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上现存的两难选择

2023-03-03 09:43 作者:BOOM_MOON  | 我要投稿
  • 题目出自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士的《实用主义 某些旧思想方法的新名称》,是该书的第一篇演讲稿,也是奠定全书主要内容的基础章,笔者的研讨仅是针对该演讲稿,无意研究其他。

  • 一、宇宙观如何影响人的意志

        本章的第一句话就引发了我的无限感慨,现在我把它援引进来:

有些人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实际和最重要的事还是他的宇宙观。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女房东来说,知道房客的收入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了解他的哲学;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将要对敌作战的将军来说,知道敌人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尤为重要的是了解敌人的哲学。我们认为,问题并不是宇宙论是否影响事物,而是归根结底是否还有任何其他东西影响事物。

                                                                                                          ——《异教徒》

    宇宙是什么样子的?我相信没有人知道,即使知道他也无法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美国航天局在1977年就发射了旅行者1号,旨在飞出太阳系。至今已经快五十年了,旅行者1号也才飞出太阳系边缘而已,连宇宙的一角都不曾掠过。

    那么很多人就会好奇宇宙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詹姆士将宇宙观摆在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宇宙观或多或少都决定着人类的意志。将人类以及所处世界粗略地划分可以大概分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而宇宙观恰恰对这两个世界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物质世界自不必说,日升夜落、春去秋来等一系列自然法则无时无刻不在对人类进行钳制,以至于许多宗教都将地球比作囚笼。我们在自然界中是渺小的,比起地球五十亿年的寿命,人类几万年的文明实在是不够看,但我们也是伟大的,只用了数千年就成为了这个星球的主宰。

    在远古时代,人类低下的生产力就决定着人类对于宇宙的敬畏,人类不得不面对狂风、暴雨、天灾、水灾、凶猛的野兽……因此,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无疑是悲观的,于是人类不得不将自然界的伟力隐喻为神秘力量,或是神祗、或是动物图腾。总而言之,为了求得保佑,所有民族都信奉着神灵,编织着各种各样的神话。因此,人类精神世界无可避免地加上了宇宙的烙印,不论我们承不承认,我们的各种宗教都是在逃避着那些令我们产生恐惧的事物。

    笔者认为,宇宙对人类的影响更像是底层的物理法则,它决定着我们人类不能干什么,但没有限制人类能干什么。我们人类的世界观也就从宇宙观上衍生而来,受其制约。因此,宇宙观固然重要,但仅仅也是一道墙罢了,身处墙内的我们仍然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因此,宇宙观对于事物的影响是固定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研究的重点常常聚焦在宇宙论以外的事物,也只有这些东西是我们人类能够掌握的。

    詹姆士将哲学视为这些人类能够掌握的东西之一,并且对哲学事业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也激励着人们学习哲学,研究哲学,应用哲学。

  • 二、人类不同气质的冲突造就了哲学的冲突

    读者可能很好奇气质是什么意思,在英文原版图书中詹姆士用单词temperament形容人与人不同的内涵,在中译版中译者将其译为气质,实际上该单词还有性格的意思,我感觉詹姆士说的气质更像是汉语的气场,表达了哲学家的思维状态而不是单纯的人格特点,除此之外,在英文中性格不会用temperament来表达。这一点,也让笔者想起了笔者大学所学的物理知识:状态函数,状态函数用来表征宏观系统的特性,火出圈的熵也是状态函数的一种,用来表征体系的混乱度。

    詹姆士认为,哲学史是人类的不同气质发生某种冲突的历史,每一个哲学家的观点都深受他自身的气质所影响,不同的气质造就了不同的哲学观。对于普通人而言,气质也决定着他们在文学、艺术、政治、礼仪方面的表现。他将人类世界诸多的矛盾归结为气质的矛盾,这听起来有点不负责任,不过每个人确实是不同的,简单归类也不是不可。

    根据詹姆士的理论,他将哲学家分为了两种:理性主义者(rationalist)、经验主义者(empiricist)。事实上,理性主义在目前中国的语境下是唯物的,但在詹姆士解释来看,理性主义者是重视感情的,抽象的,可能与时代背景的不同有关,恕我无法解释这种差异。但詹姆士表达的理性实际上就是感性,下面我会摘出他的气质分类标准:

