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夺兄弟股权,却允许员工挪公款,海底捞张勇到底是善还是“恶”?

2021-01-11 22:23 作者:天业路商业观察员  | 我要投稿

谁是如今中国餐饮行业第一股?

从市场表现看,毋庸置疑是市值达2000亿港币的海底捞。海底捞能做到这一步相当不容易,因为在资本市场,中国餐饮行业长期被认为是投资黑洞,主力机构不敢轻易进入。

截至2019年,在主板上市餐饮企业不超过十家。餐饮企业上市后,破发成为常态。以全聚德为例,2007年上市时,发行价11.39元,2019年,股价在9元附近徘徊,市值仅30亿,是海底捞的七十分之一。

百年老店全聚德比不过创业不到30年的海底捞,川渝两地上千家火锅品牌,能做到上市的也只有海底捞一家。不禁令人好奇,究竟是海底捞太优秀,还是同行衬托的好?

1、股权争夺战

海底捞并不是靠张勇一人之力创立的。

1994年,张勇萌发开一家火锅店的想法时,还是个月薪只有90块的穷小子,东拼西凑也拿不出5000块钱。

无奈之下,张勇找到了读中专时的同学施永宏,两家人一合计,决定各出资4000块,在成都陋巷中开了一家不足百平米的火锅店。

2017年,创业23年的海底捞已今非昔比,在全国范围内拥有273家门店,体量已是中国餐饮连锁中的佼佼者。深谙资本运作之道的张勇把上市计划提上了日程。

上市对一家企业创业者来说,等于天上掉钱。资本市场对海底捞也一致看好,在香港的IPO进行的非常顺利,可就在上市梦即将实现前夕,张勇变脸,把刀“捅进”了老同学施永宏的心里,险些葬送了海底捞上市的计划。

张勇突然提出,要买下施永宏手中的部分股权。按照当初创业时的出资比例,两人金额一样,各占50%的股权。

没上市时,海底捞是两人共有的,如今要上市了,海底捞变成了社会的,必须有个股权上的大股东,张勇为了保证不失去海底捞,把“刀”开到了施永宏身上,要他让出部分股权,保证海底捞上市后仍属于张勇。

施永宏是个甩手掌柜,平时海底捞的运营都由张勇一人拍板。自知没有优势的施永宏表示出让股份可以,但要按发行价来买。

张勇没有理会施永宏的要求,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以“朋友价”要求施永宏出让18%的股份给他。

价值上百亿的股权,只卖“朋友价”,张勇的霸道显露无疑。他曾和记者表示:“在公司开会,一般我一人说了算,没人反对,反对的人也干不长。”

面对张勇不容置疑的态度,施永宏退缩了,全盘接受了张勇的提议。有记者问他,18%的股份究竟卖了多少钱,施永宏模棱两可地答道:“象征性给了点。”有外界推测,出让金为当初创业8000元的18%,折合1440元。

上市前期,这样的股权争夺战,海底捞并非个案。

毕竟,海底捞能从成都陋巷中一家不足百平米的火锅店,发展成全国领先的餐饮连锁品牌,张勇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海底捞可以没有施永宏,但不可以没有张勇。

2、家家门店能做到80分

第一次去海底捞的顾客,相信对他们过分热情的服务都留下过深刻印象。

等餐时,有人给你修指甲、递小吃;用餐时,有人给你送毛巾、眼镜布,不停地端茶倒水;临走时,有人抢着帮你打包,还会送些喜欢吃的菜肴让你带回家。

整顿火锅吃下来,服务员平均每10分钟就会与顾客产生一次互动,服务频率居行业之冠。2003年,央视报道了海底捞的服务模式,让海底捞第一次名扬全国。

国内的餐饮公司竞相模仿,但无一不是虎头蛇尾,坚持不下去。

以川锅一号为例,2010年,川锅一号开启了扩张模式,选择合肥作为进军全国的第一个据点。比起海底捞的美甲、擦鞋,川锅一号全面升级,光疗机和理疗仪,顾客在等待时,可以直接做一次按摩美容服务,结账时,无论消费金额,一律报销停车费,恭恭敬敬递上口香糖。

