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冠肺炎遗体解剖刘良教授:盲目使用氧气设备,会导致病人缺氧,应该更多尝试一些中药

2020-03-01 11:34 作者:新月q  | 我要投稿

问题:此前,钟南山院士曾表示,通过解剖发现,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的纤维化现象并不严重,反倒是有些肺泡存在有大量黏液。这反映出了什么问题?这些发现对临床治疗有什么帮助?

刘良:通过对新冠肺炎患者肺部切片的显微镜观察,我们的确发现了其中有一些粘液性分泌物。这些分泌物的出现,需要我们在临床治疗中提高警惕。因为人体正常呼吸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肺部气道要通畅,肺泡功能也要要得到充分发挥。新冠肺炎会损伤气道功能,如果肺泡再被粘液堵塞,患者在临床上就会出现缺氧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将肺泡粘液进行稀释和溶解。在临床上,我们已经采用了相关的药物治疗,但我认为还可以再多进行一些尝试,如对中药的运用。

只有在肺部粘液被引流出来后,在给患者供氧才能产生效果。反之,如果在粘液成分没有被化解的情况下,盲目地使用氧气装置,不但达不到目的,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氧气的压力会将粘液推倒肺部的更深处,加重患者的缺氧症状。这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这个解刨更加证明了中医的观点,中医认为病人身上有湿浊,那是湿邪作祟,比如,刘力红教授的看法是,湿或湿浊几乎是一致的看法,看到的这些案例,全都是白厚腻苔,进入武汉后全都大便不畅,并且舌苔也变得比原来腻一些。

最为共性的是右寸脉滑,几乎每人都一样。这说明肺上的痰浊成为此次肺炎的共性特征,而上述的腻苔除湿浊的因素外,肺蕴的痰浊也是厚浊腻苔的主因;

普通的现象是干咳甚或不咳,一方面藉由咳嗽而排痰的重要路径缺失,另一方面,湿浊又困阻中焦,使运化的路径受阻,痰浊胶粘阻塞气道甚至肺泡,无有出路,这是病情缠绵僵持甚或形成急转直下的重要原因!

从初发生就没有单纯的太阳(或卫分)证,而是太阳阳明合病,甚或三阳合病。两感亦是,有的初发生就进入太少两感,进而危急生命。有的则僵持在阳明太阴两感的阶段,有的则太少两感、阳明太阴两感混杂,相对而言,少阳厥阴两感较为少见。

有的则属表里脏腑两感(或曰合病),如肺与大肠合病。因此,于处方用药上需综合考量这些因素。如国家颁布的中医治疗方案中,实际上就体现了上述因素的关照。而卢师给出的桂枝法化裁,便是太阳阳明(阳明偏在脏)合病的典型方法。其余如麻杏石甘类,麻黄汤合千金苇茎类等,皆属合病对治的范畴。

而对于两感患者,四逆法无疑是重要的法,尤其对于“湿胜阳微”的病况而言,附子的应用更显重要。当然,附子绝不能滥用,辨证是前提的前提!

粘稠胶着塞满了气道甚至肺泡的痰如何化解,如何排除?直接关系到病情转归。为什么病人只有干咳甚至不咳?痰的粘稠胶着使气道完全丧失空间让咳嗽来排解,应是重要的原因。

这于中医来说,属于燥痰的范畴,必须通过润燥化痰的方法解决。如上述千金苇茎中的冬瓜仁便属此类药的代表。另外,种子或仁类的化痰药基本具备这类功用,如瓜蒌仁、莱菔子、白芥子等。

当然,如此㬵着的痰未必全能通过润燥化痰而由气道排除,那么接下来的妙招是透过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脏病腑除,阴病转阳,这在中医的治法中当属变法中的常法,其历史的经验丰富可参。而上述诸籽仁类的化痰药,只要剂量合适,是足以能将肺中的胶痰通过大肠排除的。若用针刺,则太渊透阳溪或阳溪透太渊即属上法的灵活运用。


新冠肺炎遗体解剖刘良教授:盲目使用氧气设备,会导致病人缺氧,应该更多尝试一些中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