柔和的:理性主义的;理智主义的;唯心主义的;乐观主义的;有宗教精神的;意志自由论的;一元论的;独断论的

刚毅的:经验主义的;感觉主义的;唯物主义的;悲观主义的;无宗教精神的;宿命论的;多元论的;怀疑论的

    詹姆士的划分在我看来有些疑问,不过他后来也说只要我们意识到两类人存在的事实就可以了。事实上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我们身边的人在某种程度符合两种气质: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刚毅的人和柔和的人。但我们如果精确描述一个人还需要加很多定语,实际上这也是语言的局限性,几个词汇并不能精确描述人的某些特征,甚至我们自己都无法说清自己的气质。

    按詹姆士所说,当时的美国社会中,两种气质的人互相看不起,对立情绪普遍蔓延在人群当中。但一个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20世纪初的美国,既有大机器轰隆隆的声音,也有虔诚的宗教信徒,谁都没有错,但都证明不了自己是对的。假设读者出生在那时的美国,你从小到大在家里都做着宗教活动,心理对宗教也许很敬畏,但同时你也会看到美国社会的撕裂,资本家每天肆意享受,工人每天无法摆脱繁重的劳动,悲剧时常发生。犹如冰火两重天的事实会让你感到无所适从,到底该怎么办?这和我们现在何其相似,但点到为止。

  • 三、宗教与现实——硬币的两面

      本小节的标题实际上用思维与存在更合适,但为符合演讲稿,笔者以詹姆士原文反映的现状来作为小节题目。每本书都有着它那个时代丰富的时代背景,下面这段话描述当时的美国社会无疑是十分准确的:

还是在一两年前有个学生交给我一篇论文,我真希望把这篇论文的头两页保存下来。那两页很清楚地说明了我的观点,可惜我现在不能读给你们听了。这个青年是某个西部大学的毕业生,他就在文章的开头说,我总是毫无疑义地认为,当你走进哲学课堂时,你就一定进人了另外一个世界,和你在街上走过的那种世界完全不同。他说,这两个世界被认为彼此毫不相干,以致你不可能在心里同时想到它们。我们走过的街市属于具体的个人经验的世界,这种世界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纷繁复杂乱无章,充满污秽、痛苦和困惑。而你们的哲学教授给你们介绍的世界是单纯的、洁净的和崇高的世界,没有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它的建筑风格是古典式的,理性的原则画出了它的轮廊,逻辑的必然性连接它的各个部分,纯洁和庄严是它最突出的表现。它是一座闪耀着理性之光的圣洁的殿堂。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当今社会下,处在象牙塔的学子们会产生极大的困惑。得益于信息化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足不出户地了解许多现实,而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彼时西方社会大学所教的知识又是多么地像。社会的矛盾总是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各个世代,而我们如何面对成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将宗教与现实一引申,我们就能惊奇地发现人类在每个时代的矛盾总是相同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

    詹姆士敏锐地指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冲突:许多哲学家致力于构建抽象的理论来证明“绝对精神”的存在,以至于他们越来越抽象,从而忽视了残酷的世界;而广大普罗大众身处水深火热当中,每天不得不面对现实。因此,詹姆士选择调和两种分歧,人不能离开现实,离开现实连一个小时都活不了,但在某种程度上也离不开宗教,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按事实做事呢?詹姆士高度赞扬了斯宾塞,他将斯宾塞受人爱戴归结为斯宾塞的书在字里行间都表达着事实,不断引证事实,强调事实,面对事实的方向进行研究。这是一个务实的人,纵然斯宾塞实际上是属于理性主义的人。

    詹姆士调和宗教和现实的想法很像中国人民,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务实的,对待信仰一直都是多元的。在中国大地上,你可以看见佛教和道教以及其他数不清的小神都在享受供奉,而不是像西方的一神教一样单调。中国人民求神拜佛更多的是与神灵进行交易,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中国人民总归都得到了一定的好处。不清楚当时美国社会的哲学家有没有受到东方文化的启发,但实用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中国人民一直在做的,中国的哲学家很早就不沉迷于追求世界本源,而是将注意力转到治国理政上来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

  • 四、结语

    詹姆士的这篇演讲稿实际上更加偏向于经验主义,但他也没忽视宗教的作用,毕竟直到现在美国的社会宗教力量仍然不可小觑,有着团结人心和稳定社会的作用。那么他的演讲稿能够给我们什么启发呢?我还没有读后面的内容,先斗胆地说明一下:柔和气质的人不妨将一部分注意力放在现实世界里,毕竟我们谁都无法仅靠精神生活;刚毅气质的人在遭到现实残酷的捶打时不妨寻找一些精神寄托来平衡自己,但不论怎样,我们都要以事实来衡量这个度。这种中庸的路线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提出了,因此,作为中国人我想我们应该是很容易接受的。

哲学上现存的两难选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