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2023-05-07 16:01 作者:名校考研帮  | 我要投稿

考试科目

 中国人民大学设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管理哲学、政治哲学专业。

《哲学专业综合》科目包括哲学院十个硕士专业单元,考生选择与报考专业对应的一个单元答题


报考学院

报考专业

考试内容

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院

中国哲学(010102)

中国哲学

哲学院

外国哲学(010103)

外国哲学

哲学院

逻辑学(010104)

逻辑学

哲学院

伦理学(010105)

伦理学

哲学院

美学(010106)

美学

哲学院

宗教学(010107)

宗教学

哲学院

科学技术哲学(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哲学院

管理哲学(0101Z1)

管理哲学

哲学院

政治哲学(0101Z2)

政治哲学

参考书

(人大不指定考研参考书以下书目仅供参考)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

    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

    克劳德·小乔治《管理思想史》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

    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

    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王旭晓《美学原理》

    张立文《中国哲学史新编》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逻辑学》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专业一:考察的是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上的重点人物、重点思想,譬如孔孟老庄、程朱陆王,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休谟、康德、黑格尔。在后面分析真题的时候,大家会发现,人大的出题是比较友好的,即题目比较集中,就在重点哲学家的重点思想上,鲜有例外。中哲4选3,外哲4选3,共需作答6道题,每道题25分。

专业二: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管理哲学、政治哲学十个硕士专业单元。考生须对照下表,根据报考专业要求,选择与报考专业对应的一个单元答题。也就是说,一张试卷上有所有专业的题目,你选择你所报专业的答,共6道题,选其中5道回答,每道题30分。


具体复试内容包括:

1.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满分250分(其中专业课口试考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素质面试考察其它知识技能、科研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素质、思想状况等),考生以抽签方式确定口试题目并回答问题。

2.外语面试:满分100分,外语听力与口语测试由精通外语的教师负责,教师根据各人表现给予成绩,考生以抽签方式确定口试题目回答问题。

1)精读书目:所谓精读,“贵精不贵多”,本科能问心无愧地说自己“精读”了的,有一本两本足矣。“精读”可能更注重的是工夫积累,除去智性成长的快乐之外更多几分“艰苦”在。哲学本科必读的是《理想国》,配合的解释是Allan Bloom的《人应如何生活》。此外,我个人还在《第一哲学沉思集》,《存在与时间》上投入了类似的工夫。这是我个人的情况。一般来讲,本科生“精读”的选项还常包括《会饮》《尼各马可伦理学》《论自由意志》《纯粹理性批判》《利维坦》等。先在自己心里确定原著的框架,再读二手文献,就不容易迷失了。
(2)通读书目:通读就自由很多了。任何哲学家的小书、你感兴趣的哲学家、学派的代表作,都是很好的。建议买一本雷思温老师编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里面的条目很全,简介、概要非常清晰,推荐书目及文献也都是最经典的,最适合上手的。
     关于中国哲学原著:中国哲学原著就是我们经学传统中的经典本身,其广博自不待言。我个人在本科期间精读了四书、《庄子》《道德经》。我是在集注的基础之上,给自己做了一个可检索版的笔记,里面包含了各家之注和我自己的理解。其中,《大学》和《中庸》我背下来了(但是现在忘了),《道德经》和《庄子》的重要篇目我也背过(但是也忘了)。虽然现在不能出口成章了,但是背诵过经典的体验和沉默阅读是完全不同的。背诵完经典对我个人而言有一种“润心”之感。对于考试来讲,要背诵的材料都在参考书上好好地紧挨着,这个自然是不必费心收集的。
     我选择四书的原因是,四书自宋儒以来几乎成了一切关键话题的“母题”,宋儒关心的一切话题在四书中皆有所出。不知道四书的成书、流传史,不知道四书所谈论的话题在先秦意味着什么,自然就不会知道道统想传承什么,儒学的脉络中内在连续性在哪里。
关于《道德经》和《庄子》,我个人认为,没有用心去体会过,魏晋玄学也是看不明白的。为何老庄在正始朝焕发生机,经学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内在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切的理解都基于对老庄经典的体会。《庄子》没时间搞太细的话,《内七篇》和《天下篇》是真的值得仔仔细细读一遍的。

中西哲学史
相比较其他哲学院的研究生考试,人大哲学院的特点在于不必考马哲,中西放在同一科目考,最重要的一点是只考论述题。因此在复习的时候需要注意人大哲院的这种特点。首先我们还是来看看人大中西哲学史的考试范围。考研论坛上有一位师兄总结了01年到14年的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这篇帖子对我备考帮助非常大(感谢这位师兄)。从总结的14年真题来看,人大中西哲学史这门考试的范围基本上不出人大版《西方哲学史》(张志伟 主编,第二版)和《新编中国哲学史》(张立文 主编,第二版)两本书,并且在出题的选择中明显有轻重之分。但是这种情况在近两年有所改变,首先,出题不再局限于这两本教材中的内容,如16年考“形神关系”(实际上是考神灭论和神不灭论),这个知识点在蓝皮书中哲史上是没有的,需要更广泛的哲学史知识储备;另外,对于以往考查较少的章节,近两年都有考察,尤其是近年来人大哲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引进了几位古代哲学方面的青年人才,以往几乎不考的中世纪在16和17年连续考察,17年还考察了过去很少考察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另外,人大哲学院出题的方式更加灵活,如17年引用《尚书》“习与性成”与《论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发问儒家哲学中对习性关系的理解。这一题没有指明考哪个哲学家的哪个观点,但你要知道它考的是王夫之,从王夫之入手可以知道习性关系就是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实践的关系,那么就要从这个角度回到哲学史去讨论之前的儒家学者对先天本性和后天实践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不能局限于教科书,背观点,重要的是理解哲学史上重要的问题的讨论脉络。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