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游戏汉化的杂七杂八事儿

2019-04-07 17:50 作者:神奇陆夫人  | 我要投稿

如大家所见这是一期《夫人与游戏》的文章版本,实际上一开始这个并不在陆夫人我诸多视频坑中,之所以会插入这么个东西全因最近有感而发,今日不写的话可能过阵子也就淡下来了,趁着自己年轻的一瞬间还没有过去,提笔疾书。

顺便一提,这个分为上下篇,我将在下篇讲述复刻,重制,“重置”等等区别的科普文,请欣赏上篇科普——

游戏翻译的那些事

关于游戏汉化的一些故事和内容我其实说过更多,甚至专门做视频说过中国游戏汉化的历史,但是其中很多概念和“趣事”从未跟大家详细说过,原因之一是他们之间的联系并不似游戏历史那么密切,所以并不具备视频所应有的主线串联,而今天在这里说了,可能就得跟各位老爷们声明下:今次视频内容可能会很豆腐块,每一部分之间联系或许不是很大,大家就当做是老报纸的方块文就好。

你知道么,这三个老游戏收藏价可以买XONE,NS,PS4

一,游戏的“信达雅”

信达雅是清代提出的东西,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去查资料,我陆夫人不是营销号,不屑于拿那种资料占篇幅。总之随着时代变化,其被不断赋予新的意义,现今,译者们将其演化成为了翻译的三个级别:你全翻译出来了就是“信”,在此之上有耐心研究翻译中的文法和让翻译内容不太生涩为“达”,而翻译的让人觉得有原文的韵味,同时也让人能从本国国人的角度来感受这外国的文化作品为雅。

(以上和以下内容皆不考虑机翻)

就翻译游戏而言,在中国翻译中能达到第一阶段“信”已实属不易,游戏中不出现“死亡手电筒”和“口口器”(笑)这种东西就已经可以被夸奖了,这算怎么个境界呢,就夫人我而言,我虽参与过十几款游戏的汉化与校对工作,但我自认为仍处于这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

而能做到第二阶段“达”,那就可以在圈内称为大佬了,因为这个阶段就已经不是“翻译对”这么简单的了,比如某个奇幻游戏,初代没有中文版只有民间汉化,其里面有个强力魔法叫“thunder bolt”,在民间以“迅雷闪电”之名被玩家耳熟能详,随后二代有代理了,结果代理公司翻译成了“电闪雷鸣”,魔法还是那个魔法,初代叫什么也可以查,但翻译人员在这里换了个词就会增加老玩家的生疏感,你为了彰显自己的墨水就算翻译是“信”,但绝不够“达”——奈何你是什么国家外语学院毕业也是狗屁不顶,游戏玩家这道关你过不去。

而第三个“雅”,这阶段往往只在译者的灵光一闪,比如几年前《魔兽世界》的熊猫人资料片《潘达利亚之谜》中预告动画的翻译,那可称为雅,但这样的机会,何其难,何其少——欧美文法表达多直率,而中文文法则多婉转,这天生的鸿沟就不好跨越。熊猫人资料片的成功恰恰在于是一款“西制东题”的东西,还是那句话这种机会,何其难也。

战火为熊猫而然,秋叶为该死的金莲教而落

说个B站专属花边故事,熊猫人之谜这个预告片先有的英文原版,然后其他语言翻译的,结果很多人说是先出的中文所以才这么棒,无视了中国翻译人员的辛苦努力;再有,原预告片最后一句话英文原文是“What is worth fighting”,我们翻译是“吾辈何以为战”,结果某些观众非要在弹幕上打“吾辈何以?唯战!”,唉,希望你们只是开开玩笑而不是当真的:)

那我这里要讲的花边故事是什么呢——和在游戏里追求最高等级一样,所以游戏翻译人员往往对于高等级翻译的追逐是近乎疯狂的,在一些思想的作祟下,多年来很多游戏翻译人员在翻译游戏内容的时候往往过度追逐"雅"而直接跨步"信"和"达",结果步子跨大了扯到了自己的裆。比如我说一个游戏名字的翻译,“恐惧”,这是当年的一款神级游戏作品,你们咋一看是根本不会知道这款叫“恐惧”游戏是啥,恐怖游戏?陆夫人你说这游戏当年那么神为啥我没听过?

哦对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暗黑破坏神》。

当年还有一个梗,就是把命令与征服1翻译叫做沙丘3

“恐惧”一词出自当时的中国游戏媒体之口,因在官方译名前肯定是游戏媒体文章作者的名字出来的快(你信口捏造不负责任,官方译名可是要注册版权和审核的),而这时对游戏名字的把控会影响到不少其他媒体和玩家。其中,“DIABLO”是西班牙文“恶魔”的意思(所以你翻译为恶魔都不算你错),同时也双关了恐惧之王“迪亚布罗”,这里很明显文章作者过度解读了游戏的格调,而且略强行地想要让大家觉得“这是一款要营造恐怖氛围的游戏”的想法,所谓——哇塞,这个叫“恐惧”的游戏是想让大家在游戏里面感受到恶魔的压迫,和在恐惧氛围中战胜黑暗的力量!”


