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富士阵营中的两个寂寞者相遇:XF90与X-H2S

大家好,这里是N大说,去年双十一入手的富士XF90mm F2R LM WR这枚镜头一直没有和大家分享使用心得,其实文章在十二月初就写得差不多了,但之后随着使用频次越来越密集,我对内容改了又改,就耽搁了下来。这次就当作春节期间的纯唠嗑,旧物新说这个已经发布了7年多(到2023年5月就是8年了)的老头:富士XF 90mm F2R LM WR。

三年半前我曾写过关于这枚镜头的实战体验,当时搭配的机身是X-H系列的开山作X-H1。
没错,自X-H1出现,我感受到了比旗舰X-T单位数系列更高的机械素质,你可以从快门声与震动感受到快门帘幕机构及其周边缓震机构的品质区别。

富士当时把H定位为举重若轻的“Heavy Duty“(业务机),所以当时不少样片的内容是关于勒芒赛车的。作为堆叠验证机(首个搭载IBIS机构的富士无反),在技术进步快速的当时很快遇到了背刺,来自X-T3的新一代铜布线背照式CMOS用新处理单元、更低的能耗以及更高的信噪比和传输速度在核心竞争力(广义层面)上一举超越了X-H1。但老实说,如果你仔细把玩过这两台机器,会从做工用料、快门噪音、帘幕回弹振动以及握持感这些机械层面上发现两者追求的并非同一件事。
一晃眼差不多三年半过去了,截副机从X-H1换成带自拍翻转屏的X-T4,再变成现在的X-H2S,无论是IBIS、像素偏移拍摄还是超高速堆栈传感器,H系列一如既往担任着技术验证的排头兵角色,而XF90mm F2 R LM WR这枚XF富士龙产线中唯一拥有四重线性驱动马达的镜头,它的气质与如今的X-H2S莫名地有着某种契合:孤独。
估计是视角(相当于全画幅135mm焦段视角)略窄的关系,每次和经销商聊起XF 90mm F2R LM WR时,他们表示这枚镜头和焦段更短的定焦镜头相比,销量颇为平淡。所以他们也比较好奇我入手这枚镜头的原因。三年多前购置这枚镜头完全是出于体验上的好奇,一来老机身尚无法发挥镜头驱动的全部实力,二来使用率不高就出了,自从X-H2S入手,回想当年的遗憾,心里就又起了涟漪,趁双十一好价期间决定再次入手XF90mm F2R LM WR。
说句局外人可能觉得好笑的话:一个是已孤独了快8年的镜头,另一个则是自发售起就注定会孤独很久的机身,这两位“孤儿”或许只有用“相遇”才能证明彼此存在的最大意义。
这是上机合照:

水汪汪的眼睛:

抬手即拍完全不是问题:


老实说,虽然XF90与X-H2搭配的对焦体验已经不错,但拥有每秒120次AF侦测能力的X-H2S(X-H2、X-T5为每秒26次)才是我眼中唯一能让这枚镜头心无旁骛、畅快起舞的机器。
重新拥有等效135mm视角的定焦是一件需要自我审视的事情:你会怎么用它?
还没下手的前三天,我一直在思考“是否还要投入压缩感与窄视角怀抱”这件事情,最后还是咬牙入了,我安慰自己:“一来,双十一的官方优惠幅度确实很大;二来,就当给机身镜头彼此找个能卸下镣铐、全身心投入的搭档吧。”
事实证明我做对了,当这个有着比我日常挂机焦段(XF33mm F1.4、XF56mm F1.2R WR)透视更扁平、透视畸变更少、放大倍率也更高的镜头来到手上时,我重新认识到它对我的意义与价值。而惊喜与乐趣不断袭来恰恰就是在感受到意义与价值之后,这枚镜头带来了被我遗忘很久的乐趣。当我希望背景内容或透视被拍扁放大且呈现四平八稳形态时,我都会带上它。


能多时候,有个能让自己更凑近主体拍摄的镜头会让你在不经意的犄角旮旯发现些有意思的东西,扫街的乐趣又提升了一层:

这么多年过去,即使就画质而言,XF90依然属于200mm以下定焦的第一梯队,全开就有很高的表现力:

在X-H2S身上光圈全开与收一档的解析力区别并不大:

即使是光圈全开+近摄的双恶劣状态,大部分工况下的焦内倍率色差与焦外轴向色差也很体面:


当然,以2023年对准APO级定焦的标准来看,XF90还是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毕竟光学设计已有年份了),比如最近距离的极限近摄+全开光圈面对高光高反射这种“地狱工况”还会有一丝胆怯:

可以看到在镜头装饰圈上的轴向色差、焦点前方为紫红色边、焦点后方为绿色边。稍微增加一些物距,轴向色差依然轻微存在:

虽然通过后期可以去除,但我对于高素质定焦的定位是执着的,能在物理光学端做好的事情就不该依赖算法。在这里插一句,年前我一直在搜唯卓仕的75mm F1.2,发现没货,要等2月份的批次、到了初七我发现旗舰店干脆把镜头下架了。TB旗舰店说没有补货消息、有的经销商店则说2月会补货可以先支付订金,总之再怎么慢,3月份总会充足吧,入手之后我会把这两枚镜头在日常物距(人像)以及近摄时的表现做个对比。
看,国产品牌最近开始支棱起来了,富士也该有中长焦定焦的改良计划了吧?
可别告诉我改良机会至XF56mm F1.2R WR(俗称56二代)就截止了哟。
虽然我不知道XF90的下一任会以怎样的身姿在何时登场,但至少现在,这位“孤独者”在我手上一直发挥着作用。和大家一样,我也抗拒过窄视角带来的不便,认为100mm以上焦段交给变焦就好,可一旦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以及能否驾驭之后,思路就豁然明朗起来。
就像我自己,入手90前所想的意义仅仅是为了给X-H2S找个互无拘束的搭档,而在入手后,大部分惊喜却由视角与透视带来,两者之间(实战前与实战后)其实有很大的出入。当初的“一咬牙”却成了近期最惊喜的决定之一。




所以在文末我想说一句:
镜头就是镜头,18、23也好、33、56、90也罢,永远是被动地等待着能懂它意义的主人出现。很多时候,比起不懂,阻止我们享受乐趣的反而是不想去懂与自我设限。

以上就是本期的N大说,喜欢听我唠嗑的伙伴欢迎点赞、关注、收藏。
感谢你的陪伴,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