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忧愁自己解

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
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三十二》
看这个纪录片前夕,想起了二战,内心是充满愤怒的。侵华日军给中国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中国人民遭受了无尽的折磨,他们不但不反思,反而以原子弹受害者自居,扮演起战争的受害者,这使我对日本充满了仇恨。
而这个纪录片,则把重点放在了平常的生活中,默默的关注着这一群人的日常。这反而让我反思,我们到底该仇恨什么?面对实际生活,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老人平静的叙述着以往的经历,这种平静是极力克制的结果。听完叙述,这让我对侵华日军充满恨意的同时,也为当时村民的行为,而感动。村民接纳了她,她的丈夫虽有怨言,也没有抛弃她。当老人得知自己怀孕后,丈夫是拒绝这个孩子,但当孩子生下来之后,也开始养育他。后来,丈夫去世,留下老人支撑这个家。儿子虽已长大成人,但背了一辈子的日本人的名声,以至于未能成家。
老人虽然得到当时村民的接纳,却无法让他们接纳自己的儿子。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已经转移到对日本全体人员的仇恨。这也是无奈之事。
在此纪录片拍摄之时,国内登记的慰安妇,已经减少至32人,而现在恐怕更少。这些受害者,在国内默默的生活着,不愿也不敢提及过去的遭遇。一是因为,太过痛苦,二也是因为,国内的社会风气不正。人们往往对这些受害者不是充满同情,过多的是流言蜚语,这些流言蜚语也会影响其子女的生活,给子女带来不好名声。
面对敌人,我们能同仇敌忾,而面对自己同胞呢?日本的军国主义者固然可恨,但是国内的社会风气呢?
我们要痛恨的是战争本身,而我们所需要做的,是让这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能正确的对待这些受害者。同样为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对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的关注要远远高于甚至忽略慰安妇受害者。
对于这种现象,我感到了无力感。我能做的,是让自己能够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使我能够比较正确的对待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