屁啦,这就是个刷刷刷。

二,游戏的直译,意译和音译

刚才我说了游戏名字的翻译吧,那我这里讲的第二个豆腐块就是游戏名字的翻译,虽然我以前直播的时候提过几次,但今天绝对是最详细的一次。

游戏名字翻译主要为三种手段:直译,意译和音译。

其中直译就是按照标题本意来翻译,这样翻译可能并不会让游戏的标题具有吸引力,且遇到有双关意的游戏名字时会欠缺灵性,比如育碧出品的《飙酷车神》,英文是《The Crew》直译是“帮派”,贴近点就是“车队”,但这么翻译就崩了,不是文不答题,就是“毫无干劲”,怎么吸引玩家花钱?

但有失必有得,直译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容易犯错,不容易中雷,至多不好听,不好听和翻译不对可是有本质区别的,在现在越来越趋利的游戏翻译界中,译者多选择以直译的方式翻译游戏名字,毕竟都是要恰饭的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直译比较经典例子如:《家园》(Homeworld),《使命召唤》(Call of Duty),《命令与征服》(Command and Conquer),最终幻想《Final Fantasy》等。

但,直译方式在遇到如“Total Annihilation”这种就显得不太好使了,其直译是“全部消灭”,不看画面,你说这是FPS游戏还是动作游戏还是策略游戏?这游戏标题的意思是对游戏目标的诠释,所以我们需要冠以更霸气的译名,所以译名就是《横扫千军》;再举个例子,前几年的动作潜入大作《Dishonor》,中国大陆民间翻译为“羞辱”,这个是纯粹的直译,台湾地区官方翻译为《冤罪杀机》,这个虽然文艺气息浓郁了一些,但对于大家从标题来了解游戏的角度来讲,比“羞辱”要好太多,从名字你能知道游戏剧情的梗概。而羞辱这个译名虽不吃亏,但实际上跟游戏内容关系不是很搭。

别不看文字一听杀机就觉得和吃鸡,杀机有关系,很俗,这出来的时候没那俩啥事。

这里以前讨论过,当时有人跟我说:这是不是译者考虑主角蒙冤,然后以报羞辱之仇进行游戏的深度文学译名?哎呀,“羞辱”这个《Dishonor》在大陆的民间译名就是译者时间紧迫,在Dishonor一词多个意思中随便找了一个不太得罪人的词汇翻译出来的,为什么?这个名字谁翻的我知道亲~

跑偏了,那么回来说,这个《冤罪杀机》,《横扫千军》是什么?没错,就是意译了,意译就是提炼出游戏的剧情内容,游戏的实际玩法或者游戏的亮点,将其行文于标题之上的翻译,其为了在名称中体现出游戏标题外的深层含义,所以往往和游戏标题本身已没什么关系了,意译的优点在于非常容易抓住玩家的思维和想法, 通过标题就可以让玩家明白这款游戏究竟应该怎么玩,玩什么,你在游戏中能够得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最终吸引玩家来玩游戏。意译在上世纪亦能成为宣传游戏的一份子,那时我们接触新游戏要听名字——看介绍——瞧画面——试玩然后才决定买不买,而一个好听的名字不就能吸引玩家来看个究竟了不是么?

而缺点...缺点是这种译法对译者的翻译素质和译者对游戏理解要求非常高,早年间游戏译者文学气息还很浓郁的时候,大家都对意译勇敢直前,台湾地区更甚,虽因此创造出了不少优秀译名,但也创造出了不少意译笑话,随着行业愈加正规和大缩水(笑),近年来以混饭吃为主的译者们对此却步,只要领导看得过去自己保得住饭碗就好,直译才是王道。

意译经典好例子比如:《魔兽争霸》(Warcarft),让你知道游戏是玩什么的;《海商王》(Port Royale)激发你航海之魂;《极品飞车》(Need for speed),我们是赛车游戏,我们是最高的赛车游戏;《盟军敢死队》(Commandos),我们的敌人是二战的德国鬼子,意大利鬼子和法国伪军!

