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申请后,梦校全奖offer她来啦!!!!!

基本背景: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物理本科
GPA 85/100, 3.5/4.3
康奈尔大学材料硕士 GPA 4.0/4.3
TOEFL 105, GRE 321 (154+167)
Publications: 1篇1作会议, 1篇2作期刊, 2篇挂名期刊, 1篇在准备期刊(最后并没有投)
推荐信:本科暑研兼OPT科研导师,本科科研导师,本科授课老师
最终去向:UCLA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
特殊背景
在最终决定去UCLA之前我一共经历了3次申请。本科申请时申到了PSU和UC-Davis的物理博士,但是由于我自我要求比较高选择了去Cornell材料系读研究型硕士(master of science)再申请更好的学校。原本以为有了Cornell的更多科研经历和基础之后可以冲刺更好的学校,但是我Cornell硕士阶段的导师对硕士整体不是很支持对我本人也不是很了解所以被全拒得了。之后我又回到了Cornell暑研的组拿OPT做了一年科研。所幸暑研兼OPT老板比较支持我同时有了世毕盟培训师和mentor(Harvard PhD)在策略上的支持,终于在2021Fall拿到了自己可以接受的offer。
关于出国和物理转材料
关于出国和学物理我是在高中时候就决定好了。高中搞物理竞赛时坚定了本科要继续学物理并且研究生时来美国学物理,同时也让我培养了一种坚韧的意志以及一种淡然的做科研和坚守热爱的心态。
后来本科的时候由于热爱科研,在入学的时候从交大的物理学院转到了致远学院物理班,也算是有了一个可以坚持梦想的地方。本科阶段我逐渐对凝聚态产生了兴趣。在交大的强烈工科背景和应用物理精神下,我渐渐也对物理实验和材料的生长产生了兴趣,积累了一些知识,也认识到了长好材料的技术对于做物理十分关键,对匠人精神有了更多认同感。实际上在本科学物理之前我也想好了以后可能转材料做应用。在申请的时候我也了解到很多做我的方向的导师在材料系,所以基本上是看着意向导师决定的院校,最后是物理和材料一起申请的。
当然物理转材料申请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东西。确实有很多编制在材料系的老师实际上是做和物理系完全一样的课题,就单纯申请而言我们需要的是只是套磁,但是这就需要看不同学校的录取是否有课程基础要求和老师的决定权是否足够大。虽然说大道理是学物理的可以比较方便地转材料,但是实际上两个学科还是有很大的基本方向上的不同。大体上物理主要是为了研究基础的概念性质,而材料是为了把基础的性质用起来,这对于学物理的人本科同学来说其实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们正常情况下并没有相关的做应用的知识储备(本科应用物理专业会不一样一些),和其他同学甚至老师的性格各方面也不太一样。这在我本科申请的时候被忽视了。我本人在本科申请的时候也说了很多自己有做材料潜质的话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用处。甚至当时还抱有在材料系做和物理系完全一样的科研的心态。
后来硕士的时候我进的是一个真的做工科的组而不是一个实际做物理的组,同时我一开始完全没有理解到我进的还是一个做电子的组,对我来说比材料的跨度又上了一层。直到硕士真的学了一些课程实打实地参与了一些性质的改进,积累了一些做technical汇报的血泪教训以后,我才逐渐能够理解了一个工科组的运用模式和价值取向。
我最后跟的导师也是本科学物理,博士做电子的老师,但是他在材料系。聊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能力和背景都比较匹配,就把我录进来了。所以转材料还是要选好合适的组,能遇到合适的导师是决定你生死的关键。可以说我能遇到这样的导师真的是缘分了。
GRE&TOEFL准备
GRE和托福我是在大二的时候开始准备的。我整个本科班上的氛围都是主要准备科研和繁重的学业,我本人也考的比较匆忙,先在大二暑假考了GRE(既是第一个成绩也是我最后用的成绩321,很一般),然后才考了TOEFL。TOEFL我一共断断续续准备了3次才在大四上美国暑研的时候在康奈尔旁边的雪城考到了105,基本上是最后申请季的时候和暑研小伙伴(一位南大物理系的女生,也是我考T唯一的伙伴)去人生地不熟的雪城考到了刚刚够线的分数。至于GRE我一直到最后也没能抽出空再考一次,只能用最一开始的成绩,并且在我三年内的三次申请中一直用的这个成绩。TOEFL第二次申请时为了保险又考了一次。GRE SUB我是在大四暑研的时候才开始准备和考的,由于准备不足考的也很一般,也是我最后申了材料的部分院校的另一个原因。
