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法入门篇

一、古日语与现代日语
接触外语,无论是从事翻译等工作,还是日常的听说读写,都免不了要接触语法。可能有一些人会说,“语法都是外国人学的,母语者都不在乎这些”。而事实上,语法在母语者的交流中也一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日语就是典型的例子:不会现代日语语法,就无法写出恰当的句子,也不能准确理解语句的含义;不会古日语语法,就看不懂古文,也理解不了类古文的表达。因此,扎实的语法基础是学习语言所必需的。
许多日语学习者在进入中后期学习后,会明显感觉到语法的繁杂,其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依靠记背来“学习”语法,以至于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语法(其实是用法)的学习上,甚至被语法挡住了继续前进的道路。实际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这些学习者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法体系,抑或是根本没有相应的意识,只知道某个语法条目的意思与用法,不知道语法的来历与变化形式,这样的学习其实是事倍功半。N1、N2之类的等级考试,自然也含有了不少水分。因此,有必要在初学时就建立起语法观念,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从而在对语法问题的处理上做到得心应手,甚至连一天学完N1语法也真实可行。
而对现代日语的学习和研究离不开古日语。要想深入理解现代日语,必须接触古日语。古日语的“残留”渗透在现代日语方方面面,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无论是应试(尤其是N1和J.TEST A~B级语法)还是应用。在入门阶段,不需要对古日语有详细了解,但从对古日语的概览中可以获得许多启迪,并将之活用在现代日语的学习中。本文将对比古日语和现代日语,从中提出两者的共通点。
古日语,即「古語(文語)」,一般指奈良时代(710年起)至江户时代(至1868年)所用词汇;相对地,现在所用的词汇叫做现代日语,即「現代語(口語)」。(此外,「文語」和「口語」也可分别指书面语和口语。)千年前的语音、文字与现在必然有所不同。下面以平安时代(794—1192)中期的古代五十音图为例,可以简单感受一下两者的共同点与差异点。

可以看到,除最后一行外,古代五十音图的表记与现代没有差别。不过,当时的「は・ひ・ふ・へ・ほ」读作「ファ(fa)・フィ(fi)・フ・フェ(fe)・フォ(fo)」(f为双唇擦音/Φ/),「ゐ・ゑ・を」读作「ウィ(wi)・ウェ(we)・ウォ(wo)」。除了五十音图,词汇的表记也有所改变。例如,「けふ」就是今天的「きょう」(见于伊吕波之歌「いろは歌」中),「消息(しょうそく)」的古代写法是「せうそく」。随着语言的演变,才有了现在的五十音图。
尽管语音上有较大差别,但文字形式基本完全继承了下来,从而将语法形式也继承了下来。真正重要的是语法的继承,尤其是“活用”的概念。

二、用言与活用
日语的词类数比汉语少,古日语的词类数则相对更少。但无论是古日语还是现代日语,其中最重要的都是「用言(ようげん)」。
用言其实是三类词的统称,其名称意为「作用を表す言葉」,即“表示作用的词”,这种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动作、存在、性质、状态。用言包括动词、形容词和形容动词,它们都能单独作谓语,而且具有共同的重要特征——活用。
日语的词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词的形态不发生变化(如名词、助词),另一种是词的形态根据用法发生变化(如动词、助动词)。词形根据用法发生的规则变化就叫做“活用”,变化而成的各种形态叫做“活用形”;词中因活用而发生变化的部分叫做“词尾”,不发生变化的部分叫做“词干”。除某些特例外,具有活用形的词,在句中必定以某一活用形出现。
用言的活用形有六种。古日语的活用形与现代日语略有区别,但大体意义一致,以动词为例:(冒号后为名称含义及代表用法)
(1)「未然形(未だ然らざる形)・未」:尚未发生
(2)「連用形(用言に連なる形)・用」:连接用言
(3)「終止形(文を終止する形)・終」:结句
(4)「連体形(体言に連なる形)・体」:连接体言
(5a)「已然形(已に然る形)・已」(古語):已经发生
(5b)「仮定形(順接仮定の条件を示す形)・仮」(現代語):假定条件
(6)「命令形(命令の言い方で言い切る形)・命」:命令
日常所见动词的所有形式,包括所谓的「ない形・ます形・て形・ば形・意志形」等,都不过是这些基本活用形的别称或衍生。

