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解惑之馀,李屏宾叹:很多年轻人不懂灯光、色彩就搞后期!

2019-01-03 19:06 作者:videocase影像MAX  | 我要投稿

昨天我们介绍了光影诗人李屏宾在台北金马影展的分享,今天主题则是当天现场学员对他的提问,看看这些问题,有没有哪些也是你藏在心中多年的疑问呢?让大师替你解惑吧。


Q:请问您如何训练自己对光的敏锐度?

李屏宾:我在拍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空气人偶》时,有一幕发生在电车内部,结果一上车,才发现电车内全是透明窗户和金属材质,只要一打灯便反光,根本无法拍摄。后来我决定关灯,有时候光从车窗透进来,这个画面就非常好看!我觉得这归功于我喜欢观察。


作为一名摄影师,要懂得判断何时开机,并用直觉去捕捉,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随时保持观察的习惯。


Q:过去总认为拍胶片很烧钱,现在数字化拍摄成本有降下来吗?

李屏宾:以数字化机器拍摄,成本不一定比胶片低,2008年我拍《纽约,我爱你》时,那时候数字化设备刚起步,器材比胶片还贵!最大的差异就是:拍摄数字化后,大家都看着监视器说话。

以前胶片拍的数量不多,每个画面都能记住,而数字化后,很多导演拍了很多却都忘记,好的镜头不一定用上,这不是创作,这其实是选择,太多的选择就是没有选择。我常要限制自己,不好的东西就不要留下来。影像一百多年来,大家看太多了,标准已经没有意义,应该找新的视觉。


Q:您曾跟侯孝贤、王家卫或周杰伦等人合作,请问是如何磨合?又是如何和新导演达到共识?

李屏宾:我的缺点就是都想帮他们,最后都很像我自己,隐约呈现出李屏宾拍的,这样不好!其实必须和导演经过充分讨论,觉得合适就拍,过程是互相的。比方说,我曾拍一部法国电影,他们来一车的灯我都不用,制片问为何不用,我说:「这不是我叫的」,结果最后制片写了信跟我道歉,有时候不是我不用,而是我有我的安排,怎样的作法会让画面最好。

前两个月,我刚杀青了宗萨钦哲仁波切执导的片,他是一个倍受尊敬的宗教人物,每个人见他都得半蹲半跪,整组人都是他的信众!他们都对他很尊敬,但我必须平视他,我跟任何人合作都站在平等位置,这样才能达到沟通了解。

如果都用几十年经验,告诉新导演如何做,那导演的角色何在?越有经验越要聆听别人,很多精力从这样来,同时也要了解剧情、深入故事,知道导演想呈现的影像美学。像是《天台》,周杰伦想要一个不知名年代的时空背景,但调光师觉得颜色有点老土,却是他想要的。

现在多了一个职位叫做DIT(Digital Image Technician),他随时在导演旁边,可能直接调整浓度、颜色给导演看,但我认为这很不应该!因为摄影师应该是全部灯光、颜色的控制者。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灯光,不懂色彩就搞后期,产生了很多问题。摄影和导演每天开会,最后却由DIT决定颜色灯光的方向,所以说,专业很重要,要懂技术流程的每个部分,否则DIT在后期就能把整部片改掉了。


Q:摄影跟美术的合作如何协调?因为这两部门都牵涉视觉呈现。

李屏宾:基本上不协调,有共识但不协调,因为每次协调都很贵,要改任何东西,都需要时间和金钱。如果美术场景不好,我就让画面走暗色调,这是一种保护手段。

我拍的很多片,都是美术、服装得奖,因为我用灯使它们呈现出美感,像张叔平美术指导,他做的东西随便摆都有画面,很简单就能拍得好,因为本来就好。《长江图》就很难拍,船一直移动,景致一直变化,要怎么做美术?参与跟美术有关的讨论,事前沟通、取得共识是过程中很必要的。


Q:请问为什么喜欢轨道,比较少手持?

李屏宾:手持已经用得太普遍了,1990年到2000年各种手持看得大家晕头转向,也达不到什么意境,动作片都手持,有天我一个动作片拍到累了,一问助理脚架呢?没带!其实手持是看需要,动作片不用不行。

镜头移动用轨道是一种舒展,比方很多演员是新人,就要表演过程中去捕捉。我希望镜头呈现如文字般的魅力,很少为了特定目的而移动。


Q:现在导演爱用新人演员,如何在捕捉新人的表演和光影之间做选择?您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过肩镜头?

李屏宾:我打灯很少看演员做什么而打,不为捕捉美感打灯,例如跟田壮壮导演合作《小城之春》时,一开始,制片以为我很外行,因为我不试戏,只打底灯,结果出来却很美。


很多演员在微光里最美,强光反差反而把棱角、缺陷都打出来了,我拍戏至今,很少用柔焦镜,好的灯光就是一种柔焦镜,可以把演员拍出很真实的质感。像是拍田壮壮导演就算是拍新人,拍的时候不会特别为他打灯,我喜欢拍摄时,一场戏换两三个角度,让导演方便选择。

拉背确实是很有张力的叙事方式,不过我很少强调拉背,因为我很少拍大特写。电影发展至今超过120年了,看得人太多了,所以订定标准其实已经没什么意义。

电影的分镜之所以存在,是教导别人明白故事怎么说。电影的语言太多了,使用起来很容易,我认为相较于技巧,其实内容更重要。


Q:请问您怎么处理皮肤的问题?皮肤的调性对人物故事有另一种解读,如果灯少的状态如何掌握?

李屏宾:因为我们跟化妆,跟拍摄的主角较少直接沟通,所以我会以滤镜、光的颜色能帮助达到肤色的呈现。

五年前,金马执委会找来我和侯孝贤导演,拍摄金马50形象广告,金马大使是张曼玉。当时我们正在中国拍《刺客聂隐娘》,回到台湾就直奔摄影棚,而棚内工作人员已经打好了一屋子的灯。当张曼玉站到镜头前,这么齐全的灯光,反而将她脸上所有的缺点都暴露出来。

当下该怎么办?这就是你观察的重点了!我当时把所有的灯都关了,只留一个背景灯打她一个反打,接着我再请灯光跟着张曼玉打正面很柔的苹果光。

当时在拍这个镜头时,侯导看着我一直笑,我已经全身冷汗,因为拍完张曼玉会看嘛~如果那样的镜头给她看到怎么办?幸好做了调整之后,张曼玉看了素材非常满意。


解惑之馀,李屏宾叹:很多年轻人不懂灯光、色彩就搞后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