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劉雲樵宗師武學心傅 三

2022-10-10 17:53 作者:天羅地網  | 我要投稿

脑子,以虛灵·空靜為第一。虛而能納,灵而能運用七竅,而顶门亦宜虚才是。

三才合一

 先求靜虛,合之、覺之,再以意轉而吸收之。六根接通,感受則發关系,意动气机发动,才可吸收而转之。

人為萬物之靈,可吸收天地精華,應比天地更属害才是。然而,人不抵

七情六慾之亂,故弗能也。

天地為一太極,人和風雨雷電、萬物,又互成一太極,能互相調適,

互利而勿害,生生不息,斯即所謂天地人合一。

三才合一,其要在於靜虛,令氣機能應、能合。

天地人三才合一,人身常與天地相合,一旦進入冷氣房、車內,反而有隔絕閉塞之感也。

天人溝通之道

自助、自動而後天助、天動,譬如六陰,先要自己發動一陰,而後才能得天地陰之助,人若不知此道,則六陰危害之甚也。

故人须自動,明白此間道理,才能得好去壤,不然即失道害己。如盆栽先要善於培養,才能有好價值。

知天人之道,才能受其利,知修煉者,則謂之聖人也。故而武道,最终不隨便教人,其理也在於此。

本 能(覓食、遊戲)

拳勢中,常取動物覓食(酷烈之極)、遊戲(鬆靈之極)之動作。覓食時,剛毒、猛烈、快速,瞬間提發;遊戲中,則輕巧、靈巧,神情鬆靜。

細察蛇、虎、貓、鶻等動物,其動前均先靜一下,定而再發動出擊。

靜空中有靈敏,吾心罩四影而不動者,至誠也。心能靜定,則氣清寧。

汲取萬物之本能

煉拳到後來,觀萬物之本能而取法之。武道最後皆師法自然,亦吸收萬物之自然(本能)。

如道家,採鶴、龜長壽之本能。習武,採虎豹猿蛇攻防之本能。文人,則取養而入於詩詞歌賦。人為萬物之靈,在搏鬥上雖不如萬物,但能取法萬物之才能,來充實吾之本能而勝之。

動植飛潛、山川大地,大自然之運化也,若人以靈感之、靜觀之,皆可入為吾之取法也。

萬物靜觀皆自得,善觀者,可觀其自得、取其自得,而為我之自得也。

萬物受環境、氣候影響,乃有其生存本能,故觀萬物,應觀其本能和生存環境而取法之。觀人亦同,人之自得處,吾取法之可也。

境界符號·壹

外圓內方、外柔內剛之理。

○:圓動作,化也。化勁必圓,圓才能變化。

□:方動作,剛也。用時純剛,純剛不易起變化,故僅在定點時表現一刹那之摧毁力。

△:正三角,發勁之技巧,力學也,剛柔均不離此。

○、□、△三者,是交互運用、互涵的。

例如:柔中有剛,剛中有技巧在。剛中有柔,剛發後又化為彈簧般之柔

勁,以防化敵人之攻擊。

故○為柔、□為剛、△為發勁基礎。

太極、八卦中(任何拳術中),每一個招式,均內柔而外剛,先圓而後

方,而每一手,均可柔可剛、時柔時剛。

境界符號·貳

□:四方形,純剛也,練也,力求穩固,以打基礎,其要求是一板一眼,如蹲弓步、馬步時。但最終,要同時將囗(純剛)、△(變化)○(柔化)

三者合一,相互運用,才稱得是上等武藝。

△:三角形,為變化、應用也,巧也,此乃發勁之力學原理。如弓步捶,前打側打必成三點連成三角形,勁才順才穩而發得出去,且有變化技巧。

O:圓形,柔化、無稜角也,內中已含口、△二形。圓中有口、Δ若綿裏藏針,觸之似柔,而已為針傷,不及躲矣!柔中有剛,有變化,最是厲害!

