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这句话,就把雍正的秘密给。。。


前一篇说到,雍正皇帝在位子坐稳了后的第4年开始,就派遣2大台柱子怡亲王和内阁大学士张廷玉在遵化东陵的范围内用了一年的多的时间,大费周章的寻找建新陵的地基,结果最后却被看风水的一句话给否了。这个借口无法反驳,怡亲王和张廷玉肯定是知道这话代表了什么。就只好另打锣鼓重开张,东陵附近是不能再折腾了。再往东更不行,再往东是海边,更往东北方向就出山海关了。岂不是啊找回关外去?一大群人,只好沿着燕山山脉的山脚,一直往北京的西南方向寻找,这样就找了西山附近的另外一处“龙脉上”。那么雍正皇帝否了东陵附近的新陵地基,真的是风水不合格吗。或者说东陵在顺治和康熙之外,就没有另外一处好风水了吗?他儿子乾隆皇帝,一句话就露了馅!继位上台的乾隆皇帝,自然不敢直接否决他皇考对东陵风水的判断。更不敢对他老爸不葬入东陵表达公开的不满。
但在背面乾隆却说:“遵化,即东陵、易州,即西陵,两处,山川深邃,灵秀所钟,其间吉地甚多。”这句话是一个肯定句。但却明显有弦外之音。意思很明白,这是把东陵和西陵的风水一起夸!明面上说他爸爸首次开辟西陵没什么不对,西陵风水和东陵一样好。但是说出“其间吉地甚多”。这几个字,等于彻底否决了他爸爸当年认为东陵区域已经选不出另外一个好风水陵址的说法,也等于说当年怡亲王和张廷玉的工作都不到位!既然吉地甚多,你们怎么就选不出来呢?表面上是批评当年下面具体办事的人不靠谱,实际上矛头却直接指向了他已故的老爸。当然,他已经挂了的老爸,是不会再起来和他这个皇帝儿子论理的。乾隆这么做,是要重新肯定东陵的风水,为自己的建陵计划铺路,却也等于否决了因为风水的原因必须新建西陵的理由。

既然风水不是真正的理由,还有其他理由吗?理由总是有的是!于是就有人说,雍正皇帝上台后勤政爱民,整顿吏治,大力清欠,提倡节俭。雍正皇帝自己常年吃斋念佛,在日常消费上也非常简单,因此可能觉得再从北京城大老远的派人费时费力的到遵化建新陵太奢侈,
觉得易县离北京城较近,尤其是距离出产汉白玉石料的河北曲阳县非常近,明清两代修建皇宫和陵墓所需用的汉白玉石料都是产自曲阳太行山区。因此,决定把自己的陵墓建在西陵,可以为朝廷财政节约大笔的经费。体现出雍正皇帝情操高尚,爱惜民力的一个侧面。
能对雍正皇帝这样人为拔高,也算是煞费苦心了。可惜稍微查看一下历史档案,就知道这种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说到底,雍正皇帝是一个谈不上严于律己,却更严于待人的政治人物。吃斋念佛和宣传自己是“天下第一闲人”都是当年在九子夺嫡中的战略忽悠,或者说是韬光养晦的手段。上台后的13年,平时很少出门消费少,并不代表在修建皇陵问题上会为朝廷节约资金。真正要节约,就在东陵随便找个地方挖个坑就行了,何必派了2个总理内阁大臣带大队人马,折腾3年就为寻找个地方?作为皇帝,身后的荣耀和气派,比生前的消费更重要。因此硬给皇帝老儿心态强烈的雍正贴上节俭的标签,是非常可笑的。

实际上,雍正对新开辟的西陵的建设工程,是本着再穷不能穷自己,再省不能省西陵(泰陵)的态度来办理的!清档案表明,当时任两广总督的孔毓殉在奏称采办情况时,雍正皇帝批到:“一切动用钱粮,宁费毋省”!明确的说,为建自己的陵墓,只能把事情办好,不能办砸了,花费钱粮多少可以在所不计。雍正的泰陵,从1730年开工,一直建到1737年才竣工,历时八年之久,耗费白银上千万两,动用民工千万人次,期间伤亡民工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