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博物馆藏粉彩瓷器集萃
大同市博物馆藏粉彩瓷器集萃
《文物世界》 2008年02期 刘贵斌
粉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也称软彩,所谓“软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红为淡红,绿为淡绿,故曰软也。惟蓝、黄亦然"。康熙晚期出现,因这种彩料中含有铅粉的成分而得名。其基本颜色为红、黄、蓝、绿、紫,是清末的主流彩瓷品种。大同市博物馆藏部分精美粉彩瓷器,其造型优美,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艺术特色,现作如下简要介绍∶
1.清粉彩开光刀马人图瓶∶白釉粉彩。侈口,外翻唇,细颈,两组狮耳,溜肩,两组蜥蜴形系,鼓腹下敛,圈足,颈部有两个开光,腹部有两大两小开光。内口沿饰四组折枝花卉纹;颈部以回纹和变形花卉纹为框边饰两长方形开光,内饰人物图和刀马人图;上腹饰牡丹花鸟图∶腹部两方形开光,开光方框与颈部相同。内饰演练图和刀马人图;开光间饰牡丹风凰纹和两个小开光,一饰山石树木房屋图,一饰瓶罐;腹底部一周变形荷吐纹。口径33.5厘米,高9厘米。1957年山西省文管会拨效图一)。
2.清粉彩云龙纹炉∶白釉粉彩。直口,束颈,双耳,鼓腹,三足、口沿部饰回纹,颈部饰乳丁纹,腹部饰云纹和双龙纹。口径6.3厘米,高9.8厘米。1962年大同市姚长林捐赠图二)。
3.清粉彩龙碟∶白釉粉彩。侈口,圆唇,斜壁,圈足,内壁绘龙纹,外壁绘花朵纹,底部款识"大清光绪年制"。口径8厘米,底径4.4厘米,高2.5厘米。1961年郑壁捐赠(图三)。
4.清粉彩福寿盘:白釉粉彩。敞口,斜壁,圈足,腹部绘出蝠、桃,以示福寿,清代乾隆年制。口径50.15厘米,高8厘米。1961年王福财捐赠(图四)。
5.清粉彩描金龙凤呈祥纹瓶:白釉粉彩。侈口,细长颈,溜肩,鼓腹下敛,圈足,主题纹饰为腹部的龙凤呈祥纹,在颈部有龙纹,肩部有八宝纹,底部款识为“大清光绪年制”。口径10厘米,底径12.5厘米,通高39.5厘米。1963年山西省博物馆拨交(图五)。
6.清粉彩“挥毫读书图”瓶:展口,细颈,丰肩,鼓腹下敛,圈足,主题饰为腹部的“挥毫读书图”,辅饰为口沿及腹的璎珞纹,圈足一周回纹。腹部题“挥落纸烟云起,儿童窗下读诗书”,底部有隶书款识“乾隆年制”。口径5.16厘米,底径5.7厘米,通高23厘米。1963年山西省博物馆拨交(图六)。
我国传统的釉上彩,至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利用进口的金红,工艺上借鉴珐琅彩多色阶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创烧了粉彩瓷。它有别于五彩的最大特点是使用了康熙晚期始从外国进口的胭脂红。它的制作,一般是在素瓷上描绘轮廓后,先填一层“玻璃白”,再以所需的色料用乳香或水调匀,在玻璃白上进行描绘,最后入炉烘烤。所用彩料很多是进口料,除胭脂红外,又有洋黄、洋绿、洋白等色。与五彩彩料融合,使各种彩色产生了“粉化”。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