不然?“战争手艺”,“皇家港”,“需要速度”,“突击队”这种翻译是吸引不到玩家的。

但我知道,大家更喜欢听笑话部分。

常见的比如《Resident Evil》——《恶灵古堡》VS《生化危机》(意译游戏环境不考虑后续作品展开,但是我个人觉得叫“恶灵洋馆”更好些?),《HALO》——《最后一战》VS《光环》(意译剧情不考虑后续作品),《Left 4 dead》——《恶灵势力》VS《求生之路》(意译游戏题材且盲目遵从翻译圈传统而不顾及玩家审美),《HomeWorld》——《万舰齐发》VS《家园》(意译游戏内容而无视标题所含深度目标),《Tom Clancy’s Ghost Recon》——《魔鬼杀阵》VS《汤姆克兰西系列之幽灵行动》(天知道为啥会起这个名字)。这些标题虽有些在大家初观游戏的时候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深入玩进去后就会发现这些名字有时很坑爹。比如在“传教”的时候你可能不太好解释给其他小伙伴它为啥这么叫,或者到了全新系列后你跟本解释不了标题的意思。

最后是音译,音译的优点是因为其特殊性质,几乎不会雷,而且翻译后因为标题的乐趣性使游戏作品的推广度更容易增加,比如大家了解的《噗呦噗呦》(魔法气泡)和《啪嗒碰》。

这种译法几乎没有缺点,唯一问题是能够这么命名的游戏数量不是很多

最后要提两点,第一,在这样历史情况下,港台地区的译者为什么还是对于意译趋之若鹜呢?还记得我之前说的信达雅问题么,对意译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于“雅”的追求,而港台地区的译者似乎要比大陆地区更为执着,更在乎哔~格,所以游戏译名仅仅是一方面,动画,漫画,电影,电视剧中的不可思议译名比比皆是,大家心里都有数。

第二,其实也不能都怪译者,纵观中国游戏翻译历史,有时候往往不是译者的翻译素质或者是对游戏理解不足造成的,而是游戏换了东家,或者是制作人员改变想法了等原因而游戏制作的思路核心。比如《德军总部》系列(Wolfsburg),虽然名字一直叫“狼堡”(二战中狼堡后来就是德军总部),但游戏却越做越和狼堡没什么关系了;《勇者斗恶龙》(Dragon Quest)系列也是,这么多系列作下来有些跟龙的关系已经没那么大了,可你标题还有龙,我们翻译只能继续带龙;再如《孤岛惊魂》(Far Cry)系列,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Far Cry”是初代生化变种人计划的代号?

如图

那么这三种翻译究竟哪种是最好的?没有,各有所优,各有所劣,莫站“什么比什么绝对好”的这种阵营。你能够举出意译优秀于直译的例子,我亦能举出意译逊于直译的范例,有的名字适合意译,有的适合直译,对于这个事情要单独游戏单独讨论。

最后的最后,我也是最后一次说,你们以后不问我不说了,网传港台叫《生化危机》为《恶灵古堡》是因为当时他们引进的是英文版,从而在“Resident Evil”中译出了“古堡”,情有可原,而大陆是日版“Biohazard”,所以会翻译为《生化危机》。

这是错的

当年引进生化危机的是法国育碧,他们采用的正是英文版,其使用的名字照样是Resident Evil而不是Biohazard。想不想翻译,翻译得错不错,不要找借口。

注意左上角

三,为什么游戏译名总是不一样

就着刚才意译的继续往下讨论,为什么游戏译名怎么总是不一样?这是网上玩家们在讨论游戏的时候最喜欢交流的东西之一,尤其是大陆地区,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三个地方的区别,游戏到了这三个地方总是有着不一样的叫法。比如“高达”,“敢达”,“钢弹”这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有些流量网站,乐色百家号也频频以此为题做文发挥,比如下面这个

我已经捧腹大笑了

那么为什么会不一样,原因很多,比如地方审核问题,在大陆地区叫“杀”啊,“偷”啊,“赌”啊什么的就有几率被卡。举个非游戏的例子,周润发大大的《澳门风云》系列就是这样的从题材到名字的妥协作品。

说个题外话,这部电影能看的只有最后一分钟。

有些方面则是地区文化的不同,比如网络台湾地区叫网路,软件叫软体。香港地区愿意给人起花名,贝克汉姆叫“碧咸”,当年有个主机游戏叫《David Beckham Soccer》那么这个游戏如果引进大陆地区就会叫《贝克汉姆的足球》,香港地区可能会叫《碧咸的足球》,我丢。

还有些则是译者个人问题了,再看一个动画的例子,《城市猎人》漫画的男主角獠台译是孟波,这是因为翻译的人叫孟波,把自己的名字当作主角的名字使用,虽据说有个内情是因为上世纪的反日情节怕主角是日本人姓氏让读者感受不爽,可我们大陆的“寒羽良”难道不能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么?中国又不是没有“寒”姓,我不认为当时译者想不出这样的一个名字,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译者的借势发挥,这举动是文人的荣耀,还是对文学作品的亵渎?我更倾向于后者。

