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壁画内容浅析
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壁画内容浅析
《文物世界》 2005年05期 李玉明
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殿内壁画据画面上三处题牌所载,为清光绪年间云中钟楼西街兴荣魁、董画甫、信心弟子画工董安所绘。其绘画内容概分10种,计21幅,总面积近970余平方米。
前檐北次间为八臂观音说法图,南次间绘华严三圣讲经图,北尽、末间为佛传本行故事图,南尽间为“十六观”,南末间为千手千眼观音像。
南、北两山各分4幅绘“七处九会”的八会讲经说法场面,后檐南末间绘“七处九会”的第“九会”场面。
后檐南梢间、明间、北梢间壁面绘“三世佛”。自南而北为“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北次间为“禅宗传灯图”,南尽间绘水月观音像,北尽间、末间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三世佛”中释迦牟尼佛绘于后檐明间(西壁中央),佛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头部罗髻,身着朱色袈裟,做说法印,其两侧为阿难、伽叶二弟子,再侧为文殊、普贤二菩萨胁侍。佛顶部绘多闻、广目、增长、持国四大天王,再上为化佛(小型成组)若干,中央藩盖下覆,须弥座下部为帝妃大臣礼佛图。所绘人物共计16人。
画中阿难形似一聪慧可爱的小和尚。而伽叶又似历经沧桑的佛教徒,作长者样。文殊、普贤二菩萨体态丰腴,身着天衣,下着裙,头戴花冠,手执法器,面向本尊跣足立于巨型莲梗上。四大天王各执所司:琵琶、宝塔之类,形似武士拱侍于云端。佛座之下帝妃大臣双手合掌虔诚听经。主像身高2.87米。该幅画面中人物面部造型圆中带方,衣饰以朱红为主,间有青绿,施沥粉贴金,画像排列主次分明,相较殿内周檐壁画画艺精堪,线条流畅,所绘人物感情丰富,应属该殿壁画之主幅。
“三世佛”之药师佛、阿弥陀佛均结跏趺坐于上置莲台的束腰须弥座上,身着朱红袈裟,面目慈祥,手中分别捧药钵、转法轮。佛之两侧为手捧法器的六大菩侍、六大弟子胁侍左右,下方为礼佛人众,主像顶部及座下护法金刚两侧分立,威武雄壮,身着甲胄,各执武器(金刚杵、宝剑),犹如一尊尊听命于帐下的古代将军护卫着佛法。
“禅宗传灯图”,所绘内容为禅宗历代法师传教于弟子的各种故事与场面。画面总计4层,每层5组,每组以居中的法师为主像,身边或身下弟子、比丘做听经、侍奉、皈依状。主像或手臂穿云指天,或斜倚坐榻,或盘膝打坐,或手扶竹杖站于树下,或坐榻摇扇,形态各异。有的袒肩,有的着百衲袈裟做传授佛法、讲经解意之态,面容或清秀,或老态龙钟。主像头部均饰圆形头光,身侧、前方或弟子侍立,或比丘(间有常人)叩头于地,虔诚听经。人物身高在40~65厘米之间,画面以青山绿水、竹林山岩之清凉胜境为背景,堪称一幅弟子听经、俗人皈依的佛教徒生活的写实图。其中“达摩法师面壁图”与众不同,达摩法师身着朱红袈裟,衣饰金花,头饰盖巾,盘膝席地,背倚古松,面向山水侧坐,左下角绘惊恐奔走的3个民间俗人。
后檐南尽间壁面所绘“水月观音”,头戴沥粉贴金的花冠,冠穗下垂,面部方圆,项着金色项圈,身披璎珞,天带绕身,下着红色长裙,跣足呈自然悠闲状,坐于山岩上,其下海面波涛汹涌。造像直鼻小口,体态丰腴,形态悠然,左腿盘起,左手着地,右腿上屈,右手臂斜置膝上,身后背光、头光重叠,右侧一净瓶内置柳枝,右上角绘鸟一只,表明了观音身份及职司之一。主像所在山崖下、海边左侧二金刚护卫侍立。再内侧善财童子宛如一天真孩童跪于尘埃,双手合十仰望本尊。旁一力士双手高捧一盘,盘内满盛葡萄等供品,其右侧罗汉若干俱双手合十面向主像做朝拜状。