粉彩以雍正朝最著名,雍正粉彩不仅有白地彩绘,也有珊瑚红地、淡绿地、酱地、墨地等各色绘彩。正如古人所云“胭脂红亦粉彩之亚,粉彩以雍正朝为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姘夺目,工致殊常。骨董家每矜言康熙硬彩而薄雍正之粉彩为软彩,实则娱目始怀,粉彩正不多让”。乾隆粉彩仍有很大发展,凡胭脂红花朵大多勾茎,改变了以前简单的渲染手法,由于粉彩多为进口料,其所施彩也属西洋艺术特色,故乾隆时粉彩又有“洋彩”之称。因粉彩代替了五彩,改变了颜色的深浅,色调更加柔和,便于渲染并能表现花纹图案的阴阳、向背、浓淡,从而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康熙时的粉彩属创烧阶段,数量很少,粉彩使用面积还很小,色浅淡,绘画简单,一般以和五彩合绘的形式出现,极少有单独使用的。康熙中期,官窑少有大器,其纹饰和施彩的风格简朴,色料粗糙,施彩浓厚,纹饰内容以云龙纹和花卉为主。釉面微显亮青色,彩色淡雅;康熙晚期彩料精细、透亮,各种颜色几乎都使用粉彩,粉彩的施彩面积大,但其渲染程度差,少数粉彩采用渲染法,多数采用平涂的方法。颜色鲜艳明快,多绘花卉,不仅有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
雍正时期粉彩真正烧制成功,提炼得非常精细,其颜色极其鲜艳明快,这时粉彩的施彩面积大多数还都是采用平涂的方法,有少数粉彩是采用渲染法。由于瓷器彩色中的五彩在瓷器的绘画中存在着某些不足,不能表现出花纹的阴阳面,然而粉彩具有色调柔和,恰恰又可以表现出花纹的阴阳面的特点,从而弥补了绘画的某些不足之处,因此雍正时期粉彩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最后以致完全代替了五彩的重要位置,成为雍正时期瓷器彩色的主流之一。另一种是无轮廓的花纹图案,这种方法是直接用各种颜色的彩进行绘画,有时用黑彩在所绘粉彩的花叶上描出叶脉。
乾隆时粉彩更加普遍,秀丽淡雅,但不如雍正时精细。并非每种颜色都使用粉彩,往往红色、蓝色使用粉彩,其他颜色不使用粉彩,所施粉彩面积比雍正时小很多,画面显得繁多、零碎,给人一种华丽繁缛的感觉。蓝地、黄地开光粉彩制作增多,开光内多绘山水、花鸟、人物。施彩方法比较注重渲染,用铅粉的多少来调节颜色的深浅,所以立体感就比较强些。乾隆时粉彩器物花纹装饰的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装饰方法: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百花装饰、彩器挂绿、铁花装饰、耳饰。另外,还有一些雕刻、模印镂空等纹饰。品种除白釉地粉彩与色地粉彩外,还有加绘釉下青花的;或是琢器的上下部分为色地,腹部为白地或色地开光,绘出粉彩纹饰,写有乾隆御题诗句。彩绘的人物、花卉、翎毛等,均以当时名画家的绘画为蓝本,兼揉西方绘画技法,勾染皴擦,清新明艳,立体感强。常见白地粉彩器,有百鹿樽、九桃天球瓶。色地粉彩开光器物,见有红、黄、紫、绿、蓝、金、粉等釉地,其色有深浅之分。在色地上,以尖状工具剔划出较浅的蔓草纹规矩图案的,称为“粉彩轧道工艺”,文献称之为“锦上添花”。其粉彩器的制作也有细腻与粗糙之分。粉彩琢圆器,有加施淡绿釉里及足底施绿釉的特点。其绿色浅淡,绿中闪黄,表面形成折光不强的小皴皮纹(并非橘皮纹),纹路协调,波浪匀净,极少有剥落。粉彩由原来多用的白地着彩,发展为多种彩色地相配,或以开光,或以各色为地勾出图案纹饰,具有铜质珐琅的效果,被称为“九江瓷”。
嘉庆时,粉彩器仍为主要的品种,并能保持乾隆时的风格,施彩较厚,色彩艳丽,比较注重渲染,但彩料精细程度较乾隆朝差。前时多见的“百花不露地”俗称“万花锦”)装饰仍然采用,色调仍保持着乾隆时的风貌。“万花锦”的器物,见有罐、杯、碗等,粉彩的轧道技法,一直沿用至光绪时,以后少见。并且轧道的工艺不及乾隆时精致规整,民窑尤甚。粉彩器里和器底仍多施豆瓣绿釉,色泽比乾隆时的逐渐加重,并欠匀净。此外,白地粉彩器较少,一般均带色地,绘工尤显板滞,常见绘有三叶。嘉庆时期,官窑的粉彩天河配碗是比较典型的器物,碗的外面用蓝彩地轧道开光,绘画有粉彩天河配图案,碗的里面是采用青花绘画的天河配和花卉等做纹饰,这种碗无论是绘画还是制作都是非常精细的。