綿中藏鐵,柔中有剛,而少變化;或外圓內方(外柔內剛);或外方內(外剛內柔),前二者圓內有方,才能外方而內圓也。

靜(意念)

愈靜則愈動,意念內走,到丹田,閉五官,則外界一切漸漸不聞、不視。“切斷感覺,一切若無也。)靜後,意念外走,則五官倍加敏聽、銳視,眼見四面、耳聽八方。然內觀(外閉)、外用,皆須靜才能為之。動靜互為其,小靜則小動、小動則小靜,反之亦然。

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動靜互根

靜中求動,如站馬步、小八極時,外殼腑臟為靜,但意念須導引元氣走

奇經八脈,是動心、活躍心。故形靜而意氣動也,斯謂以動化靜。

心(意·神)火先下,到腎水,化氣再上,到肺,上下循環。

動中求靜,如運勢使招時,外形動,而心神、意念極靜,意靜存丹田而運身,此謂以靜運動。五臟八脈,不過分動,平和而自然,即不致充血而聚張、沸腾。

動極而靜、靜極而動

練時,可一動一靜為之。如一招練時,先靜中求動,再動中求靜,而又後靜。如此循環練來,進步神速。

練與用不同,練要求均匀(運勁),用則快慢不等(用勁)。

內外、動靜

外動、四肢眼睛動,內須靜也。外靜、四肢眼睛靜,內中氣血滾滾,這類人極厲害。故曰:若外動,實內靜;若外靜,實內動也。以意導氣也。

走八卦時,四肢身軀若發動,則五內若虛,始終靜也。練拳如眼耳手足注意外面,則五內不靜,心神外馳之故。

内外之中,耳目不可逐外,應向内注意五臟落位,洗心退藏於密,留意內部即可。

放之彌六合,乃練拳景,吸收天地日月精華,以培腦中之景緻也。

步驟:訓練(筋骨肉,打基礎)→鍛鍊(技巧運用,武火)→修煉(文火,合前二者内入修煉之,每一動皆可修也。)

萬事萬物,皆先由靜才能起變化,不靜則僵。人生如此,練拳也是如此。

拳法、修道皆自静中來,能先静再動·此拳法即不同;若動中又動,則一切

枉然矣!

静中,運是靜靜地運·動只在一刹那,而後又復靜。故靜合一切,運勁、

翻勁、盧實、剛柔等,皆在靜中變化也。

靜即太極之殼,包含陰陽萬象,無極也。生機上,有此外表氣充,才能求內在之陰陽變化。故拳術之道,腦子是安安靜靜的,意氣筋骨血肉是動的,世界虛空(靜空也),包含山河大地。自性虛空,含一切萬法。

能靜,未練之前已先量好大小、長短、方位、輕重、高下,則氣勢自然出來,拳一出,自然有情、有景,高山、大海、流水、明月自不相同。由此並可吸收天地日月萬物之靈氣,制其機勢,反為我用。

故拳練到後來,靜坐也可練拳,心意之煉也。

靜可佈局,避實擊虛,以長擊短,兵法戰略由此而生。換言之,研究好敵我之勢,再談制敵。兵者,詭道也,兵不厭詐,亦不可練傻拳也。

軸之靜

腦子(心)如軸,當一發動後即不再動而歸靜,僅掌握方向而已;氣形如輪,發動以後轉動的是這個輪子。

故曰:轉乎善則得善,轉乎惡則得惡,皆視心之所向耳。腦子(心)一直靜、安,並非不發動,唯發動後又復靜也。

所謂腦子甚靈活,非多動而靈活,是感覺靈敏。一發動後即歸於靜,若老是動,反而混亂也。打人要先看明白對方之形態、氣色,一動完腦子即恢復乾乾淨淨,不能再想,再去想招式即不成。故觀察完即靜下去,不靜不好指揮,也打不好。

看得明白,腦子定計畫,冷靜的照計畫打到底,不用再思慮也。若不看明白,即得恶果而易失败,要另起爐灶。

平常煉時也是如此,天候地形先看明白,腦子清楚,再意動而轉向善也。應用打人、獨煉,腦子先觀察明白,訂下計畫,再意念、氣勢動,按步驟煉之。故靜觀為先,萬物靜觀,再意、氣、形動,則一切在意料之中。