因此就出现了《星际争霸》VS《星海争霸》,《斗阵特攻》VS《守望先锋》,还有上面的那些例子,我们知道两岸的审核部门文化局都不一样,因此不会出现版权冲突,就是几个破翻译在那里争争争。

台湾的神鬼同行们,你们真的够了

或许有人觉得很奇怪,究竟是在争什么?争赢也不挣钱啊。

文人之间不讲金钱的关系,单纯是一种莫名的我不服你,你取了名字就代表有了你的个性,有了你的个性就不能有我的存在,所以我必须跟你不一样,只要你肯说一句“我不如你”那么我散尽家财也是值得的,但文人的战争特别容易殃及池鱼,部分两岸三地的译者们为了自己扭曲的小个性葬送了一代又一代玩家。


四,游戏翻译好与不好并不在于翻译的好与不好

《辐射》与《异尘余生》,《合金装备》与《潜龙谍影》,《巫师》与《猎魔人》,《横行霸道》与《侠盗飞车》,哪个好?

我告诉诸位玩家,但凡讨论游戏遇到此类问题,请大家不要去回答,因为接下来的时间常会陷入无休止而且毫无意义的争论,因为实际上大家其实并不在乎游戏名字翻译的好不好,而是看自己初次知道的是什么,叫的习惯的是什么——过去的译名是错的,但是大家都这么叫了,那就别改了;过去的译名虽好,但翻译换成我了,必须让大家记住我,我要改;这个游戏代理断代了,中间玩家民间自己叫了一个新名,为了销量我们也改成这个名字吧;翻译前辈都“恶灵恶灵”,“神鬼神鬼”的叫,那我也这么翻译吧;直接用港台地区的翻译名字显得我没卖力工作会被扣奖金,就自己起个新名吧;杂志把译名给抢了,我必须强行改一个,不然不能凸显我的存在,官方译名要和杂志不一样!

译者随便顺顺嘴很耽误事,信条和教条的意思是不同的,刺杀和暗杀也是不同的

呵呵,没有什么大义也没有什么大道理,大家不用在脑中过度加戏。

举个实际例子,《巫师》系列,这个我说无数遍的事情,今天要说全新的一遍,这个译名本身是错的(同样,别为这个名字争辩,你们知道这个名字谁起的么?你们不知道,我知道),WITCH和WITCHER是有区别的啊。于是为了纠正,后来引进《Witcher》小说的时候,重庆那边书馆就将译名改成了正确的《猎魔人》。但普通玩家并不吃这套,“老子叫巫师叫习惯了,管你猎不猎,我就“巫师”,“巫师”的叫,怎么地!改不改又能怎样呀。”因此,《Witcher》在中国流传度非常高的译名依旧是“巫师”。所以呢,后来RED CD进中国后,游戏官方决定顺从民意,将《Witcher》游戏系列的官方译名确定为《巫师》系列。

所以从今往后,《Witcher》的游戏系列叫《巫师》系列,《Witcher》的小说系列叫《猎魔人》系列!

真烦,真TMD烦


五,文人的事情就是文人的事情,不是你们的事情

讲了这么多,其核心就是想让大家看看这个“茴香豆”有几种写法,看个乐子,而并不是想让大家去争辩怎么写是对的,怎么写的人多怎么写的人少,这也是这次文章的主题——让大家看看那些为了游戏以外的事情争辩不休的人是多么耗时、耗力、费劲心血,以及这最终什么都得 不 到 的结果。明白了之后,再要跟大家说:游戏,玩的自己开心,玩的自己快乐,打发多余时间,让自己精神世界得到放松或者得到满足才是本质,仅此而已,不要对其相关的东西上升太高的高度,你叫碧琪公主,我叫桃花公主,知道是同一个人就完了,大家彼此明白说的是什么东西,别再这上面较真,去掐某款游戏好玩是不好玩都比这个有意义!

当然了,对于名字来说,媒体和我们这些视频文章作者还是要注意下正统的,哪怕是自媒体。个人建议,如果有大陆的正式译名还是要以正式译名为主,大陆没有就以台湾或香港地区的译名为准,哪怕你瞧不起看不上,官方就是官方的,当你开始吃这碗饭就要尊重这个行业的规矩。我最后举个例子,这个游戏,给玩家介绍游戏的时候可能需要这样:

这游戏叫《潜龙谍影》,民间也称之为“合金装备”,还有《特工神谍》,“燃烧战车”等译名。

所以玩家们看到了吧,磨磨唧唧,历史酸腐,烦得要死,这种东西就是个乐子,看我们这帮酸臭的文人互掐就好,你们站在一旁笑着吃瓜,别参与讨论。

陆夫人我的文章也是这样,又臭又长。

游戏汉化的杂七杂八事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