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芽之旅》:我将跃过伤痛,继续前进。

本文仅后半部分涉及轻度剧透。
简评:用最好的画面和音乐把最触动人心的情节展现了出来,只为了在大荧幕见证这些瞬间就值得一张电影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其余部分沦为了引出精彩情节的工具人。



主角岩户铃芽的名字用日语念是“susume”,是“前进”的意思。
因此《铃芽之旅》也可以说是《前进之旅》,讲的就是人们从失去的伤痛中走出,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的故事。
“关门”是全片贯穿始终的概念。
在我的印象里,片中出现的所有关门场景都是从外面关上的。
人只有在出门的时候,才能从外面把门关上,这同样是出发,前进的意思。
门的那一边,有所有珍惜的宝贵的失去的回不来的东西。
但人不能永远矗立在门前,人总是要再度启程的。
“关门”是前进的起点,是对过去依依不舍的告别,亦是决然地迈向未来的瞬间。
这让人回想起《君名》里晨昏交界的一瞬,星海诚导演在《铃芽之旅》中再次捕捉到了这样珍贵的瞬间,并将之贯穿全片。
《铃芽之旅》应当说是星海诚迄今为止所有作品中立意最伟岸、最崇高、最深刻的一部。
这听上去和一部精致的手绘的电影有些格格不入。
然而,只有听上去像废话一样的伟光正的主旨,才能最广泛地引起观众的共鸣。如果它没有,那只能归结为导演的低能或者反动。
然而《铃芽之旅》用一幕幕“星海诚式”的动人的画面完美地将主旨描绘了出来,好像用锥子将画面凿在观众心上一般,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亦不愿忘怀。
光是能在大荧幕上见到这些场面,已经不枉一张电影票了。
画面之外,还有一如既往维持高水准的音乐。
《铃芽之旅》的主题曲在星海诚的所有作品中似乎都格外令人印象深刻,只是听着哼唱的前缀都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其中。
(我姑且放了一个主题曲的视频在开头)
《铃芽之旅》在维持了高水准的声音画面的同时,还试图跳脱出恋爱题材的框架探寻更普世的主题。
我向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过去的星海诚导演致以崇高敬意。

然而本片确实也不是尽善尽美的。
我方才将影片中最熠熠生辉的宝石挑选了出来,而影片其它部分则像是为了将观众引导到这些宝石面前而倒推出来的游览路径。
仔细回味全片,确实有很多精彩绝伦的瞬间,但没有一种一气呵成,一以贯之的感觉。
影片并没有紧扣着“伤痛和跨越,告别与前进”的脉络发展,这就好像只有起因和结果,没有过程一样。
然而结合时代背景,也许2011年“3.11”大地震以来日本人民经历的每一天,就是影片中“留白”的“过程”吧。
影片中的爱情线确实更多地充当了推动剧情的工具人(椅子也确实可以算工具)。
如果往立意上附会,也可以说是虽然人们失去了很多,但也有新的邂逅,并且人们依然会倾尽全力守护自己所爱的一切。
不管怎么说,爱情线确实不是影片的主角,然而整个情节走向也确实能感受到一些对恋爱题材的“路径依赖”,算是一点美中不足。
下面有剧透地谈一谈影片中的一些细节。

主角铃芽有几次类似翻越栅栏的动作,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对越过伤痛的隐喻。
姨妈为了抚养主角牺牲了自己的人生,这也算是一种失去。最后姨妈似乎也能从这种失去中走出来一些,迈向未来了。
当然,这是失去也是获得,就像她自己说的,“我的脑子里有很多想法,每一个都是真的”。
片子有公路片的影子,主角因为遇到麻烦而被迫启程,在一路上获得了各种人的帮助,这也许有灾难中互相帮助的意味在里面。
影片最后玩了一把时间循环,个人认为这一幕的妙处还不在这里。
妙处在于,在主角最需要的时候,帮助了主角,拯救了主角的人,恰恰是主角自己。
即便最珍视的东西已经不在了,甚至能倾诉痛苦的人已经不在了,人依然可以,不需要任何人的搀扶,独自完成对过去的告别,然后向前迈进。
这一幕既是完成对过去的安抚(站在大铃芽的视角),也是收到来自未来的召唤(站在小铃芽的视角)。实际上这也满足了电影“最后由主角自己解决问题”的原则。
有些设定确实挺工具人的,比如说大臣为啥不愿意变回石头,又为啥愿意变回石头。
蚓灾是因为缺少生气导致大地躁动,但是这些地方有相当部分不就是因为灾害而变成废墟的么……
那如果人们好好住着就不会有灾害,不会有灾害人们就能继续好好住着,好好住着又更加不会有灾害……
主角是为了救爱人而前往常世,然而一回头一个凑巧又变成了救自己,这算是“游览路径”式拍电影的一个例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