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彻底讲透!叙事特征?语言风格?情节手法!【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

2023-08-18 16:05 作者:CL丶磁铁铁  | 我要投稿

手法题(进阶)

人物手法

环境手法

①感官描写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自己的感受

②顺序

远近,上下,大小,整体局部,点面

③通用描写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炼字,结构

主旨“手法”

通过人物,情节,环境写出文章主旨

故主旨没有对应的手法,只问文章主旨内涵


情节手法题


04:25


怎么写情节→怎么讲故事→怎么组织语言

例:奇哥讲话比较夸张,激进,有些人比较严谨,内敛。即两者用了不同方法组织语言,类比为两位作者用不同的方式写情节。

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叙述,说明


07:37


例:当导演,要选定一个内容贯穿影片(线索),选取和其他影片不同的重点,突出不同的特点,表达不同的主旨和情感



09:17


拍影片要站在谁的角度(角色视角)拍,用什么顺序拍,用什么样的镜头语言拍




13:14




14:36


有声有色,生动传神,有音韵美


15:06



15:27


时代特色:改革开放时期,革命时期,民国时期,抗战时期···

地域特色:西北地区特色,黄土高原特色,江南水乡特色,北京特色···

人物特色

①文中人物 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人各具的特色

②作者语言特色 如鲁迅等人文章独有特色




2017Ⅱ《我们的裁缝店》

地域特色:文章有新疆地域特色

人物特色:①客人们质朴率直②作者语言生活化,口语化

语言风格:轻松明快,质朴自然


2021新Ⅱ《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文本一

放猖

废名

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其规模比土地庙还要小得多,土地庙好比是一乘轿子,与之相比五猖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猖神一共有五个,大约都是士兵阶级,在春秋佳日,常把他们放出去“猖”一下,所以驱疫也。“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故做母亲的见了自己的孩子应归家时未归家,归家了乃责备他道:“你在哪里“猖”了回来呢?”猖神例以壮丁扮之,都是自愿的。有时又由小孩子扮之,这便等于额外兵,是父母替他许愿,当了猖兵便可以没有灾难,身体健康。我当时非常羡慕这种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让我也来做一个呢?猖兵赤膊,着黄布背心,这算是制服,公备的。另外,谁做猖谁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裤穿着,而且必须是红的。装束好了以后,再来“打脸”。打脸即是画花脸,这是我最感兴趣的,看着他们打脸,羡慕已极,其中有小猖兵,更觉得天下只有他们有地位了,可以自豪了,像我这天生的,本来如此的脸面,算什么呢?打脸之后,再来“练猖”,即由道士率领着在神前画符念咒,然后便是猖神了,他们再没有人间的自由,即是不准他们说话,一说话便要肚子痛的。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人间的自由本来莫过于说话,而现在不准他们说话,没比这个更显得他们已经是神了,他们不说话,他们已经同我们隔得很远,他们显得是神,我们是人是小孩子,我们可以淘气,可以嬉笑着逗他们,逗得他们说话,而一看他们是花脸,这其间便无可奈何似的,我们只有退避三舍了,我们简直已经不认得他们。何况他们这时手上已经拿着叉,拿着察郎当郎当的响,真是天兵天将的模样了。说到叉,是我小时最喜欢的武器,叉上串有几个铁轮,拿着把柄一上一下郎当着,那个声音把小孩子的什么话都说出了,便是小孩子的欢喜,我最不会做手工,我记得我曾做过叉,以吃饭的筷子做把柄,其不讲究可知,然而是我的创作了。我的叉的铁轮是在城一个高坡上(我家住在城里)拾得的洋铁屑片剪成的。在练猖一幕之后,才是名副其实放猖,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我则跟在后面喝彩。放猖的时间总在午后,到了夜间则是“游猖”,这时不是跑,是抬出神来,由五猖护着,沿村或沿街巡视一遍,灯烛辉煌,打锣打鼓还要吹喇叭,我的心里却寂寞之至,正如过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为游猖接着就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经完了。