意念即便發出來也是安安靜靜的,故心、意之發皆靜,動的是氣、勁、力也。

心(腦子)、意皆靜,靜中雖有動,然而動少,靜為體、動為用,如軸心,既動而後又立即復靜。

勁、氣、力則為動也,動中雖有靜,然而動多,動為主、靜為根,如輪,雖被動而常動也。

善惡之分,在於心輪。意念發動的一刹那,軸即偏向善、惡的那一邊,此一點中心,乃心輪之中心也。

故無論何種拳術,愈煉腦子當愈清靜才是,反之則是錯也。腦子善謀,才能愈煉愈好,得好而去壞。心動、意動(清爽、輕靈)、神行,皆由輕靈而得,皆從靜態而來。

靜、三才合一

冬煉三九,單衣不寒,夏煉三伏,重裘不熱,此由內靜而來。靜中和天地通,三才合一,冷熱一致,故不覺冷,亦不覺熱。

靜,是腦子靜,不是身子不動。故氣血(如皮袋內氣血)極柔時亦極剛,剛柔乃一事而非二也。不鬆則氣血不充,不能純剛,運勁極鬆極柔,只有落點一刹那為純剛。此一下落點,起點在腦子,須带有一點狠毒之意,腦子無狠意,雖剛亦不毒。

冬三九·腦子易靜,但不宜吃熱物大補,恐積在體內發不出來也,此時,

氣血易滞,當煉之使其活潑也。

夏三伏·腦子易昏沉·筋骨肉易開,練之使內外合一而清靜,不熱也不宜吃冷物,初煉时多喝水,出汗使内部清涼,因消耗多,吃得也多。身形直立即三才合一,唯靜而能一。運用皆自此出,皆靜之力,若能動

而如静,即高超矣!

靜中善惡

先有一個朗朗乾坤,再逐一會萬物之性、格萬物之情,得陰陽剛柔虛實之妙。

此乾坤中,好(善)的要吸收,壤(惡)的也要接受。壤要煉它,使之不影響我身。

萬物亦同此理,如虎,背為好、爪則害人;蛇,皮和骨節為好、毒牙則害人。故善惡、善收、善通,才能成全,不然終究是偏耳!

拳式如觀景,一開始空空靜靜,一動一景,氣即培植起來和景相通而生感應矣!故先靜,再和景合一,但須比它高才可以吸收,即吾之靜境要比地景更開闊才行。

成功後,善不能動搖、惡也不能動搖,吾自有吾之天地。此乃日新月異,培養氣勢也。

凡夫在天地間迷糊一生,和草木同朽,唯智者乃能悟此!

靜一之道(不易、簡易、變易)

身心本亂,當徐徐澄靜之(如熊幌),由變易而簡易(歸一、太極)不易(無極、零)。

再而,掌握不易(靜空之空間,如山水、天地,以能虚無最妙),把握簡易(歸一也,人身百會、會陰之中樞線,心中之單純合一),以控制變易,陰陽變化。

吸取天地精華,在於不易與簡易之間而起變易。此時陰陽之相濟、扶持、轉換在此,而轉殺為生、化此為彼,亦皆在此矣!

靜一(靜空)

靜和空間合一,一切動皆在靜空中也。

靜為秋冬之正,核仁之藏,萬物之造,春夏為化,造化也。精神在靜體。不在動運,有觀照之意,為照妖鏡也。

工夫到家者,體內清虚,空空靜靜,不多不少;而哼哈乃工夫未到家者調氣之法也。

任何拳腳,皆須先求空間,再運之、動之。到此,拳腳已萬流歸宗,再無派別矣。故曰:拳腳在養靜、煉靜也。

古代大將所展現視死如歸之氣魄,乃養靜工夫到家。故靜空,可合儒、道、佛為一,萬物一切皆在靜空中,乃一切之極致也。

靜觀、明機

靜觀須悟,悟而明機。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故當吸收萬物之好。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三教哲理,皆靜觀而悟,悟而明機也。故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

拳打臥牛之地、靜心、靜空

先在心,刻刻在心,則環境、方位、角度無不清楚,怎麼打怎麼合适,不會有阻礙。而發動在腦子(生理上無形之心為腦子,有形之心為心藏),是息息相關的。

能不動心如虚空,則什麼招式均可擺,亦可不擺。擺與不擺,在乎一意一念之間。如八卦之招式意念看似繁複,而心(靜空)始終安靜也。心如靜空,一動一念分陰陽,如八卦圖陰陽魚中之一點,一點乃一念也。陰中一點陽,發動可轉為陽;陽中一點陰,發動可轉為陰,生生不息。如子午,剝極必復,陽極必陰也。

靜定、至誠、神通、動靜剛柔

一而不動者至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如呼吸(陰陽),皆一氣(即一誠也)之出入也。