在最后一次申请的时候我也想过要重新考一次,但是在世毕盟的劝说下还是把重心放在了申请上,后来发现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后来我的科研任务和申请工作占满了所有的日程。
所以基本上我的GT成绩是在接近裸考的情况下考的吃老本的成绩,在此建议大家还是要尽量规划出整段的准备时间,SUB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设定自己心理预期的目标。
科研经历与套磁
我本科的科研和大部分同学一样,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了每学期轮换的科研实践。一开始的时候我是粒子物理,凝聚态,材料的组同时在学习和参与科研,后来从大二下开始专心做凝聚态实验。在大三下学期和暑假的时候我开始着手准备自己套磁暑研(因为学院里各种交流机会都没有推荐到我)。当时我准备了满满十几页的意向导师表格,基本上把最后申请的调查工作都做好了。然而戏剧性的事情就此发生了。当我发出第一封Cornell物理系老师的套磁信之后,导师竟然秒回了,于是感激涕零的我也秒回了愿意去。我之前加班加点熬夜做出的意向导师表格基本一点用都没派上。当时我本科的培训机构建议我再发几封(后来证明这个建议可能是对的),不过我个人比较注重承诺就没有继续套磁。我的暑研(2017年暑假)由于一些签证问题延到了整个秋季学期,所以是暑研和申请同时进行的。
本科暑研的时候在Cornell的原子与固体物理实验室和之前的科研相比我学到了更多的接近材料方向的实验技能。当时的心态就是觉得进了一个组就打算认定它了,可能是我个人对于热爱的东西比较执着。后来因为太想留在这个组,同时觉得申Cornell的物理系比较悬而材料系是百分百稳,所以Cornell就申了材料的PhD,录了研究型的硕士。之后我也联系了当时暑研的导师以及和他合作的打过照面的材料系导师,不过由于deadline的种种问题并没有找到理想中的跨学院选导师的方法,最后去了Cornell材料系一个有类似实验方法的半导体组。当时简直气急败坏,打算永远不做之前的项目改做半导体了(不过我最后也是继续做了半导体而不是凝聚态)。
硕士阶段我在Cornell材料系的半导体组里确实做了一些本科生做不了的东西,和博士生的待遇几乎差不多了。我的主要目标还是长材料和研究输运性质。但是正当我打算好好学习做科研的时候一些人为的因素成为了阻碍。首先有一个背景需要介绍一下,就是Cornell材料系的MS (不是Meng)有很多人并不想做科研,我硕士的组就有很多这样的人,同时电子系只有Meng没有MS。当时带我的mentor和导师甚至不知道我是2年的项目以为是一年的项目。在我刚刚学会长GaN并且打算提高质量的时候我的项目被mentor阻止了,原因是他认为硕士生做不出成果(但是同届的另外两位男生硕士却可以做),同时认为他自己长得样品已经是最好的了不需要被改进,我的导师也很认同他的看法。当时我也试过去争取但是并没有用,只能继续转做他们交给我的输运测量工作和理论分析。由于要做器件我确实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而且研究物理性质需要做比较好的器件,于是我就借此机会学了一些做器件和输运的知识,也算是顶风而上因祸得福了。在此期间也和他们发了一些文章但是并不满意。后来我的mentor甚至不相信我能够理解这些器件的原理(其实全是本科甚至高中物理完全可以解决的东西),好在我的导师是我的授课老师这点他还是没办法反驳的。最后毕业答辩的时候co-advisor和advisor竟然不相信我的数据是自己测的,在经过一番答辩和问同学之后才对我刮目相看(实际上我认为这些没啥了不起挺无语的)。由于他们的推荐信是在我毕业前一年写的,所以其实还是他们一开始的评价。在第二次申请中我还是和第一次申请一样抱有留在这个组里的心态(当时一点都没有考虑到自己遭受的待遇)。甚至被全聚德之后还在问他们可不可以继续拿OPT当Staff。结果可想而知导师的回复是你可以去industry找工作。
不过这一切并不会打倒我,因为我对自己的水平还是很清楚的。我当然还是要坚持学术研究的理想。