如此服务,立刻打开了合肥市场,每家川锅一号门庭若市,但时间一长,顾客开始抱怨:“每次去川锅一号,感觉服务都水平都在下降。”

十年后,暗自和海底捞较劲的川锅一号,依旧困守在徐州、合肥等几个二三线城市,迟迟没有打开全国市场,服务质量也高开低走,落于平庸。

川锅一号的问题是做一家100分的门店不难,难的是像海底捞一样家家门店能做到80分。

为了保持80分的服务水准,张勇在海底捞内部做了很多制度性建设。

  • 自主权

海底捞内部,不同层级的员工有不同的自主权。大区经理、餐厅经理,甚至连一线服务业也可自行决定是否给某位客人免单。这就让海底捞在标准化服务下,多了一分灵活性。

毕竟,一线员工最了解顾客的需求,做出的判断比坐在办公室的管理层要准确。

2001年,海底捞在西安开了第一家分店。打头阵的是张勇的副经理杨小丽,有天,张勇接到了杨小丽的电话。杨小丽兴奋地对他说:“张哥,我们有车了。”

张勇一头雾水,细问之下,原来杨小丽为了进货方便,擅自买了一辆面包车,用的公款。张勇没有生气,他觉得只要对公司发展有益处,不必纠结这些“小事”。

其实,买车这事并不小,尤其是动用公款。如果下面门店自主权过大,总部鞭长莫及,借扩大经营之名,行贪腐之实的案例不在少数。

但张勇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不给下面员工一些明里暗里的好处,谁会给你卖命?

  • 高待遇

海底捞给服务人员的待遇之高,在业内众所周知。2019年,员工工资支出占海底捞总支出的30.1%,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22.4%。

一名刚入职的普通服务员,光保底薪资就有4000元,比同行3881元的平均工资要高,再加上提成,如果肯干,肯加班,一个月拿到8000元不是难事。

同行不给高薪还想调动员工积极性,提升服务质量,无异于痴人说梦,海底捞的高质量服务是建立在高待遇之上的。

与高薪酬支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低廉的租房成本,2019年财报显示,海底捞在场地租金上的支出,仅占总支出的0.9%,同行平均水平是14.8%。

海底捞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万达、龙湖等商业地产商非常欢迎他们入驻,经常给出前三年免房租的优惠政策,三年后的租金也比其他商铺要低很多。

与其他小品牌,动辄30%-50%的场租成本,海底捞可以把剩下的钱补贴给员工。

  • 人文关怀

在硬性薪酬支出之外,张勇还会给员工一些“小恩小惠”:店长离职给20万,大区经理离职给100万,普通员工结婚送嫁妆。

这些福利没有写进海底捞的制度中,属于个人感情,给不给看张勇个人。在实际操作中,也只有极少数店长或大区经理在离职时拿到了张勇的红包。

但正是这种私人感情,给了员工强烈的归属感,让他们把餐厅当做自己的产业,自然任劳任怨。大额红包的故事,给他们画下了一个真实的“大饼”。

海底捞的成功是制度上的成功,是建立在真金白银上的成功,张勇没有选择竭泽而渔的方式,搜刮员工剩余价值,它与员工一起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划定一个合理的分配制度,钱到位了,一切就都到位了。

当然,海底捞能达到2000亿的市值,良好的企业管理只是基础,想要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做到第一,张勇还需征服资本市场。

3、拒绝加盟

如果问一个四川人:“海底捞好吃吗?”,回复绝大多数是否定的。这家从四川走出的火锅店,却得不到四川老乡的认可。

在川渝,更受欢迎的是德庄、小龙坎一类的正宗川派火锅,如今的海底捞没有一点川味。

在餐饮市场海底捞变得越来越“难吃”,在资本市场则变得炙手可热。

张勇的目标不是开设一千家或一万家分店,作为一名商人,经营企业的终极目标是上市。获得资本市场认可,才是真正的成功。

资本市场对海底捞的评判,除了服务,还要看翻台率,现金流,客流等等一系列数据,这些数据都建立在能否吸引到最多客人上。

为了取得顾客口味上最大的公约数,张勇执意把海底捞口味改变的极为平庸,不再强调香辣。调料中不仅有油碟,也可以有北京涮肉的芝麻酱,潮汕火锅的蚝油,调和了全国各地的口味。上海人选择有些甜的番茄汤,广东人选择养生的菌菇汤,海底捞成了名副其实的“杂牌军”。