故先求靜定、至誠、神通而能動靜剛柔。能靜定即十分舒適、平和、坦然,自然也,能至誠才能神通而先幾得見,能神通才能一感而即,能吸收好的,去除壞的。

故天地人三盤均當先求能靜、誠、神、幾,再定、屈伸、有無、動靜天人合一,即道、即自然也。

靜為主體,動為意念、為用。即令要動,腦子仍是靜靜的,偶而一下。二者不相害。靜、動,乃一主一客、一幽一明而已,非一有一無也。

止、定、靜

止、定、静,三者不同。如水杯,知止,即知道杯子放那裡,才能止而不動,杯子止,杯中水才能定,定久,水才能靜。定則氣寧,靜則氣清,此理也。

故站、坐、臥,皆止,當知如何擇位而止。故一站定即是方位(八卦)止則受利無害,佔地利之宜;不知止,則佔煞而受害。止,無極式也。

止定功夫,依生理自然,調到四平八穩,不加一點意識而牵強。随地心吸力方向,站立出之,空空洞洞,無思無慮,調到十分舒適處,如同太虛,超越眼前時空之上。依,虛→息→盈→消→虛,此還虛也。再練單式拳套,皆如此歸止。找好山水調養也是知止,以天地正氣培養我之元氣,即道家之洞天福地。

止定如大本營,止息之地,八卦方位,攻守之本也。

入定,尤其大定時,最畏驚嚇、衝撞,其害可變化、可致命,或生理病變。故道人常在深山野外,或閉關、預戒,皆是如此。昔孔明、薛仁貴皆如此也。

靜動(水管、水)、靜定

靜(如水管),無形者,心(腦子),有形者,五六腑。動(如水),無形者,意念,有形者,氣血。靜而生動,動在靜中。

萬物皆由靜而生,無靜動不了,皆由靜而起變化。

勁由靜而發,即又沉又重;發動之快慢,在乎意念氣血之發動快慢也。

一靜即靈敏得很,愈靜愈聽得遠、見得遠,一點聲音即知。吾定吾氣、吾清吾,一即知。

靜靈不怕驚嚇,但到空,靜空則怕驚嚇,故須閉關。空靜,乃完全修煉,內體精神皆不用,和天地山川合為一體。故人若觸之,即如碰我精、內,損害極大,如孔明之被闖燈,故此時須特别小心。空上再上,即可不惧,然此天人境界也。

無思、有思

無思,動中求靜、以靜制動。練拳套須無思,走八卦等皆是如此。然外形順遂,內要鬆,動中求靜也。故走八卦或練拳套,須先下預備架子,順了再走。

有思,靜中求動、以動化靜,導引也。如打坐、馬步、小八極等,在呼吸舒適下,依八字訣,以意念引之行氣。但此意念應為專一平和之意,非燥意也!

無欲則剛,無欲則勁整,有雜念則勁散,當自然地純剛,是故好山水好環境易令人無思無慾,易入境也!

風眼之靜

臍為太極,雙腎為兩儀,氣源在丹田(體·渦心),用在雙腎(陰陽虚實也)。週身皆鬆靜時·丹田自然一開一合,靜中有動,此時以丹田為主,還元也。意反為客,客不干擾之。週身動時,丹田鬆靜,動由兩儀,故丹田鬆靜如圓,中定也。

靜中煉動,丹田開令漸合,腦子隨之擴大,吸取精華也。鬆靜為養生之妙訣,如嬰兒以腹呼吸,思念愈多,愈緊張,則丹田愈不易吸收。

動中煉靜,招式繁複,氣宜鼓盪,而丹田愈靜,此風眼渦心也。

以靜為體,以動為用。此乃自然之循環法則!

陰陽訣要·壹

陰:腹、胸,任脈也,手足自外向內收也;勁貴柔化。肩為根,掌運陽蹻,收藏胸、腹、丹田之內。

陽:背、腰,督脈也,手足自內向外發也;力由脊發。自足部陰蹻起直通尾閶、夾脊、玉枕三關。

陰者,柔也、靜也、反也、吞也、坤也、藏蓄也,內也!

陽者,剛也,動也,正也,吐也,乾也、發放也,外也!

