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蜀汉往事:蜀汉三号人物竟是刘备为诸葛亮布的局,诸葛亮如何破局

2023-05-12 00:10 作者:黔府历史笔记  | 我要投稿

烈文哲/文

诸葛亮在刘备生前身后的地位,确实让刘备担忧,阿斗刘禅不能拥有足够的权威驾驭住。于是,在临终前的一段时间,就开始布局为诸葛亮找一个可以制衡的对手。

那这个人是谁呢?刘备又是如何布局?诸葛亮又是如何破局的呢?诸葛亮最终破局成功到底是自己段位太高还是对手太弱?

这个人正是刘备临终前指定的蜀汉三号人物,托孤第二重臣——尚书令李严。

一、李严的崛起和蜀汉初期的政局

起初,李严只是一个从刘璋那里投降到刘备阵营的降将。在公元208年投降刘备后,只被授予犍为太守。虽然他以才干出众著称,但他一直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只有在镇压马秦、高胜的叛乱之后,才逐渐得到刘备的注意。

之后又在刘备称帝前后做足了充分的舆论宣传,为刘备登基称帝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才慢慢走进刘备的核心圈子。在舆论宣传中,李严最著名的操作当属炮制了武阳“黄龙见武阳”事件和为刘备在犍为策划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籍田活动,显示了刘备的正统和威仪。籍田是古代帝王显示正统的一种象征性耕田活动。

李严的这些主动“示好”行为,使得刘备逐渐开始重视他,使他从众多刘璋旧部中脱颖而出。但此时李严也只是刘备核心圈子里普通的一员,在文臣中地位与诸葛亮还差很多。

李严受到重用开始于在章武二年之后,刘备病重之时的机构设计和人事布局中。

根据东汉旧制,尚书令是对皇帝负责的总揽一切政务的百官之首,其地位在相当长时间内与丞相相当,甚至超过丞相。

在蜀汉初期的政坛格局中,诸葛亮的地位更是李严无法企及的。

这当然是由于刘备在建立蜀汉之初,颇为依赖诸葛亮的治理才能,且自己急于向东出兵,不得不将后方全权交给诸葛亮。这就使得,虽然此时蜀汉只设丞相,不设尚书令,但诸葛亮实际上行使的是尚书令职权,总揽全国军政要务。用现代的一句玩笑话来说,诸葛亮就是当时蜀汉的“常务副皇帝”或者说“秘书长”。

二、刘备建立蜀汉之后对李严的扶持

而到了章武二年,即公元222年,刘备败退永安病重,他开始为刘禅顺利继位和驾驭老臣布局。于是,他在尚书令这个机构上做文章。

他下旨成立新的权力机构即尚书令,且将全国事务主要交由这个机构处理,试图让这个机构成为与丞相机构的制衡。讲得简单点,就是把原本属于诸葛亮丞相府(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尚书班子,因为当时只有诸葛亮丞相这个名号而没有实质上的丞相府)的一部分权力转移到这个新设的尚书令中。而这个机构由李严负责。

这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即诸葛亮在后方(即成都)对军政事务的处理意见都需要经过李严这个机构才能到达刘备这里。而刘备的批复和旨意也要先经过尚书令才能到达丞相府。

这样的布局用意显然可以看出刘备晚年有意用李严来制衡诸葛亮,保证自己身后刘禅能够拥有足够的地位驾驭诸葛亮派系。

不过,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刘备做了这样的调整,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这么容易。一方面是由于刘备和李严孤悬前线,在政务处理上并不能真正实现尚书令的职能。也就是说,诸葛亮远在成都,两大机构之间的制衡并不能完全实现。

另一方面,刘备身边众人大多数是荆州旧部,与刘璋旧部李严并不能完全配合。这也导致李严在权势上的积累不能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以至于达到能与诸葛亮抗衡的地步。

以至于之后在白帝城托孤中,刘备为了稳定蜀汉政局,不得不把诸葛亮摆在李严之前,而不是让诸葛亮和李严并举。同时,对于李严的尚书令班子也在托孤后由诸葛亮的成都尚书班子取代。同时,根据刘备旨意,李严任中都护,留镇永安。这些都凸显了诸葛亮的主要地位和李严的次要。

三、诸葛亮对李严的“秒杀”