道光粉彩彩料色泽不及乾隆时鲜艳,色地彩色较浓,一般彩色淡浅,绘画因袭传统的纹样,如三秋、石榴、过枝梅、桃花、博古、年景、歌舞仕女、三星、八仙等,图案呆滞,人物有形无神。但有姓名小传的“无双谱”人物及草虫图案等,绘得颇为精细;民窑中也有精品,祀礼器有仿青铜器的羽觞、簠、簋等。署“慎德堂”款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的御用品,工艺制作相当精细,见有天竺灵仙双耳瓶及山水人物瓶、八仙瓶、三羊花盆等。黄釉地粉彩见有黄釉地红彩婴戏百子穿带方瓶,有珐琅彩的效果。喜用紫色,是道光和咸丰时粉彩器共同的时代风尚。咸丰时官窑器中有粉彩器较多,制作精细,加绘斗彩和描金者尤精,施彩与道光时基本相同;其中雪青紫色与佛头青蓝色较之道光时的色彩浓烈,俗艳刺目,常被称为“色品”。图案纹饰也大体同于道光时期,只是人物的面部,鼻骨较为高大并有勾,甚为独特。人物形象中,寿星、钟馗、八仙、十八罗汉、仕女、五子夺魁等最为常见,绘有八宝、博古、山水人物、花蝶等纹饰又加饰金彩的器物,工艺较为精细。官窑器中日用的茶壶用盘、碗等各式餐具类尤为多见。
同治时粉彩各种色彩均较前时鲜艳,署“体和殿”款的器物彩色更为鲜亮。黄色浅淡娇嫩;浓绿色深翠;蓝色深浅有致,有的如佛头青色一样醒目;墨彩也与清代早期风格不同,轻描重绘,有多色阶的层次,但不加施玻璃白釉,表面暗涩无光,多用彩色为地是同治瓷器的时代特征。或用淡黄色作地,绘以蓝、绿、粉红色纹饰;或在淡绿地或淡紫地上绘粉红色图案,黄釉地色凝厚鲜亮,又称作“明黄”。粉彩色料中因施加粉质较多而显浓厚。常作纹饰用的绿彩,呈深翠色。绿裹器的绿釉,色泽较前时的浓重,施釉较厚,釉面不够平净,但无细小的皱纹。粉彩器款识多为红彩楷书。其他各类官窑粉彩瓶、罐、茶具、绿里餐具等亦具有一定的水平。
光绪、宣统的粉彩料比咸丰同治时又粗些,施彩更薄,色调虽个别还较艳丽,但多数都较淡浅,同时描绘金彩的粉彩器物很少见到了。光绪粉彩此时色泽多较浅淡,不够鲜亮。但各种色地粉彩器制作尚具有较高水平。官、民窑器物很多,以署“大雅斋”款的粉彩器为最精;以粉彩红龙为饰,署“吉祥如意”款的西餐具为此时创造的新品种,盛行的大器有赏瓶、天球瓶、龙凤樽及棒槌瓶等。光绪晚期多用含粉质较少的浅淡软彩,施彩较薄,色调柔和,纹饰中的花卉画法,受清画家恽南田、虚谷的影响,笔法细柔,层次清晰。“大雅斋”款器物多以黄、绿(浅绿或豆绿)、蓝(佛青)、红、紫、藕荷(雪青)等彩色为地,以珐琅彩中的蓝、白料彩绘纹饰。画面内容以鹦鹉、藤、萝花等花鸟画为主,用各种色地衬托墨彩绘画的也很多;在黄、绿色地上施墨彩花卉,其墨彩表面无光。宣统粉彩大体同于前朝,制作颇精,色彩浅淡。见有绘虁凤、龙凤、云蝠、四季花卉、宝相花、荷莲等纹饰的赏瓶、玉壶春瓶、荷叶盖罐及盘、碗等。清末民国初,光绪官窑粉彩器及“大雅斋”色地粉彩器颇为世人欣赏。光绪粉彩色泽鲜艳,由于含粉质较多,彩料疏松,附着不够紧密。
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以雍正粉彩最著名,乾隆粉彩仍有很大发展,成为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品种。直到现代,景德镇的许多瓷厂仍继续生产。粉彩作为一种低温釉上彩,改变了五彩那种单线平涂的生硬色调,并充分吸取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使画面风格近于写实,显得柔和俊雅,成为中国瓷器艺苑的一朵奇葩。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