純陰純陽皆不是,陰陽調和是為貴。孤陰孤陽則萎、則暴,故不可!陰陽之比例可大可小,但以參半最佳,此易致中和。

拳中有由陰入陽,如麟形仰身式;有由陽入陰,如俯首。手足亦如是,自外而內,由陽入陰,自內而外,即由陰入陽。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亦陰陽合一,太極也。秋收、冬藏者,蓄收、陰也;春生、夏長者,外發、陽也。四季循環,生生不息,此天地陰陽之至理!

拳不打三陽,即指腿之外側-足、膝、胯三部,因其攻擊力強。

陰陽訣要·貳

陰者,胸、腹也,手臂內側(掌肉)、足腿內側(足心)亦是。

陽者,腰、背也,手臂外側(掌背)、足腿外側(足背)亦是。

純陰純陽皆易萎、暴,故不可,最須「陰陽相濟」。

是以,陽入陰,外發也,如掌背入掌肉(胸背亦同),剛也。陰入陽,内化也,如掌肉入掌背(胸背亦同),柔也。如此陰陽相濟,才有彈性,能化能發。凡此皆以纏絲為之,而柔用擰絞,剛用折翻,但皆陰陽相濟,斷非純陰純陽而已,是以陰陽相濟,即剛柔虛實,動靜之總體也。

陰陽訣要·參

靜態,靜坐時也。陰陽,如任督,上交於百會,下交於會陰,是弧形。二者相互運用,故中氣有时走任,有時走督,或下行任、向上督…等不一而足,不可孤陰孤陽,當互相交流。

動態,練拳時也。以八卦而言,擰腰,使兩儀(二腎)起變化,發熱沸腾,清氣(水蒸氣)上升到腦部,濁氣则下降到足底。

氣之行走·眼(腦)随手走(氣即到達指尖),手随腰走,步随身换,由神(腦·光也·意會·外想之表现)動,而精(腎也,熱·水沸)動,(肺也·水蒸氣·勁)動。合前二者而,意念動,腰動·手隨腰,眼隨手,頭氣正矣,步随身(腰脊也)。頭為意念之主,百氣之主。慎之!慎之!

陰陽訣要·肆

陰轉陽入,如手臂內側(陰)一向外翻轉,陽即入矣!

陽入陰反,此時(陽)再翻轉,內側即反,即朝上而到極限,不能再轉須反方向收回來,才能變化靈活、才能柔。

前者合併,即如八卦穿掌,逆之亦通。此即一外纏絲(發、方、剛)外發也;反之,則為內纏絲(化、圓、柔),內收也!

此一道理,身、足、手皆同,如人一拳打我胸,我胸(陰)內含而收,則手臂(陽)即同時攻擊之。此陰轉陽入,再接下去亦同上理。

陰陽訣要·伍

陽入陰進滾鑽掙,陰轉陽入向內裹,陰轉陽跟向下撐。

陰陽須一主一輔,如八掌第三「鷂子鑽天」式即陰轉陽入,而以陰為主陽為輔。

陰陽轉換以身為主,手、足隨之。此謂游身八卦,矯若游龍。

陰陽當相輔,如低為陰,高為陽(如紫燕抄水,金雞撒膀),低了須高高了須低,若硬要再過,即不可,此謂陰轉陽、陽轉陰。凡此,高低、起落上下、伸縮…等,皆是此義,骨轉則陰陽變換也。

陰陽訣要·陸

凡拳、掌,一手中有陰陽,故用勁亦有剛柔,非僵直如木頭。例如「棚」外側為剛,而內側實須放鬆而柔,如此剛柔才能相濟,而變化莫測(一側鬆、一側緊也),此即陰陽主輔之論。

豎拳,有陰有陽,二者參半。

仰拳,陰為柔鬆,陽為剛,而以肘送之。

螺旋拳,陰轉陽入也,先仰(陰柔),一旋轉(陰陽相濟)至落點,則為純剛。

足亦同此理,拳腳防守攻擊,當知有陰陽(鬆緊剛柔)之分,而善變用之,不可死練。

八卦單換掌,即一手剛主,一手柔輔,外陽內陰也。

陰陽總訣-奇經八脈、大小週天

八脈無形,在於練拳者之感覺,生理上則無,故不可弄玄了。走八卦即陰陽交換,八脈即動,不必刻意去想。

八脈:任脈、督脈、衝脈、帶脈、腧、陽腧、、陽。

任脈(胸、腹):百會至會陰,正面,陰面。

督脈〈背、腰〉:百會至會陰,背面,陽面。

衝脈〈前胸〉:恥骨至心口下二寸。

帶脈〈腰際〉:環腰如帶。

陰腧〈臂內側〉:自肩沿臂到大指外側。

陽腧〈臂外侧〉:自肩沿臂外側到小指外側。陰蹻〈腿內側〉:腿之內側一線。陽蹻(腿外側):腿之外側一線。附:陰維,胸肋兩側也。陽維,背之兩大筋也。大·小週天:

