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词”理论:怎么知道你的判断是不是在自洽
当一个判断你很笃定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自洽的时候。
在决策有关的咨询中,我们大部分时候不是在讨论那种不太确信的判断。
相反,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讨论那种非常确信,但可能是自洽的判断。
如果你最近有些判断要做,而你又对这个判断很笃定,但被提醒了一下,也害怕是自洽,那你可以根据下面的思路过一轮。
1.自洽的加强回路

思维的顺序不是先有证据,再有结论。思维的顺序大部分时候是先有结论,再收集证据。
思维的起点是你心中先有了一个词,它带着你搜集证据的。
这个词很重要,我把它叫做“盗梦词”。
盗梦词来自于别人的话或者书里的某句话,它很好的解释了你生命中的一些现象,你慢慢认同了它,它也被植入了你的意识中,就像盗梦空间那样。
当有个类似的场景,或者类似的话出现的时候,这个词就被激活了,它成为了思维的起点。
盗梦词+激活场景=开始拼一个故事。
在这个场景中,你开始根据这个词来收集证据,你发现总能找到各种片段的证据,然后把它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故事。
这时候,盗梦词就有了故事作为支撑,我们的大脑对故事是没有抵抗力的。
这个故事反过头来加强了“盗梦词”的权柄与力量,它变得更强大了,你也更笃定了。
这就是自洽的加强回路,盗梦词让你带上了偏光眼镜,你多搜集一个证据,故事多可信一分,盗梦词也多正确一分,如此循环加强。
2.破解自洽的关键是找到“盗梦词”
首先你得看到,你的大脑里讲了一个故事。
我们有时候会说很多细节和逻辑,但简而言之,就是讲了一个故事。
当你看到你在一个故事中时,你会清醒一些。
其次你得看到,你的故事有个主旨。
这个主旨归结为一句话:他就是一个*****的人/这就是一个***的事。
中间的省略号就是“盗梦词”。
盗梦词就是故事的基石。
3.是否自洽,只需要找到盗梦词的反义词即可
盗梦词说这个人不理性,那么反义词就是理性。
然后你强制自己来找三个理性的证据,你可以找找试试。
如果你看到你的故事的核心是“盗梦词”,而明明有相反的证据说明盗梦词是不全面的。
那么原来整个故事就被破坏了,这时候大脑会出现认知不协调的痛苦,人们往往会很懵。
但懵也是一件好事,新的故事正在形成,新的盗梦词可能会变成一个“他是一个70%感性,30%理性的人”。这个评价也不见得客观,但它已经从固定化思维,变成了成长性思维。
你最终可能还是做了同样的判断,但你的思维松动了。
坚固的心和柔软的心,去选同一个选项时,最后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小结:
最近学到了一句话,人们总想用理性去对抗感性,但恰恰不知道的是,理性和感性是一头的,理性经常为感性摇旗呐喊,做合理化的辩解。
盗梦词本身往往都很理性,大部分可能来自于我们日常所学的各种认知科学术语。
但盗梦词的本质却很感性,它来自于我们生命中深刻的情感性的经历,我们用了一个科学用词把它给包裹住了而已。
我们用了一个貌似理性的“盗梦词”讲了一个貌似理性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却常常让我们的生命被困住,看不到盼望。
改革的第一步是解放思想,其实就是拆掉那个故事的基石。
希望这样的文章对你有启发,欢迎你转发给需要的朋友。
如果你正好有一个重要的决定,很担心是否是自洽,也可以在公众号菜单栏约我的咨询,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