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叮咚买菜放量大跌,资本抛弃前置仓?

2022-01-18 11:47 作者:于见专栏  | 我要投稿

叮咚买菜最近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先有员工在社交平台透露,叮咚开启大裁员,多位员工准备仲裁。而后,叮咚买菜前员工向财经网爆料称其前置仓管理混乱,仓内存在过期、临期商品。而叮咚买菜总部的督导在抽查过程中发现这种现象后,往往会选择帮助隐瞒。

叮咚买菜成立于2017年5月,是一家前置仓生鲜电商平台,通过产地直采、前置仓配货和最快29分钟配送到家的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生鲜消费服务。2021年6月末,叮咚买菜在纽交所上市,一时风头无两。

前置仓盈利难,资本加速离场

叮咚买菜打出“最快29分钟送货上门”的口号,吸引了很多消费者,前置仓也成为最大的王牌。但履约时间的保证,需要极高的成本。

上市以后,叮咚买菜一直在烧钱重押前置仓。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叮咚买菜已经拥有了1375个前置仓。履约费用为23.08亿元,同比增长120.8%,环比增长36.3%,占到了公司同期总经营成本及开支的近三成。

但前置仓在行业内一直备受争议,有业内人士认为,前置仓就是伪命题。简单说,玩的就是鼓传花的游戏,没有盈利能力。

过去2年间,无论是激进扩张的叮咚买菜,还是保守收缩的每日优鲜,其履约费用率并没有降低。

2021年叮咚履约费用率反而增高,前三季度均超过了36%。2020年叮咚买菜的履约费用率为35.6%。这意味着规模扩大后,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规模效应。

另外一方面,叮咚也希望通过源头直采来降低成本,截止目前,叮咚买菜的产地直采生鲜产品占比已经达到79.1%,上海等成熟地区的直采占比更是高达85%。这说明,生鲜品类通过减少中间商赚差价,未来不会有太大的降低空间。

这就是前置仓模式的问题所在,就算头部玩家将各项能力优化到极致,实现盈利依然难字当头。

巨亏阴云下, 收缩自救

与前期的风险资本相比,二级市场没那么宽容。持续亏损之下,叮咚股价也萎靡不振。

美东时间1月14日,叮咚买菜收盘价8.63美金,成交量近50万,市值20.37亿美金。股价与上市时的23.5美元发行价相比,已经跌去超过六成。

值得注意的是,叮咚员工股票已经于去年12月解禁,放量大跌意味着两件事,一是资本跑路,加速离场,二是员工自己也看不好企业未来,割肉也要落袋为安。

资本的加速离场,也为前置仓的玩家敲响警钟。“流血上市”的叮咚们,并没有飞上枝头变凤凰。究其原因,是它们未能给出一条清晰的盈利逻辑,反而不断暴露致命缺陷。

2021年前三季度,叮咚净亏损则分别达到了13.85亿元、19.37亿元及20.11亿元。2021年仅前三季度亏损就高达53.3亿元,超过前两年净利润亏损的总和。

2021年底,创始人梁昌霖给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开始自救,表示原来叮咚买菜拼的是性价比,现在强调品质。言外之意,叮咚买菜要涨价了。

除了裁员控制成本之外,还提高了免费配送门槛,北京上海等城市免配送费的门槛已经提升到39元,但这又会将好不容易获得的客户推向竞争者。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叮咚买菜持有现金、现金等价物及短期投资为68.17亿元。继2021年6月底上市后,叮咚买菜再未获得过融资。如果持续亏损下去,账面的钱恐怕不能长久的支撑叮咚买菜活下去。

找到前置仓盈利的路径,是留给“叮咚们”最后的机会。


叮咚买菜放量大跌,资本抛弃前置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