起源·中氣(元氣也),此如鍋之沸開也。以呼吸(如風箱)推動此一氣血,故呼吸當深沉悠長,此一中氣,為人身之總樞紐,內勁由此而發!小週天,靜坐用此即可。中氣自會起,沿督脈,上行,微低下任脈,再回會陰。

大週天,小週天後,會陰上衝脈(不可到心口,否則必傷),經帶脈,分二路上陽維,左右沿陽腧,經指尖,自陰腧回,沿陰維下,會陰,陽蹻,陰蹻回。

百會一鬆,全身皆鬆,意亦可上下行。

靜,如打坐,以意念導引。動,如練拳,聽其自然,不可以意強行之反而僵斷不好。

陰陽二脈:

陰,任、陰腧、維、蹻。陰腧、維、蹻,連如一線,節節貫串也主陰柔之意,而以任脈為主。換言之,內收,柔化,蓄藏,皆由此也!陽督脈、陽腧、陽維、陽蹻,其理和上同,主陽剛之意,而督脈為主,亦即外放,剛發,發洩也!

上述陰陽二理,可證諸所有拳勢,迎刃而解。如一內扣,即陰蹻運,外擺,即陽蹻運,手、身(或陰陽)亦同。又,馬步、八卦下盤,練陰陽二蹻;八卦穿掌,練陰陽二腧。此亦即順逆、生剋之理也,合之即成為太極。練拳即練奇經八脈也!

仁中之靈、陰陽之中

陰陽不能自為陰陽,如果子為二仁之合,中間必有一點子東西,此即「靈」也,無此則核開不了。天地日月灌溉,震起而發動,仁才裂開生長,上為枝葉,下為根,乃成一完整之植物。

此一點中心,乃一點靈也。若無此一點靈,則一片混沌,不能起變化。此元氣中之元氣,至靈至妙者,人之靈,亦在此一點子也。

此一點子,即靈根。故曰:皓月當空,萬里無雲,憑一點靈根,可奪天地之造化,可參陰陽之正理。

七返九轉:元氣之清濁粗細有別,故尚需九轉,才能純陽,以最終之清氣、清血培養腦子,即去除一切混濁後,以一點靈氣上升培養腦子。故勁氣不過大椎不上腦子,腦子清淨不受影響。蓋至清至純者,非陰非陽,乃當中一點子之運用也。

陰陽相對(仰之彌高,俯之彌深,迫之愈長…)

拳法多為相對,故用法、破法,恰為相反。例如:發,則緊、快、剛、方;不發,則鬆、慢、柔、圓。

若直來,則橫破。

敵下壓,自上而下,其氣隨勢而下,吾則上挑,自下而上,逆其氣而擊之。

筋肉之陰陽

點力。然而,意念在外側,內側聚以待柔也。 如棚勢,背、手之外側,攻防之用也,但內側(如腹)等為柔,不沾 

身、手、足之內側,多為陰柔之化,外側反之,多為陽。故一側為勞,

另一側即可鬆而休息矣。切要!

又如龍形,一撐背即純陽,無法發矣。必須胸腹(陰)一鬆,才能發出去。

氣血、六陰六陽

人身氣血和六陰六陽離不開,而推動腑臟,吸是閉,全閉起來,呼是開,全開出去。要接受天地靈氣,須法天地,天地開也開,天地合也合。此乃全一之內外開合,內外開合為一,合即全合、開即全開。故丹田、肺、心…開合,如大小齒輪節奏有別,但協調為一致開合也。

拳式,愈古樸簡單愈有效,此乃本能,後人不明祖師之創意而弄雜之。而且,懂了就簡單,不懂才深雜。故拳式,應該是道理很深奧,涵意深遠但招式方法很樸素才是。

有真功夫,才能培養,要培養才有功夫。要之,找東西餵之,養它大。替它除害,才能長大。

六陰、六陽

六陰、六陽,一日之十二時辰。子至巳,為六陽,一陽發動起,煉氣之生機也,求動。午至亥,為六陰,一陰發動起,煉心性之靜也,求靜。雖各有主,但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事非二也。

