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霉病别小瞧,正确识别很重要!
文 | 小雨农智
图 | 小雨农智
霜霉病在瓜类、叶菜类及葡萄等作物上普遍发生,一旦发病快速传播至全棚,防治不易致使作物减产甚至绝产。 冬季大棚风口打开时间短,棚内湿度大,容易引发高湿性病害。下面与大家分享冬季常见高湿性病害——霜霉病识别与防治要点。
霜霉病是由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属于专性寄生菌。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年左右,一旦环境条件合适就会再次侵染作物。
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在种子或秋冬季叶菜上危害越冬,甚至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主要通过气流、浇水、农事及昆虫传播。
发病条件
病菌孢子适宜萌发温度为6-10℃,适宜侵染温度为15-17℃。田间种植过密、定植后浇水过早、过大、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等容易发病。春未夏初或秋季连续阴雨天气最易发生,病害严重时可造成20-40%产量损失。
表现症状
霜霉病从幼苗到收获各阶段均可发生,以成株期受害较重。主要危害叶片,由基部向上部叶发展。发病初期在叶面形成浅黄色近圆形至多角形病斑,容易并发细菌性角斑病,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灰黑色霉层,有时可蔓延到叶面。后期病斑枯死连片,呈黄褐色,严重时全部外叶枯黄死亡。
发病规律
霜霉病菌为专性寄生菌,古巴假霜霉菌主要侵染黄瓜叶片。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株残叶内或以菌丝在被害寄主和种子上越冬。第二年春天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借气流、雨水或田间操作传播,萌发时产生芽管或游动孢子,从寄主叶片的气孔或表皮细胞间隙侵入。
发病后期,霜霉病菌常在组织内产生卵孢子,随同病株残体在地上越冬,成为下一个生长季节的病菌初次侵染源。除温度外,高湿对病菌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更为重要。在发病温度范围内,多雨多雾、空气潮湿或田间湿度高、种植过密、株行间通风透光差等均易诱发霜霉病。一般重茬地块、浇水量过大的棚室该病发病重。
侵染循环
霜霉病菌侵染作物主要有2个类型 1.局部侵染:产生点发性病斑,生长季中不断产生孢子囊频繁地再侵染,病害流行速度非常快,大多数霜霉病属于这种类型。 2.系统侵染:卵孢子从植物的芽鞘侵入后,菌丝随寄主生长点侵入全株,引起全株性症状,病害流行速度较慢,如谷子白发病。
霜霉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或以菌丝体潜伏在茎、芽或种子内越冬,成为次年病害的初侵染源,生长季由孢子囊进行再侵染。在中国南方温湿条件适宜的地区可周年进行侵染。霜霉菌主要靠气流或雨水传播,有的也可以靠介体昆虫或人为传播。
防治要点
1.农业防治:与禾本科等作物实行2-3年轮作,合理密植,科学浇水。加强放风,降低湿度,及时拔除被侵染的植株,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同时撒施生石灰处理定植穴防止病源扩散。 2.物理防治:霜霉病为中温、高湿性病害。可以适当提高棚内温度、降低棚内湿度来创造不适合该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3.化学防治:发病初期使用百菌清、噁霉灵进行防治,严重时使用烯酰吗啉、霜霉威进行喷药防治,药剂防治时搭配叶面肥使用效果更好。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可以选择烟熏剂或喷粉剂进行防治。
霜霉病为什么这么难防治?
1.霜霉病侵染快:霜霉病潜育期只有7-12天,发病速度快且难以控制,只要温度适合就可以重复侵染发病,全年重复侵染。 2.打药方式不对:霜霉病菌在棚内到处飘散,在喷药防治叶片正、反面的时候也要注意对幼果、生长点的防治。同时棚内的墙体、地面、吊绳等设施也需要喷到药液。
3.重治而不重防:实际生产中预防用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一旦发病后再治成本高、损失大且难以根除。 4.传播途径广泛: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1-2年。可以随风、雨、露、水流、农事活动、昆虫等进行传播,可以再次、多次侵染。 小雨农智温馨提示:冬季进行打药时,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段,以免药剂对作物产生药害。可以选择清晨或傍晚棚内湿度较小时喷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