带领下,形成科研合力,不断创新进取,
已经构建了积极向上的团队科研氛围,逐步实现团队各成员的学术创新能力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