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解释》3.17 价值规律
【本文转载自江苏省-资料室编-出版1959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7、价值规律[i]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按照这一规律,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是以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为基础的。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是无政府状态的,商品的供求之间经常不能一致,因此价格和价值也经常是不一致的。供少于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则价格低于价值。这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不能认为是对价值规律的破坏,因为价格和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乃是价格的基础,价格虽然波动不定,但它是围绕着价值而进行的,不会一直高于或低于价值。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时,就会促使更多的生产者来生产这种商品,结果该种商品的数量增多,从而引起价值跌落,使价格符合或接近于价值。反之,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时,会促使商品产量减少,从而引起价格的提高,使价格也会符合或接近于价值。同时,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商品价格的涨落是会互相抵销的。所以说,尽管商品的价格围绕着价值而波动,但归根到底商品仍然是按价值出卖的。由此可见,价格之围绕着价值而波动,不但不是价值规律的破坏,相反地,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
价值规律对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具有如下的作用:
首先,它自发地调节着商品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社会劳动和生产资料的分配。
其次,价值规律的作用刺激着生产技术的改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最后,价值规律的作用还表现在它可以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分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资本主义关系的发生。
价值规律是同商品生产相联系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仍然存在,因而价值规律也就仍然发生作用。但由于整个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价值规律作用的范围和性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