到了第二天,遇见昨日的猖兵时,我每每把他从头至脚打量一番,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他的奇迹都到哪里去了呢?尤其是看着他说话,他说话的语言太是贫穷了,还不如不说话。

(有删改)

文本二: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废名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第一要学生知道写什么,第二要怎么写,说起来是两件事,其实是一件,只要你知道写什么,你自然知道怎么写。要小孩子知道写什么,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自己是小孩子,你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你便能引得他们写什么了。

莫须有先生在金家寨小学教国语,有一回出一个“荷花”的作文题,因为他小时喜欢乡下塘里的荷花、荷叶、藕。凡属小孩子都应该喜欢,而且曾经有李笠翁关于这个题目写了一篇很好的散文,莫须有先生自己的文章还近于诗,诗则有时强人之所不能,若李笠翁的《芙蕖》能说到荷叶的用处,是训练小孩子作文的好例子。荷叶还可以拿到杂货店里去包东西。莫须有先生出了荷花这个题目,心里便有一种预期,不知有学生能从荷塘说到杂货店否?结果没有,莫须有先生颇寂寞,有一学生之所作,篇幅甚短,极饶意趣,他说清早起来看见荷塘里荷叶上有一小青蛙,青蛙蹲在荷叶上动也不动一动,“像羲皇时代的老百姓”,莫须有先生很佩服他的写实。

民间有“放猖”“送油”的风俗,莫须有先生小时顶喜欢看“放猖”,看“送油”,现在在乡下住着,这些事情真是“乐与数晨夕”了,颇想记录下来,却是少暇,因之拿来出题给学生作文,看他们能写生否,他们能将“放猖”“送油”写在纸上,国语教育可算成功了。作这两个题目的学生很多,但都不能写得清楚明白,令异乡人读之如身临其境、一目了然。可见文字非易事,单是知道写什么也还是不行的。小孩子都喜欢“放猖”,喜欢“送油”,然而他们写不出,他们的文字等于做手势而已。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已经重来大学执教了,莫须有先生又开始有闲作文章,乃居然写了一篇《放猖》,此事令他很愉快,好像是一种补过的快乐。

(节选自《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有删改)


审题:如何实践→怎么写的→情节手法题

“欢喜”→孩子的心理

即问题为:作者如何写出小孩子心理的。



重点①文章组织语言时,把重点放在了描写小孩子的心理上,体现孩子的羡慕,寂寞,失落等。

线索②以放猖为线索,主要写的就是小孩子喜爱的东西。

视角③以孩子视角看放猖,语言充满童趣。


2022乙《支队政委》(简称《支》)+《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简称《长》)

审题:两篇文本文体不同,艺术表现不同→两篇文章表达情节方式不同


特点①《支》为小说,具有虚构性,注重文学艺术效果;《长》为新闻,注重真实性

重点②《支》重点是刻画支队政委的人物形象;《长》重点是记叙长征事件的经过

语言③《支》语言注重文学性,生动活泼;《长》语言简洁严谨,客观真实

表达方式④《支》多用描写,《长》多用记叙


2018Ⅱ《有声电影》

老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数,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码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己。

(有删改)


纯文字手法,概括+手法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U4y1u7CE/?vd_source=154e542d1ae3426f6d2c2577cdf5b1b2


2014Ⅰ《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彩色来。微风波动着绉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地生气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天明罗。”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

“为什么,小伙子,出门简直不懂规矩的。”

“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地。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地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用粗糙的满是青筋的手指燃着火柴。眼睛越加显得细小,而且昏黑。

“告诉你,”他说,“出门要学一点乖! 这年头,你这样小的年纪……”他饱饱地吸足着一口烟,又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的妈病了。”

“唔! ……”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们差不多已经对面瞧不清脸膛了。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个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头子,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是不知事的。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位。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比较地和缓得多了。我睡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所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 我在这里已经驾了四十年船了……我要不是看见你还有点孝心,唔,一点孝心……你家中还有几多兄弟呢?”

