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读书笔记

《江城》,作者,Peter•Hessler(中文名何伟),美国作家,书籍主要记录是作者作为和平志愿者在涪陵的两年教书过程中的生活和感悟,作者从几个方面,写出了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中国文化
何伟似乎很喜欢了解文革相关的事件,这也是我目前为止阅读到关于文革描述最多的一本书了,其中的描述不一定客观,但是对于文革期间,称知识分子为臭老九,动不动就带高帽、批斗,拒绝接受先进的东西,这个看着还是挺气愤的。
书中提到,清政府执政期间,中国人禁止向外国人教授中文,违者处死。看到的时候满脸问号,不愧是清政府,匪夷所思的骚操作。
书中还说道长城是闭关锁国的标志,这个观点我非常不能同意,我更愿意理解为它是抵御外侵的一种军事防御。
关于中国新年,何伟写道“作为一个历史比圣诞节悠久的节日,庆祝活动被局限在电视上,实在叫人郁闷”,我觉得春节的意义就是让忙忙碌碌、分散各地的家人朋友们团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问问最近你怎么样,我过的好不好。但是现在确实感觉不太一样了,以前每次春晚,都会去早早洗完,然后拿出很多的水果、零食、瓜子放在面前,准备全家人一起看春晚,中间瞌睡了,就嗑瓜子,吃水果,春晚没看完之前,是不会去睡觉的。现在呢?按时睡觉,春晚看重播,年味似乎越来越淡,正月走亲戚大家也都是打牌,也感觉似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了。唯一觉得很好的地方,就是可以养养自己的“外卖胃”。
教育方式
何伟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他的家教老师让他深切的感受到了最典型的中国教育方式,即“成功是预期之中,失败就要受批评,非黑即白,没有中间地带”。
这个在何伟点明之前,我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想了想,印象中,初中高中时期似乎一直是被那句“NO.1 or nothing”洗脑着,想要最求完美,甚至最极端的情况是,觉得自己做不好,所以干脆放弃了任何尝试。一语惊醒梦中人,应该把自己定义为成长型的人格,即使没有做到完美,至少在每一次的尝试中都是有收获的。
书中还写道一件意思的事情,就是大家一起学习了一片模范文章《三峡工程是有益的》,文章提供了一个模范的篇章结构,于是,大家纷纷展现了自己最强的模仿能力,在何伟给大家布置的议论文作业中,大家纷纷用上了“但我们不当因噎废食”,而且,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何伟说,这个表达让他恶心。
哈哈,突然想到了高中作文,每次开头都是“打开记忆的阀门......”我的语文老师,是不是也要看吐了😂
套模版确实不是一件好事,却能让大家更轻松的应对各种考试,很奇怪、很难做出评判的一个现象。
文中,有段很喜欢的话:
“现在,当我掌握了这片水的语言,对着大河的每一个细节的了解就系那个了解字母表里的每一个字母,这是不错的收获,但我也失去了一些。我所失去的,再也不能回来了,在我的有生之年里。所有的风姿、美感以及诗意,都从这条雄奇的大河里消失了”
享受每一个过程,即使让你痛苦,让你受伤,或许,那将是你以后所怀念的。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