“五十三参”图为善财童子拜谒诸佛、菩萨、法师的传说写实。云、树、流水间置宝塔、殿宇。每组人物5至7人,皆小巧玲珑,每组(参)上方皆注榜题。
“七处九会”图共计9幅,其造像内客、人物造型大同小异,为释迦牟尼佛在7个地方进行的9次讲经说法场面。主佛居中结跏趺坐于顶置莲台的束腰须弥座上,做各种说法讲经状,其身俱着朱红袈裟,背光、身光周边饰火焰。左右菩萨结跏趺坐于莲台内,做聆听状。顶部两侧为“天龙八部”中紧那罗、乾闼婆等诸神将做护卫,诸神将表情不一,或怒目赤发,或鹰鼻巨手,或面目狰狞,阔口握拳。顶部中央饰化佛各两组,其余空隙均绘弟子、菩萨、比丘等做礼佛听经状。
千手千眼观音像位于前檐南末间。主像观音取站势,跣足站于硕大的莲台(莲梗)上,头部呈梯形状重叠头像十七个,应为十八面观音。主尊身四周出臂、手若干,手指细长,掌中俱饰眼,宛如千手千眼,各执法器如:刀、剑、戟、果品、动物等等,种类繁多,身置白云间,犹如天境。主像身下左右两侧为吉祥、如意二菩萨分立,再侧为力士各一,跪地拱手作奉侍状。
与千手千眼观音像毗邻的前檐南尽间绘"十六观"。画面17幅。内容为阿密世王之母韦希提夫人想日、想月等佛教典故写实。诸如∶湛水凝流观、宝池德水观、观音宝相观、宝地圆成观及上生三品、中品三生、下品三生观等十六观。其像由头顶出云朵,内饰化佛、法器。
前檐南次间华严三圣讲经图以巨型佛殿为背景,主像释迦牟尼佛居中,文殊、普贤二菩萨胁侍于两侧。殿宇7间,配殿各3间,各殿间廊庑相连,主殿由顶部放射出万道光芒,光内饰化佛,昭示佛法无边。殿下台基置御路、亭榭,亭内云朵环绕,其内伎乐天、菩萨、罗汉、比丘参差排列,犹如一幅佛国世界庞大的讲经场面。伎乐天作女像,身材姻娜,身着璎珞、天衣,头饰花冠,手执乐器有琴、唢呐、二胡、笛子等,所绘人物形态飘逸,衣纹线条流畅,属该殿壁画之佳作。
"八臂观音"像结踟趺坐于须弥座上,身出八臂,各执法器,头饰花冠,额前饰目一。其两侧菩萨各一,罗汉六尊、武士四尊围绕,顶部化佛若干组。座下两侧为护法神将各一,身着甲胄,天带飞扬,赤发怒目,手执剑戟,甚是威严。
"本行故事图"分7层计81幅(组),每组均残存有榜题。描绘了释迦牟尼由上托兜率、家选饭王、乘象投胎、树下诞生、九龙灌顶、仙人占相等降生故事,至逾城出家、六年苦行(修)成佛的种种场面。以及成佛后在各处各地传授佛法、降魔感化、远资粮饷到涅槃、佛从棺起、圣火自焚、大佛东来等种种佛教传说。其间殿宇、楼阁、祥云、山水、树木满布,恰似一幅幅释迦牟尼生平故事连环画。
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壁画着色以红、黄、绿、白四色为主,间有青、棕、黑色。人物表情丰富,衣饰鲜丽,画面线条流畅自然,工笔重彩中透出娟秀气息,而大幅写意手笔又显出画师大气磅礴的一面。壁画面积之广、人物之众、场面之宏阔、内容之丰富,堪称佛教壁画之冠。不仅反映出清代雁北民间画师高超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印证了佛教文化在此期间深远的影响。虽然它与其所属的辽金巨构大雄宝殿在时空上相去甚远,但历史却将它们调谐为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性、艺术性。
(作者工作单位∶ 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