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诗意地栖居》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得志而渴望入仕,不断失意而希望出仕的过程。在节奏愈来愈快的现代生活中,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主张与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再一次摆在人们面前,如何选择,得失与否,是我们一生都举棋不定的命题。
或许我们需在黑夜里点燃自己,做自己想要成为的那颗明星。鲁迅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这成了多少人心中的誓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邓稼先历经艰辛回国研究原子弹,身后更是无数研究人员隐姓埋名,甚至不能与家人相见;孟晚舟女士在国外扣押几年,只为回到祖国;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多少医务人员冲锋前线,包括八十有余的钟南山院士,他们明知有不可控的危险依然义无反顾“为之”。原本我可以放弃,却咬牙坚持了下来;本来我可以沉默,却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一次次竭尽全力,终会有远比自己想象的多得多的收获。
或许我们需要面对失意的勇气。人总要慢慢成熟,将这个浮华的世界看得更清楚,看穿伪装的真实,看清隐匿的虚假,一个人若心有琴弦,那么即使客去茶凉,仍有小曲在心间慢慢奏响,依旧可以化满树桂花为酒香。有多少诗人在被贬被伤害后仍坚定地做出自己的选择:苏轼将功名利禄换做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挂疏桐”之夜感“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在赤壁抒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豪情,不为蝇头小利,不为蜗角虚名,从政治的小路走出,从此“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有自我的选择。唯一想要的,便是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