刘禅继位后丞相开始变成实质性机构,开始设置丞相府,由诸葛亮全权处理蜀汉全国事务。这样的权势之下,使得蜀汉步入了诸葛亮时代。李严的永安尚书班子也就彻底消失了。

在诸葛亮时代,面对比皇帝刘禅更加有实权的诸葛亮,势力单薄的李严也很难有所作为。当然诸葛亮面对这个连对手都称不上的人,也是有所安排的。

首先诸葛亮通过皇帝名义册封李严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爵,继续镇守永安的手段,消解了刘备遗命。刘备原意是让李严诸葛亮副手,而诸葛亮的这个“明升暗降”使得李严的尚书令名存实亡。

之后,诸葛亮在公元225年的南征筹备和开战过程中,诸葛亮也有意避开李严。按照常理来说,诸葛亮和李严同为托孤重臣,作为法理上的蜀汉三号长官,在诸葛亮离朝期间,理所应当由他主理后方。但诸葛亮在率军南下离开成都后并未把后方事务交给李严处理。

在北伐中,诸葛亮也没有给李严留下机会,比如在《出师表》中,对李严的安排只字未提。反而将后方事务处理权交给蒋琬等人。同时,诸葛亮又下令调走李严麾下两万精兵,镇守汉中,防止李严在后方胡来。

李严对于诸葛亮的操作并非毫无反应,只是他的招数在诸葛亮那里全然不算事。比如,他在诸葛亮调走他的精兵之后,向朝廷请旨设立新江州,并让自己督增添了五郡的新江州。奏请到了诸葛亮那里,直接就否决了。面对如此失败,李严也没有还击的能力,只能勉强应付。

公元229年,诸葛亮开始着手让李严离开蜀汉权力圈层。比如,陈震可能在诸葛亮的授意下,在出使东吴之前表演了一番,即专门跑到诸葛亮那里汇报了李严为人的奸诈和早年劣迹。

到了230年,诸葛亮再次下令李严带领两万人马离开镇守多年的江州去汉中坐镇。众所周知,汉中是诸葛亮权力的核心辖地,他此次将李严从镇守多年的属地调到自己辖地,显然就是调虎下山之计。面对诸葛亮如此强势的攻击,李严也没有办法,只是在多番讨价还价中,为儿子李丰谋到了江州都督督军,接替自己调走之后的事务。

而李严到了诸葛亮的地盘后,面对众多的诸葛亮势力可以说是毫无自主权可言,处于被高度架空的境地。

更离谱的是,堂堂汉中军政长官,被派去为出兵祁山押送军粮。面对如此明显的贬斥,李严只得施展一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来对付。由于多种原因,李严押送的军粮未能按时交付,于是,他面对自己在军粮运输上的失责,他矫旨让诸葛亮退兵。一方面,为自己推卸延期交粮的责任,一方面借此攻击诸葛亮擅自撤兵。

不过,这些宵小的操作在诸葛亮回朝后,均被一一化解。至此,诸葛亮和李严的矛盾已经达到不可化解的地步。于是,诸葛亮下定决心整垮李严。先是上表细数李严在刘备死后的种种不称职,又联合麾下众多将军共同弹劾李严的种种罪行。

结果可想而知,李严被废黜为民,强行迁居到梓潼郡。

结语

从真正意义上来说,李严从来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只是从这位曾经被刘备当做三号人物培养的人,确实也让诸葛亮废了不少心思。

诸葛亮执掌蜀汉以后,除了刘备刻意扶持起来的李严,其在权力上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手的。但对于李严这个对手,诸葛亮在与他的交锋中好似老叟戏顽童,李严几乎毫无招架之功。可以说,在诸葛亮执掌蜀汉之后,作为第二托孤大臣的李严是在诸葛亮的逼迫下,逐渐远离蜀汉政坛的。

李严的失败实际上与刘备的布局失败是有关的。刘备在章武二年,才开始扶持李严来为以后刘禅能驾驭诸葛亮做准备,但由于时间太短、孤悬前线以及李严不能驾驭荆州旧部等原因,李严的班子并未在刘备身后崛起为能与诸葛亮抗衡的势力。

最终,李严只能在诸葛亮一步一步的攻击下,失去蜀汉三号人物的地位。

蜀汉往事:蜀汉三号人物竟是刘备为诸葛亮布的局,诸葛亮如何破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