从上表来看,拆开后的实际结构似乎变得复杂了,不如简单称法来得便捷。这其实关系到日语的语法体系。
现在的日语教育有两大语法体系。一是「学校文法」,即“学校语法”,主要面向日语母语者和日语专业学生;二是「日本語教育文法」,即“日语教育语法”,主要面向非母语者、非日语专业学生和日语自学者。前者是日语的传统语法,注重语法体系的完整性,相对而言更加严谨,能解释更多问题,并与古日语语法接轨,但相对复杂、入门较难;后者更偏向于实用性,旨在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用法(即考试语法条目),但无法为学习者构建严密的语法体系,使学习者在进入后期学习后容易碰壁,也即前文所提到的问题。
市面上的大多数自学类教材,如《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大家的日语》等参照的都是后者,许多考试类语法书也都是按该语法体系进行讲解,表面上效率更高,但实际上无法为学习者真正答疑解惑。因而,笔者建议,如果确实对日语很有兴趣,或者想要学得更远,那么在使用上述教材快速入门或急于获得学习成果时,可以搭配学校语法相关的书籍资料一同研究。这样,学习过程中的许多疑惑便可迎刃而解。
举N1语法一例「たりとも」进行解释。为何这个结构前接数词,表示的意思是“即便”呢?其实,「と・とも」是表示逆接假定条件的助词,主要用于古语,该语法条目的主要意义便来源于此。而关于接续,「と・とも」要求前接终止形(大部分),而古语里的助动词「たり」的终止形便是「たり」;「たり」表示断定意义时要求前接体言(名词、代词、数词的统称,也可直接称为“名词”),相当于「である」,而数词是体言之一。因此,才会有这样一个用法,并且还有「たりとも~ない」这样的衍生用法。此外,「たり」的连体形是「たる」,所以「たる+名詞」相当于「である+名詞」,而这又是一个N1语法。
但是,大多数考试语法书并不会详细解释语法由来,只会给出意义与用法例句,十分不利于理解记忆。而像上面这样,将语法条目里的结构拆开成活用形与非活用词,就能真正理解用法的意义,并且不需要特别记背,只要见到便能明白意思,事半功倍。活用是日语语法的核心,一定要熟练掌握。

三、活用表与黏着
对于不同的活用词,其活用方式是不同的。例如,有些助动词没有连用形(如「た」),现代日语的形容词没有命令形,现代日语的动词有五段活用、一段活用、变格活用之分等。因此,在见到新词时,需要先确定其活用形。
为方便确定活用形,针对每类活用词的活用形各制作了一张表,称为活用表。以形容词为例:

有了活用表,由于任一类词及按该类词活用的词都遵循相同的活用方式,进行活用时就方便了许多。例如,「寒い」「楽しい」都是形容词,都按上表活用;愿望助动词「たい」是形容词型活用,也按上表活用。此后,只需要单独记忆每个助词或助动词要求的接续活用形,就可以直接进行接续然后造句了。

比如,「たい」要求前接动词连用形,五段动词「行く」的连用形是「行き」,那便有「行きたい」。若想结句,终止形「行きたい」后即可直接加句号;若想修饰名词,以连体形「行きたい」后接名词即可,如「行きたい場所」;若想表示假定条件“想去的话”,改成假定形「行きたけれ」后接助词「ば」即可。
可能有人会问,已经变成连用形的「行き」该怎么办呢?这与日语的特点有关——黏着。日语是黏着语,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在词根的各部增添不同的词尾来实现语法功能。例如,对于「行く」一词,想表示愿望,就变成连用形,加愿望助动词「たい」,成为「行きたい」,新词按词尾活用;想再表示否定,就让词尾变成连用形,再在后面加补助形容词「ない」(形容词是用言),成为「行きたくない」;想再改成敬体,就让词尾变成终止形,再在最后加敬体助动词「です」(「です」要求前接终止形),成为「行きたくないです」。词逐渐变长,意义也逐渐增多。不过有一点要注意,已活用的词不能重复活用。(活用则是屈折特征。)
再举「同じく」一例。「同じ」明明是形容动词,为什么能后接「く」作状语,表示“同样地”这个意义呢?实际上,这个词在古日语中是「シク活用」的形容词,由形容词活用表可知,其连用形就是「同じく」,只不过这个用法残留到了现代日语而已。
不过,部分助动词即便按某一词类活用,其活用也可能不完整,比如「同じ」。另外,古日语与现代日语的活用表有所不同,但两者都严格遵循各自的活用表。活用表可以查到,各种助词、助动词的意义与用法须单独学习。
*现代日语动词活用相关内容详见《日语基础语法专题 动词》。

四、补充
除上述内容外,一些语言学习中共通的术语,比如句子成分的“主语”“谓语”“补语”,以及“时”“态”“体”等,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极大地帮助理解新的内容。例如,日语的“补语”有与汉语不同的特点,日语里有“相对时”的概念等。这些也是建议另外掌握的,看上去是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与“进度”不相关的内容,但对贯通语言学习其实是必要的。夯实基础,才能走得更远。
*语法书推荐高等教育出版社顾明耀主编的《标准日语语法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