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仅仅是自拍那么简单

继续上次的自拍:

当然,天问一号携带的分离测量传感器作用不仅是自拍,它最重要的使命是整体上监测天问一号飞行状态。自从7月23日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出发后,天问一号距离地球已经超过2500万千米,经过了两次轨道修正操作,所携带的载荷也陆续完成自检。然而在这个距离尺度,航天人是根本没办法通过光学观测等手段监测它的。而通过传回的自拍数据,是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航天人仿佛通过电磁波通信这条“风筝线”,遥控已经躲在云后看不见的“风筝”。
这种技术对于中国航天而言并非首次,曾多次用在重要航天任务中。例如,有些类似功能的微小卫星甚至可以长期伴随主航天器飞行,又可以被叫做伴飞卫星。我国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执行任务期间,释放了一个伴飞小卫星,它能够利用高清相机长期拍摄天宫二号整体情况,尤其是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对接期间。

高清影像不仅有助于为航天器交会对接提供直接的数据支持,也能为研发人员积累大量珍贵记录数据,以便于未来进一步提升相关技术。
实际上,早在2008年的神舟七号载人任务时,伴飞卫星就已经得到应用。

伴飞卫星的应用非常广泛,除了介绍的光学成像功能之外,它们还能进行天文观测、高速通信、技术试验和科学试验等,在火星探测中也有先例。例如,2018年5月,洞察者号着陆器从地球出发,与它一起前往火星的还有两个小型伴飞卫星MarCO,昵称是“瓦力”和“伊娃”,每个仅有不到10千克重。

但它们的功能并不简单,是下一代深空通信技术的验证者。核心科研内容之一是在洞察号降落火星的过程中将信号“实时直播”回地球(火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导致有一定延迟)。这大不同于传统的着陆器着陆期间自主记录所有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储存、压缩,择机等待环绕器飞抵上空后上传数据,再由后者发回地球的方式,漫长的等待周期。因而,在洞察号着陆火星的过程中,人类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知道了着陆和工作情况。
然而无论是天问一号携带的分离测量传感器,还是洞察号携带的新技术验证小卫星,都没有足够能力改变自己的轨道,注定滑入深空结束自己的光荣使命。

作者 | 毛新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