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龙头紫光集团身陷破产危机,校企合作走向何方?

继北大方正走向破产重组后,另一家知名校企紫光集团也遇到了麻烦。
7月9日,紫光集团发布公告称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送达的《通知书》,相关债权人以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具备重整价值和重整可行性为由,向法院申请对集团进行破产重整。
紫光破产重组消息传出后,很多人在把原因归咎于高杠杆资本运作,并没有意识到作为一个知名校企,其债务危机背后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1988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这是清华大学为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成立的全校第一家综合性校办企业,也是紫光集团前身。
背靠清华大学这所国内顶尖学府,紫光集团曾经在“清华紫光时代”充分发挥校企优势,利用清华的科研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迅速在计算机相关技术设备领域站稳脚跟,紫光电脑、紫光U盘、紫光MP3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科技产品。1999年,清华紫光上市,打开了资本渠道的清华紫光进入了快速扩张阶段。
2009年亚洲金融危机来袭,紫光集团经营困难,也是在这一年,赵伟国回归紫光集团。善于资本运作的赵伟国抓住清华大学混合所有制试点改革机遇,通过自己健坤集团持股光集团49%股份,紫光集团步入资本运作时代。
2013和2015年,紫光集团分别斥资17.8亿美元和9.1亿美元收购美国上市公司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微电子,完成收购后,这两家公司合并成为了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公司紫光展锐。
随着国家加大对半导体的扶持力度,赵伟国带领紫光集团开始进军芯、云领域,2015年,紫光集团收购同方国芯,获得储存芯片技术;2016年,紫光集团联合“大基金”、湖北省总耗资1600亿成立长江存储。作为紫光集团最大规模的一次并购,长江储存成功进入600亿美元市场规模的全球芯片市场,但其高投入、长周期也让紫光集团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困境。
实际上,高伟国近乎疯狂的高杠杆资本运作背后,是紫光缺乏核心技术基因的残酷事实。
赵伟国知道,仅仅想依靠紫光的力量,要在高端芯、云领域抢占市场是非常困难的。于是,他选择了他最擅长的方式:通过资本的力量。至此,背靠清华强大科研能力的紫光集团,在寻求技术突破的道路上,反而玩起了资本游戏,曾经的知名校企在缺少产研互动的情况下剑走偏锋。
而作为一个鲜明的对比,身为民营企业的华为,却在积极和各大高校进行深入合作,推动大量科研成果产业化。

1997年5月,华为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国科大-华为信息技术研究所,这是华为和中国高校最早的合作。此后,华为与高校的合作内容进一步发展为与一些高校共建实验室、学科专业、ICT学院,设立人才基金或赞助,提供智慧校园建设管理服务等。华为合作的高校学校层次多样,高职专科、普通本科、“双一流”高校均有,且数量很大,仅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一个项目的合作高校就有274所;而且合作内容因校制宜,与中国海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四川传媒学院等行业特色高校均达成了特色化合作。
同样是科技企业,曾经作为知名校企的紫光集团在加码资本运作后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而华为却在产学研领域风生水起,稳扎稳打,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
如今,市场主导环境下竞争加剧,企业需要更加机动地根据市场环境做出相应决策。多元化形势下企业也需要更多种类的院校和更加精准、高效的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的边界变得更加清晰,控股关系已无实质意义。同济科技、清华同方纷纷在后来的股份制改革中将控股权转交给由市场化运作的国资委,企业与学校之间启动产学研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企业为学校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和硬件条件,这让双方的利益诉求更加明晰。
放眼国际,斯坦福等名校明确规定大学的科技成果统一由大学技术转化中心来实施转化工作,这和当下国内盛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谋而合。
作为特殊背景下的历史产物,校企合作从学校控股走向了更科学的产学研合作,并且走向成功市场。在科技企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让学校和企业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各取所需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备受企业青睐。而产学研合作最大的难点是打破这种供需匹配的信息壁垒,实现精准匹配和执行过程管理,平衡双方的利益,实现双赢。未来掌握这种资源整合能力的平台将会在企业创新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
紫光集团未来的命运还未可知,但它的发展历程中遇到的坎坷给我们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而近年来备受市场青睐的产学研,也会给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