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流行文化告诉我们,人就不应该相信爱情

1. 被异化的现代爱情:
- 当代流行的爱情观点:爱自己——保护自己的主体性。但保护自己的方式,一定要计算得失,不做奉献吗?大部分人在其中得到的亲密关系并不值得让自己欣慰,所有人变得既渴望又过于谨慎。
- 追求“安全感”与“确定感”。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安全感吗?
- 恋爱技巧的出现。
- 防御机制:将爱情的神圣性消解。“幻觉”“神话”“工具”“计算”“利益共同体”“荷尔蒙”,甚至“爱情并不存在”
————
2. 《爱欲之死》:爱欲(eros)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2.1 驯服爱欲:将爱情、爱人变为完全可以掌控、理解、支配的,完全舒适的存在。
2.2 问题所在:
a. 驯服是不可能的。无论你采取怎样的技巧如pua,最后可能会永远处在一种争夺中。因为真正的他人是不可能完全被驯化的。
b. 即便驯化成功,你也丧失了爱情中最精彩的部分。它是一场奇遇,是让你打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让你的生命发生重要的甚至根本性的改变。
c. 这样一种小心翼翼精于计算的自我保护方式,不是自己爱自己最好的方式。它不是安定、稳定和自信的来源,反而成为一种自我怨恨、纠结、抑郁的来源。
d. “门当户对”的逻辑前提:我们在爱情中的需求是找到同类。这种以安全感为核心,极端的自我呵护,防止陌生和冒险的恋爱方式,其实是一种“自恋”。
自爱与自恋的区别:
自爱是基于主体性与他者有边界,但意识到自己与他者的不同。
自恋是没有边界的,是把自己的整个形象辐射到全部的视野当中
爱人是经典意义上的独一无二的他者。他是不可把握的,令人着迷的,令人困惑的。如果你不接纳他者、不向他者敞开,你就会陷入“爱情的终结”。
2.3 爱情终结的的原因:a. 自恋的地狱/自恋的沼泽b. 同质化的地狱
————
3. 爱的本质是与他者相遇:他者最重要的是爱人与我们之间的异质性/否定性
现代对于爱情的做法
a. 归类化:命名
苏格拉底:爱人即“Atopos”,意为独一无二,难以纳入任何类别、任何范畴。
b. 绩效化
kpi、打分行为
“消极面/否定性的丧失,导致了当今爱情的枯萎,成了可消费、可计算的享乐主义对象。人们满足于追求同好者的那份舒适,放弃了对他者的渴望。被追求的是一种舒服的、最终缓慢沉淀在意识之内的熟悉感。超验性在当今的爱情中不复存在。”
“在爱人面前,我们最纯真的表现即是无能为力。我们无法驾驭他们。”与他者相遇需要的不是驯服他们,而是首先承认自己无能为力。就像爱情是“fall in love”,你陷落在他者面前,让否定性来重新打开自己。
那么人是否就此丧失了主体性呢?借用黑格尔的想法,主体性一开始是闭合的,通过打开,容纳否定性,通过否定之否定,达到新的整合得主体性。
————
3. 批评:不必神话他者
3.1 我们既要做一般化的抽象(generalization),又要做差异化处理(differentiation)。我们无法做到极端的差异化。我们在说“你是如此与众不同”时,我们仍然在用“与众不同”这个概念。
3.2 没有区分不同的他者。
他只强调他者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对我们的否定性,这种否定性终究会带来让我们自我转变的积极力量。
他者可能是善意的,哪怕是引起冲突和斗争的开放的善意。但他者也可能是侵入的、剥夺的、控制的、支配的。
我们需要加以审慎的判断,还是一味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开放状态?
韩炳哲延续了对于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但他所攻击批判的资本主义绩效导向、计算性的,在当代处于支配地位的文化,本身就是生命的一种异己力量。它也是一个他者。他说批判的现在世界,即是无限向这个他者敞开后的结果。
刘老师认为他有欧陆哲学之“混乱的诱惑/极端的诱惑”。他的混乱和极端打破了我们原有的认知框架,因此极其有吸引力;但他将爱的美学与死亡完全等同,因此又拥有致命的危险。他揭示了让我们步入绝境的极致的一面,同时简化了复杂的他者世界。
换句话说,他丰富了我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却又把他者做了过于简单化处理。
它有利于打破这已败坏、枯燥无味的世界,让我们反思过度的安全自保,对本利核算的可怜生存状态有所警觉,变得更加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想象一个与他者相遇的生机勃勃的世界。
但同时他没有给我们足够的警告,向他者无限开放的危险,这样一种否定性的秩序、极端的挑战对我们有着威胁和侵害的可能性。
亚里士多德:我们在什么意义需要上区别勇敢与鲁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