后来的这一年中我又回到了暑研的组。原因是我觉得自己在离开Cornell之前有必要再问问看让我来到这个地方的人,可能还是执着吧。当时世毕盟的mentor也指导我联系到了Harvard和Boston University的实习,但是我一方面已经口头答应暑研老板要去他组里,另一方面也是想再争取一下之前的信念,所以还是决定去了暑研老板那里。其实在我硕士的两年中和暑研的老板也有一些照面。在硕士第一年结束的暑假有一个我暑研老板举办的summer school,这个消息是我的硕士老板转发的,因为实验方法都一样,可以互相学习。在考虑了1分钟之后我还是决定报名参加了,只是单纯的觉得机会来的时候还是想学一点以前想学的东西。后来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救了我。在summer school上我的暑研老板又想起了我并且对我最近的科研有了一些了解。毕业之后我在找OPT的research position的时候就第一个想到了他,当时预感就是肯定会同意。后来果然暑研老板还是非常仁慈的又发了一个实习的offer。在这一年中我还是继续做生长的工作,也继续看了一些本科时没有看完的文章。
第三次申请的时候还是和一开始一样同时申了物理和材料。虽然说这次还是想继续留在组里,并且导师的回复也比较positive,但是这次我听从了世毕盟的建议把重点放在了更多其他的组上。在这次的申请中我对于每一个潜在的组都予以了高度重视和准备。最后跟的老板其实也是去年就联系我的老师,今年又一次联系了我。一开始虽然我只是打算先拿到一个offer,但是没想到最后就去了这个组,也算是缘分吧。
关于MS继续申博
MS继续申博总体上来说是更容易的,但是需要看不同的项目和组,和本科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和导师的关系。本科的时候大部分老师对学生还是比较友善的,和同学同事也没有什么厉害冲突。对于研究型硕士申博,导师和录取的院校对你的要求会更苛刻一些,同时你去任何其他的组也要认真考虑他们和导师的关系甚至自己能否顺利毕业(这个也要看不同的老板但是确实是需要考虑的)。很有可能你最后要么留在组里,要么没学上。建议进组前一定要问清楚老板的口风,选择合适的策略。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进一个友善的往届申请记录好的组。我之前硕士进的组风评就不好,但是我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这个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大麻烦。
上课型的MS虽然没有科研但是有的可以通过考试直接转博,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当时没有考虑这个选项但是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情况权衡。
关于世毕盟对我的帮助
世毕盟对我的最大的帮助就是在申请策略上的指导和心态的调整。我是第二次申请全拒之后硕士毕业的暑假找到了世毕盟。十分幸运的遇到了高中和本科校友做我的mentor, 可以说是很了解我的能力和性格的人了。当时周围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具体情况认为我就是申不到学校, 但是世毕盟一直对我十分有信心,告诉我之前的失误肯定不是我的原因。
我的mentor本人也是材料转应用物理,所以比较了解我的想法,对我申请大方向也有一定指导作用。在申请中mentor也指出我和很多想申的材料组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集中了我的注意力。同时培训师对我的文书和面试也做出了很多指导。我的PPT在和导师面谈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申请过程中培训师和mentor总是及时回答我的各种问题,包括心态上的和具体邮件沟通上的。我的申请是在我的执念和世毕盟策略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期间也产生了很多意见分歧,培训师和mentor也总是耐心和我一起分析,同时一直告诉我只管努力,剩下的都靠缘分。至于有些决定是否是最正确的,我也不知道,也许也没有答案。不管怎么样还是努力就不后悔。最好的结果就是心里和未来里还有热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