“只有我一个人。”

“一个人,唉!”他不知不觉地叹了一声气。

“你有儿子吗,老爹?”我问。

“儿子! 唔,……”他的喉咙哽住着,“有,一个孙儿……”

“一个孙儿,那么,好福气啦。”

“好福气?”他突然地又生起气来了,“你这小东西是不是骂人呢?”

“骂人?”我的心里又茫然了一回。

“告诉你,”他气愤地说,“年轻人是不应该讥笑老人家的。你晓得我的儿子不回来了吗?哼! ……”歇歇,他又不知道怎么的,接连叹了几声气,低声地说:“唔,也许是你不知道的。你,外乡人……”

他慢慢地爬到我的面前,把第四根火柴擦着的时候,已经没有烟了,他的额角上,有一根一根的紫色的横筋在凸动。他把烟管和火柴向舱中一摔,周围即刻又黑暗起来……

“唉! 小伙子啊!”听声音,他大概已经是很感伤了,“我告诉你吧,要不是你还有点孝心,唔! ……我是欢喜你这样的孝顺的孩子的。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唔,……我,我有一个桂儿……

“你知道吗?小伙子,我的桂儿,他比你还大得多呀! ……是的,比你大得多。你怕不认识他吧?啊你,外乡人……我把他养到你这样大,这样大,我靠他给我赚饭吃呀! ……”

“他现在呢?”我不能按捺地问。

“现在,唔,你听呀!……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我给他收了个媳妇……小伙子,你大概还没有过媳妇儿吧。唔,他们,他们是快乐的! 我,我是快乐的! ……”

“他们呢?”

“他们?唔,你听呀! ……那一年,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是打了败仗的,从我们这里过身,我的桂儿,……小伙子,掳伕子你大概也是掳过的吧,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佚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 我,我不肯,脸上一拳! ……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

“是的,我还有媳妇。可是,小伙子,你应当知道,媳妇是不能同公公住在一起的。等了一天,桂儿不回来;等了十天,桂儿不回来;等了一个月,桂儿不回来……

“我的媳妇给她娘家接去了。

“我没有了桂儿,我没有了媳妇……小伙子,你知道吗?你也是有爹妈的……我等了八个月,我的媳妇生了一个孙儿,我要去抱回来,媳妇不肯。她说:‘等你儿子回来时,我也回来。’

“小伙子! 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

“是的,六年了,算到今年,小伙子,我没有作过丧天良的事,譬如说,今天晚上我不肯送你过湖去……但是,天老爷的眼睛是看不见我的,我,我得找钱……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你老了,你也得要儿子养你的,……可是人家连我的孩子都不给我……

“我欢喜你,唔,小伙子! 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钱纸……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他终于哭了。他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我的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就是这样的,小伙子,你看,我还有什么好的想头呢?——”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的心头也塞得更紧更紧了。我拿什么话来安慰他呢?这老年的不幸者——

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着。我想说话,没有说话;他想说话,他已经说不来了。

外面越是黑暗,风浪就越加大得怕人。

停了很久,他突然又大大地叹了一声气:

“唉!索性再大些吧! 把船翻了,免得久延在这世界上受活磨!——”以后便没有再听到他的声音了。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

他仍旧同我昨天上船时一样,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晴地瞧着他。

“有什么东西好瞧呢?小伙子! 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要不要再等人呢?”

“等谁呀?怕只有鬼来了。”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的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线索:对话

重点:钱

特点:景色贯穿原文

角度:以“我”(第一人称)视角来写,亲切自然,增强说服力

顺序:插叙多件渡船人的往事

语言:在平白质朴中参杂着忧伤



ps:本章部分笔记形式学习自@钇钾碳,侵删


TBC...




彻底讲透!叙事特征?语言风格?情节手法!【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