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身边的经济学故事之消费者剩余

2023-07-16 16:34 作者:本饼的小院儿  | 我要投稿

对于经济学,很多人可能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身边的很多事情都暗合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陌生是因为不知道暗合的是什么经济学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知道有这么回事,不知道为什么。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的影子,只要接触这个社会,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和经济有关,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多多少少的和经济直接或间接的发生关系。 说道经济学,很多人会觉得它很深奥、枯燥,最开始我也这样认为,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在学完本学期的《经济学原理》后,我发现,生活中的不少事情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来分析。

消费者剩余

在《经济学原理》中,是这样的定义消费者剩余的: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市场价格,那么什么是支付意愿呢?支付意愿是一个买者对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是他愿意为这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通过老师在课上举的例子,我知道如果这中间的差额越大,我们就会越“快乐”。 这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案例。 那天我非常想吃蛋糕,我想着30块钱买一块好吃的蛋糕,于是我兴冲冲的捏着这30块零钱就出门了。我常去的第一家甜点店,我常吃的那款蛋糕涨价了,它原来卖25元,现在卖28元,如果我买下这款蛋糕,我的消费者剩余就是2元,很犹豫。于是我出门去看看其他的店,我发现了一家新开的蛋糕店,在这里我发现了一款和上一家很相似的蛋糕,只卖20元,如果我买下这款蛋糕,我的消费者剩余就变为10元。最终我买下了新店的蛋糕,然后拿着剩下的钱去买了一杯奶茶,回家后我发现新的蛋糕味道也很美味,我还额外收获了一杯奶茶。很开心。 消费者剩余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那么这样看,如果它是负数,我们就会很不开心。如果商家知道我对蛋糕的内心出价是30元,而他的蛋糕卖35元,那么我的消费者剩余就是-5元,我肯定不会买这块蛋糕了。 由此,我又想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消费者剩余被剥夺的情况,因为我们会有一些个人的急迫的需求,为此不得不放弃一些消费者剩余。就像春节我们面对票价的上涨虽然义愤填膺但还是要买,兴高采烈的和朋友来到旅游景区才发现票价涨得离谱,但都已经来了,大多情况下我们会不得不选择任其宰割,我们愤怒于电话的高额话费却不得不用……原因都在于我们需要它、讨厌它,但不得不用它。 不难发现这些状况大多发生在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和商家中,它们可以仗着自己的垄断优势用牺牲消费者剩余为代价获得它们的超额利润。 比如飞机票,不同时期的票价是不一样的,我家到天津的飞机票,就经济舱而言,临时买要1360元,提前两周买只花620元,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前几个星期买机票。我发现航空公司真的很会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是我看到的一个例子:一架100座的飞机,票价如果定2000元,愿意花2000元的人可能只有20个,而考虑到飞机的成本结构,剩下的80个座位的损失真的很大。又因为不同的消费者支付的最高价是不同的,一个临时有事的商务人员可能愿意花4000元买这张票,而有些人可能只愿意花500元。于是航空公司就决定说:临时买票的3000元,提前13天的票价为2000元,提前3-7天的1000元,提前7天以上的500元,这样一般情况下所有的座位都能卖掉。

我身边的经济学故事之消费者剩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