卯時純陽,動得厲害。練八卦,陽起而煉之使無,則內化精、化氣、化神,吸收陽氣,練之化氣神而無虛而靜,陽極陰生。

亥時純陰也,練靜,愈靜功效愈大,內得陽氣,吸收陰靜,融和险陽,險極陽生。一年四季十二月,亦同此理也。

六陰六陽

子時至午時,陽生起,若想女人則虧損大,但性能力強,故午時要多休息也。

午時至子時,陰生起,女性旺盛,助之也。如採女陰盛助我,女則有害,反之,女好而我壞,宜自心性安靜。

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六陰(頭):二腦間有一最靈明之處,和會陰直接發生關係。如月照萬物(五臓落位也),生露滋養也,想好的,氣即升而助腦,一想女人下陽勃起,即下洩也。

六陽(腹):陽生萬物生。

人身之內外五行,全合一發生關係,但皆在六陰六陽中,二者息息相關。故人身六陰六陽和天地六陰六陽,皆在互相影響內外五行也。

靜坐、修道,耳目口鼻皆有功夫。如耳聽來指揮身體四肢,此步功夫厲害矣,能如此,立身才能中正安舒。

靜凝:靜則中正安舒,此為體內修養。

鼓盪:一動即要動如輪,二者交互訓練,則甚厲害也。

十二時辰

一日之中,十二時辰。由子時到午時,乃陽氣由一陽初生而盛之時;自午時到亥時,乃陰氣由一陰初生而盛之時。人的生理,受到這些陰陽消息的影響,而有畫夜之起居作息,因而人一身之陰陽也跟著起伏,影響甚大,不可不了解。

陽氣生起時,男人氣血旺盛·性力強,一想女人即起陽,很容易就此走洩成疑慾,比如午時交合,則女有益,而男人失大,故午時,宜多休息。

陰氣生起時,女性性力旺盛·得十二時中陰氣之助,尤其是亥時交合 ,男有益,女性失大。因此,亥時宜養心性安靜。 

在左右大腦中間,有一處灵明之處·和會陰直接發生關连,一想,下陽立即勃起,道家稱之為「月窟」意指如月照萬物般,也照見五臟落位有如月下生露滋養長大般,也一樣滋養五藏。因此,想好的即氣升而助腦,一想邪念即洩而失去精華。

上有月窟,一陰初生處;下有天根,為一陽初生處。天根月窟之間,內外五行全合一而發生相互關係,但內外五行,和人身會六陰六陽,皆相互發生直接關連。

因為,無論修道、靜坐、練拳、耳目口鼻皆有功夫;比如,以耳聽來指揮身體四肢,也是較易煉到属害的境界。

能夠如此,立身才能中正安舒,才能靜凝;也才能一動即氣轉如車輪,鼓而盪之。功夫若能靜凝、鼓盪交替鍛鍊,則晉升有階,自易達高明之域。

天根、月窟

節氣也。

天根、月窟,不在固定位,時常調走,陰陽循環也,隨節氣而變。

一年有一年之春夏秋冬,一月有一月之春夏秋冬,一日有一日之春夏秋

單換掌,重力不重氣,練精、筋、劲也。八卦掌,重氣不重力,氣要細。

太極(剛柔、虛實、陰陽)

虚實,丹氣和湧泉合,全身鬆透,則一足實,另一足即虛,身之其他部皆鬆,可隨意轉折變換。二足互換,即虛虛實實,實實虛虛,此丹氣找湧泉也!

剛柔,柔到極點再發,一定是純剛,反之亦同。

陰陽,外走、人打我抗、招架,均為陽面,為剛。化、虛,為陰面,為柔。

故手足三陽三陰,用時或陽架、或陰化;又更或陰轉陽入、陽轉陰入地,交互變換無窮。但均不離陰化陽發之理也。

太極之理,每一招式必含陰陽二者,陰好、陽才能好。反之則殘缺之矣!切記、切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

圓心之理

車輪,圓形之運動中,圓心最主要。

此中軸、圓心,在人身即為脊椎也。以脊為心,則可隨意圓轉運動。但是,丹氣須托五內,避免使命門負荷太重,故須充足為要。

故軸心須常使之潤滑也!

