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滑坡谬误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是一种逻辑谬论,即不合理地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以达到某种意欲之结论。
但其实每个的推断还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却武断地将某个可能性引伸成为必然性,然后串联这些不合理的因果关系,推断成一件毫无关联的结果,这就是滑坡谬误。
滑坡谬误的典型形式为“如果发生A,接着就会发生B,接着就会发生C,接着就会发生D,……,接着就会发生Z”,而后通常会明示或暗示地推论“Z不应该发生,因此我们不应允许A发生”。A至B、B至C、C至D、……等因果关系好似一个个“坡”,从A推论至Z的过程就像一个滑坡。
滑坡谬误的问题在于,每个“坡”的因果强度不一,有些因果关系只是可能、而非必然,有些因果关系相当微弱,有些因果关系甚至是未知或缺乏证据的,因而即使A发生,也无法一路滑到Z,Z并非必然(或极可能)发生。
相对地,若有充足证据显示每个“坡”都有合理、强烈的因果连结,即不构成滑坡谬误。(以上摘自某度百科)
哦。。就是假设一切都会往最不好的情况去演变咯。。这种危机感,我觉得过于强烈了。滑坡谬误经常会出现在畸形不乐观的人身上。。他们会去假设一切事情都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如果不想坐以待毙的话,就要努力做好一切万全的准备。我以前也畸形不乐观过(万恶之源主要还是读了日本无赖派的小说!在没有建立人生观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出解决办法,就走火入魔了..)那时我奉之为圭臬的信条是:墨菲定理。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1949年由美国的一名工程师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亦称墨菲法则、墨菲定理等。原文为: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捂脸)这不就是典型的滑坡谬误嘛...
墨菲定律是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爱德华·墨菲 总结的,但总结的依据不过时他经历的一次事故罢了:
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在一次火箭减速超重试验中,因仪器失灵发生了事故。爱德华·墨菲 发现,测量仪表被一个技术人员装反了。由此,他得出的教训是:
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
后来,墨菲的这段话被广泛传播,不断演绎,每次人们一遇到心想事成的坏事,就会搬出这句话来安慰自己,总觉得怕什么、来什么。这就好像是人生被规定好的剧本一样,一切有规律可循,无论你做了什么,总有一个坏事发生的概率,而且只要有可能,就一定会发生。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后人也经常有人验证墨菲定律。但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有没有人真正思考过:
墨菲定律只不过是一个工程师根据一次偶然事件总结的,并没有做过大量的概率实验和研究,但为什么后人都一致认为它正确呢?是先有了这个概念,在脑中形成了束缚之后,把事情都归因到这上面?还是说,每一个可能发生的坏事,就一定真的会发生呢?这两种可能,我更相信前者,因为有了这个定律以及它的广泛传播,让后面发生的所有坏事都有了归因。这就好像我们去算命,算命的人跟我们说你下个月不太顺利,你要注意一样(那种只问问你生辰八字就能知道你一辈子的命运。。这种事我是不信的)谁能不发生点不顺利的事情呢?如果没算命,就算发生了不顺利,你也会觉得是偶然罢了,不会归因到命运上去;但一旦脑子里种下了这个种子,那么你会时刻关注生活中那些“不太顺利”的事情;心想“这是不是算命先生说的那个不顺利啊?”“如果不是这事,会不会还有别的什么不顺利的事?”
于是,你会发现,你这个月生活中不顺利的事情越来越多了,然后开始跟别人到处说:“这人算的准啊,我这个月确实不太顺”
墨菲定律和算命,其实背后原理都是一样的,就是通过控制你的关注点,进而控制你的思想。
如果你的关注点都在坏事上,那么你的思想会不自觉的寻找并吸引坏事,当坏事吸引来之后,如果那时你没有做好准备或者能力不够,出现失误的概率当然很大,那么坏事按照预想发生的概率就大了很多。
所以,与其说墨菲定律时时奏效,不如说,是因为你脑海里,太坚信墨菲定律了。
我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墨菲定律,且有人相信,所以反而会增多了坏事发生的概率。与其相信墨菲定律,不如记住一个更广泛的法则——吸引力法则。这个法则不像墨菲定律只说,坏的事情一定会发生,它也会告诉你,如果你一直思考正向积极且是你想实现的梦想,那么好事也一定发生。
同样是没法验证的概率和归因问题,如果要记住,我建议去记住吸引力法则,至少它会让你的思维聚焦点都在积极的事情和情绪上,而不是像墨菲定律一样,看到的都是坏事。但为什么很多人以为吸引力法则是玄学,不切实际,但却坚信墨菲定律更多呢?因为吸引力法则宣导人们通过积极的想法让梦想成真,如果照做,你所想的事情就真的会实现。但是实现之后,人的优越感并不都会认为是吸引力法则奏效,而是个人能力、机遇和努力在其中,积极的思想只是占一部分因素而已。但让坏事成真的墨菲定律不同,当坏事成真的时候,人们为了推卸责任,第一反应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不承认是自己努力不够,所以,会更愿意拿着墨菲定律来开脱自己的责任。所以,人们更愿意相信墨菲定律是有效的,坏事发生一定是宇宙规律,和我没关系。而目标达成,一定是我的原因,跟积极的思想关系不大。(以上一些片段摘自 丫丫的文章)
其实就是所谓的看待事情的角度问题。正常客观地看待一件事,不止看到它不好的一面,还要看到它好的一面!过于悲观、过于乐观都不好,正所谓人的“黄金中庸”,人可以是乐观又悲观的!我大概理解了这件事之后,我这才脱魔了。。高中时学过这样一句话:“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我也学过这样一篇短文: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的确,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死于安乐,但不是要纯纯的去拒绝它!适当接受安乐!Good!
死于纯粹的安乐,但是又因适当的安乐而活。。先死后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安乐就像风险一样。。适当的风险能带来高回报,但过量的风险可能会毁掉你的一生。拿捏住风险,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这正所谓修行啊!中国古老传统的修行,原来是这个。(我特么要是能在高考前悟到这个而不是高考后才懂得就好了。。)
我再提出一个问题,执行力的问题。。知道适量有益之后,有多少人能克制得住诱惑的吸引呢?
没错,这里又涉及到一个概率问题,就是明白降低坏事发生概率的人里面,有多少是真的明白了,能将这个“明白”贯穿到行动中的?有多少只是明白一个道理,然后生活中,还是随着自己的本能行事?所以,继续向下追问之后,问题就变成了:有多少人能把认知和行动,匹配上。也就是知行合一?
这个具体概率其实是无法确定的,所以,深挖到这块,墨菲定律之所以会准的原因就找到了:因为并不是所有人能够做到明知道有危险,但不去做的。(这里推荐查理-芒格的名言警句!很有用!)
相反,这个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放大了人性的本能,比如懒、喜欢休息娱乐、刺激、追求快乐等。为了追求这些,人会在做选择的时候动摇,甚至放弃对自己的保护,走向那个明知是悲剧的结局。比如,明知道管住嘴就可以瘦,但就是管不住;明知道搞笑视频看多了,会上瘾,导致注意力缺失,还是想看。明知道如果不学更多技能,未来就会被淘汰,可还是安于现状,不愿改变。更有甚之,如果没有建立起明确的分辨是非的能力,人们不太会分辨出哪些东西是好是坏,非常容易就堕入诱惑的魔爪...
······
意志力,头脑的力量,所谓之克服心魔,就是现代社会人们正在缺失的东西!!!
要想变得强大,先得找出你独自的平静,审视你自己,面对过去,拥抱将来。(看了这么多日本漫画,甚至还有被腰斩的,总结出的套路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