不要小看“杂牌军”,正是“杂”海底捞才被最多人接受,翻台率高达4.8次,高于同行一倍。

当德庄火锅还在为坚持川味,传播正宗四川火锅而骄傲时,任何一家海底捞门店的营业额均可做到德庄的两倍。

反观海底捞的前辈小肥羊。2004年,小肥羊是餐饮市场上最耀眼的明星,凭借混合着四川+内蒙风味的火锅,小肥羊一年开了700家分店,几乎是一夜间占领了全国市场。2008年,小肥羊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餐饮第一股。

不过,小肥羊之所以能一年开700家分店,是因为采取了加盟制,任何人只要交钱,即可开店。

加盟店是个人的,经营的方式无法统一,服务和口味不尽相同,结果店开的越多,评价越差。2012年,上市仅四年的小肥羊负面缠身,利润下滑,被肯德基的母公司百胜集团收购,黯然退市。

海底捞在扩张过程中,拒绝加盟。

进入北京市场时,海底捞账面上只有300万流动资金,张勇悉数投入,结果因为场租问题惹上了麻烦,竹篮打水一场空,赔光了300万,但张勇为了海底捞的品牌,坚持自营,找朋友借钱,才把北京的生意救活。

加盟是把双刃剑,小肥羊在快速扩张的同时,迷失了自我,搞砸了品牌。

4、“我对员工比较善良”

今日资本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投行,京东、美团、瓜子二手车等互联网明星企业中都能看到今日资本的身影。

2018年,有位员工向老板徐新报告:“我们能否投资一些餐饮企业?”

徐新看着调研报告直摇头:“你怎么还想从餐饮上赚钱?难道你还在等第二个海底捞吗?”

正如徐新所言,海底捞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至少在中餐环境下难以复制。

一家中餐厅的口味过于依赖大厨个人的能力。同样一道宫保鸡丁,100个人做出来,100种味道,放多少盐、多少辣都没有标准,做的最好吃的大厨对调料的理解可能是“盐少许”。

好吃的中餐无法标准化,无法大规模扩张复制,限制了资本进入的热情。

全世界最成功的餐饮企业,如麦当劳、星巴克、肯德基从店面装修到食品配方均实现了标准化。消费者看到金色的M就会联想起麦当劳,全世界麦当劳生产的汉堡一个配方,一个标准,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的巨无霸味道相同。

以肯德基的香辣鸡腿堡为例,一个汉堡的生菜要求15克,汉堡酱20克,配上统一配送的面包和鸡肉,没有一丝厨师个人的手艺。星巴克的咖啡,用统一的咖啡机,卡布奇诺与拿铁的区别只是按键的不同,从理论上来说,星巴克是一家没有咖啡师的咖啡店。

标准化——可复制——规模经济——上市套现,这是资本对餐饮的要求,99%的中餐厅跨不过第一步,能走完四步的餐饮企业凤毛麟角。

张勇的海底捞有着一样的装潢风格,标准的服务流程,统一的菜品配送,加上一套稳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在资本的助力下,一飞冲天,坐稳了中国餐饮第一股的宝座。

美团APP上统计,重庆地区开有17000多家火锅店,真正走出重庆的只有小龙坎、渝大、龙门等几个少数品牌。

海底捞的成功是资本逻辑下的成功,与美味无关,店中唯一能称得上厨师的或许是甩功夫面的师傅。

有次,记者问张勇,有什么成功秘诀?张勇笑着说:“可能因为我对员工比较善良吧。”


夺兄弟股权,却允许员工挪公款,海底捞张勇到底是善还是“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