圓(太極)

丹田(外為腰)為一主體圓,如球也。故左右前後之圓纏皆可出之,皆無窒礙。

我身內外為圓,則他人找不到重(中)心,我若反擊,一動即旋,全體滚出。

圆·一轉是圓·一出是三角·如錐形,三角才有技巧。不動是空圓,動為陰陽圓。

大氣皆圓,人能至此,則惡劣皆不能傷也。

修身養性易,修真返性難。故修圓(真),乃吸好吐壞,返璞歸真矣!天地有常態,由靜而來,修此,持久不衰,則長生不老。天地有變態,由動而來,乃發之、散之。

故放懷於天地(陰陽)之外,得氣在山水(動靜)之間。

太極·壹

太極一動即含陰陽(剛柔·動靜),非先有此再有彼也。換言之,陰陽同時,化發、柔剛,相輔相成,此太極之理。即在某一時一空下,陰陽同時存在也。

故剛者必柔、柔者必剛;動者必靜、靜者必動。此陰陽之分。

陰愈盛則陽愈盛,反之亦然。故愈內則愈外,愈靜則愈動,愈柔則愈剛極柔軟而後極堅剛。練時愈鬆、柔、靜、圓,用時愈緊、剛、動、方,陰陽相輔相成也。

太極·貳

太極是生生不息的,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即陰陽剛柔,無陰陽即無旋轉力。

來往返復,全是陰陽消長,只中心一點不變,即意入骨中之鋼線般!此中心一線,中正平和,一意指揮陰陽,自此線發出剛柔作用。欲剛則剛,欲柔則柔,可堅可和,故曰:意氣君來骨肉臣。

剛柔、鬆緊、陰陽互助、相濟,才能無窮。動靜亦如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二者相扶持。開中寓合,合中寓開,皆如是也。

背一合,勁出;背一開,返回原狀,如抱嬰兒。雙手一正一反,如大槍之黑鷂、白鷂。

太極之搬攔捶已含形意五行,搬中,內收起而外發時可變掌,此甚厲害!

太極之中·壹

太極(圓)必有中(中心也),中者,矛盾對立之統一,陰陽交合之點也。

拳術之道,氣在骨中,外發則陽氣一分一分漸漲而外出,此以纏勁為之,到定點即為純剛,內收則反之。然未到定點前,仍為柔運,陽氣漸盈而已。週身骨節如此,手、足、脊…皆如是。故氣走中,手到拳心,足至湧泉,頂至百會,身至丹田,背至脊骨;陰陽、剛柔,或人身、拳腳等,皆須有中為之定才行,不然即垮而散矣!

太極之中·貳

人體之「中」,為腔中一虛線而下,相對而言,丹田、脊、拳心皆為中也。

找到中心,則平穩、舒適。

中為支撐點,也是發力點(聚力點)。

無極循環、天地人通

切記!未回歸無極,未歸元,一身形氣神,殘疲而煉,乃是空煉,無益之舉也。因其未得天地之材,無材何用雕琢。蓋人亦萬物之一,要靠天地培養·,才能成材。

其步驟為·由雜亂回太極歸一(天一以清·人一以靈、地一以宁),無極(取材·得之、歸之),再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再無極、歸元、補之取材,再煉去。人能歸一得靈,則靜定而合天地之清寧,如此循環不休,和天地來往不雜,三才始終合一也。

故無極(天也)→太極(根也)→兩、三…七、八、九宮,變化也,用為兵法。

人之精、氣、神皆有自發之本能,人自忘之、棄之。

故儒(形)、釋(心)、道(氣)之本能,修道不能離此,三教各偏一角,皆有偏差,合之則全。

無極為體、太極八卦為用

未變化前全是無極,空空靜靜,即自然中之至誠也。至誠之基,乃靜定、清寧,寂然不動中,有神氣,一動、一感而遂通,以神知幾,則衍為太極兩儀、四象、八卦。

故養心、養氣,乃養此無極。混元椿一站,即無極,中央無極土也,再發動即成八卦。

無極,以精氣神而言,乃煉神還虛也。拳術中,由無極發出而為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又回到無極,故無極為根、為體。

無卦象,空圓,無極也;有卦象,大極圖,陰陽始動也。


劉雲樵宗師武學心傅 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