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疫情解封,你却焦虑了呢?
近来全国各地的疫情政策逐渐放松,诸如外出不用查验健康码、核酸报告以及最近行程卡的下架,都让我们的心境泛起些许波澜,有的人欢呼雀跃--终于不用那么压抑了,感到久违的自由;而有的人则几近麻木,没有什么新生的情绪;但还有许多人有一些焦虑,为什么会焦虑呢?

首先是疫情三余年来,我们齐心协力对抗病毒,心中紧绷的"弦"忽然放松,这种不熟悉的陌生感、未知感让我们有一点担忧与焦虑;其次是政策放松下,每个人感染的风险都大大提升,尽管钟院士等对大众常进行科普,但面对一直以来使人焦虑恐慌的新冠病毒,这种恐惧在短时间内很难迅速消除,那么感染的风险就是很大的一个焦虑源;再者而言,出于保全保护自身,疫情期间部分人对感染者存在或多或少的歧视与排斥,加之感染后目前的治疗主要靠我们的自身免疫系统。
所以综上来看,可能导致我们焦虑的因素主要有新环境的适应问题、感染风险增大、如果感染可能带来的社会人际交往与治疗问题。而我们的这些焦虑更多的是一种状态焦虑。

所以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对这几个因素逐一击破:
对于新环境的适应,我们可以让自己以一个第三方的视角去看待,像是旁观一样,多观察周围人群以及亲友们的状态,多看一看周围的人是如何去面对新政策环境的,特别是那些轻松而游刃有余的人,减少我们自己孤立的思考和联想。
对于感染风险增大问题,其实比较切实可行的是在春运这一人群流动高峰期之后再进行范围更广的活动,短期内就先减少出行,如果必须要出行,要更好地做好个人防护,减少公共交通乘坐。
对于感染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治疗,我们可以多关注知乎,小红书,新闻等的官方,学习疫情的治疗知识,对于可能带来的社交关系问题,我们也可以多转发专业的知识,让周围人了解,了解才能消除未知的恐惧与偏见。再就是治疗,这里有的人感觉一确诊天都要塌了,其实用我们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这是过多的关注自身情绪,而不是关注事件本身,我们在感到极度的情绪波动时,不妨想一想,是什么导致的情绪波动?这个事情真的不能解决吗?一点都不能缓解了吗?缓解之后还会不会感到焦虑呢?
我们常说的ABC情绪认知理论模型,就是指A是触发事件,B是信念,C是产⽣的结果;一般我们认为是触发的事件A导致了C结果(情绪变化或行为活动),但是实际上是我们对A的看法与信念B,直接的导致了结果C。如图:

这样说有些抽象,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常认为疫情直接导致我们的情绪状态高度紧张与恐惧,从整体上来看,这没错,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如此焦虑恐慌的,如果真的是疫情直接导致情绪大幅度波动,为什么每个人状态都不同呢?所以说是其中存在一个我们对疫情这一事件具体的信念与看法不同,例如说我们相信政府,相信疫情可以过去,想要积极做好防护,了解疫情致死率并不高,那么或许我们就不会那么紧张焦虑,所以说我们焦虑的时候可以想一想这个模型,看看能否寻找到不那么焦虑的突破口。

此外,也欢迎有需要的人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士的帮助;当然,如果大家能很好的适应政策变化与环境更新,也可以帮助一下周围不那么适应的朋友,相信疫情终会云开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