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聊聊沟通——从少语到多言

2019-04-07 18:42 作者:_Kaizen_  | 我要投稿

我从小性格内向、不善沟通,虽不及沟通障碍程度但也相当接近了。什么程度呢?跟路上遇到老师、长辈只会说“XX好”。就这也不好意思开口,尤其有一次家长随口抱怨了一句“你怎么只会说‘XX好’”以后,我连“XX好”都不好意思说了,能躲就躲,甚至会假装没看见。更不用说跟生人一说话就脸红、目光不知道该往哪放、不知道该说什么。当然,像很多内向的人一样,在熟悉的人面前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甚至会变得滔滔不绝。

相信跟我情况类似的人并不在少数,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什么让我们张不开口

其实不好意思开口的直接原因很可能只有一个:过于在意对方的反应,害怕被否定,害怕被嘲笑。特别是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因为不了解对方,更难猜到对方会是什么反应。

当然了,讨厌被否定是人之常情,大多数人在面对陌生人时也会被不可预知性影响。不过一个自信自尊水平理想的人会随着成长和阅历的增加而缓解这种影响:只要能够正常处理沟通中的正负反馈,就能逐步形成预测对方反应的直觉,也就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但是自卑的人就很难启动这种良性循环:首先因为缺乏自信很难跟陌生人开口,其次由于缺乏自尊很可能就会把一些负反馈当作是对自我的否定,也会因为自卑而把一些中性反馈误认为是负反馈,继续加深自我否定。

举个例子,随机跟一个陌生人说:“今天天气不错啊”。陌生人的回应分布在亲切<==>冷漠两极之间。当得到了一个亲切的回应就会形成一种判断:“跟陌生人聊天气可能会得到一个亲切的回应”;当得到的是一个冷漠的回应,普通人(自信自尊水平理想的人)的心中会形成另一种判断:“跟陌生人聊天气可能会得到一个冷漠的回应”,自卑的人可能就会自我否定:“我好蠢,他这么冷冰冰肯定是因为我的这个话题太烂了”。这样的过程不断地重复,正常人可能最终会形成这样一种判断:“当我跟某些陌生人说天气的时候,他们大多数都不会对我很冷漠,但是也有些人会觉得乏味,如果遇到心情不好的人还可能会给我臭脸看”。而缺乏自信和自尊的人可能会得到另一种判断:“我最好不要跟别人提天气的话题,这个话题烂透了,大部分人都会对我冷冰冰的,只有那些可怜我的人才会大发慈悲的敷衍我几句”。

当无数个这样的例子累积起来,正常的人可能会形成一个趋近于真实的总体判断:“我在合适的时候跟别人聊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我就会得到一个积极的回应;如果对方态度不好有可能是时机不对,也可能是我不小心冒犯到他了,也可能是他的问题”。缺乏自信和自尊的人可能会得到一个扭曲的总体判断:“我最好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因为我不受欢迎”。

又是什么让我们滔滔不绝

绝大多数所谓内向、不善沟通的人,在熟悉的人面前又会滔滔不绝,表面上看好像有点矛盾,但实际上这种表现也是非常合理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都有交流的需求。如果在“危险”的陌生人面前压抑交流的需求,在“安全”的熟人面前这种需求就可能被变本加厉的释放出来。

人需要被关注和被认同,交流是满足这种需求成本最低的方式之一(但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所以当交流的欲望被压抑,同时又缺乏其他获得关注或认同的方式的时候,这两种需求也就会被压抑。

交流、被认同、被关注的心理需求

如果同时压抑这三种心理需求,则可能会在心理补偿机制的作用下造成表达欲的旺盛。这是因为在交流中获得关注或认同靠的是表达;此外很多人“滔滔不绝”的时候,其实并不特别在对方的想法(只要不反对自己就好),而只是想要倾述而已,仔细看这种行为更像是表达欲驱动的。


交流、表达、被认同和被关注的心理需求

普通人对被关注、被认同的需求并不会太过压抑,因此表达欲也会在一个普通的水平上;自卑的人因为对被关注度和被认同度的强烈需求,可能会导致在局部上表现出更强的表达欲;而另一个极端,自大或自负的人相比普通人需要更多的关注度和认同度,表达欲也会更强。

自尊和自信水平与表现欲之间也许存在着某种关系

当然,表达欲与被关注、被认同需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因为获得关注和认同的方式不止“表达”这一种(同样,表达也不止是为了被关注或被认同)。获得社会成就、提高社会地位以及通过自我实现等通过行动的“表现”是获得关注或认同更有效的方式。

认同和关注的两种获得方式

最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断:自卑或自负、自大的人相比普通人有更强的被关注和被认同的需求,在缺少获得关注和认同的实际行动上的表现方式的时候,就可能在产生更强的表达欲;表达欲与被认同、被关注需求相关;被关注或认同的需求与自尊、自信水平相关。

结语

本篇题目是沟通,但其实只聊了沟通者的少言和多语的一部分的心理因素,以及这些心理因素与表达欲的部分相关性。

而沟通还应关注效果,沟通的背后还应该有高于表达的目的和意义。下一篇将继续探讨这一些问题(以及可能会包含对本篇的补正)。

PS3:本系列没有区分“沟通”与“交流”的差异,而是将两者看作是同一种概念。

PS4:本系列文章用词并不严谨,为了表达方便部分用词并非专业术语,而是我个人的习惯用词。

聊聊沟通——从少语到多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