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幽寒归处》展开的科普】船歌?船夫号子?

感谢狙击手兄贵帮忙介绍音乐知识
https://space.bilibili.com/4640416/
如果你打开沪江小D词典搜索“船歌”两个字,你会看到以下四个结果:
barcarole
barcarolle
chantey
chanty
笔者不是语言类专业,无法从语言的角度来解读这几个词。但作为音乐表演专业的一员,前两个单词笔者比较眼熟,而后者较为疏远。 但是问题不大,笔者将从音乐的角度简单分析以下这二者的特点与区别。
首先让我们看一段来自牛津《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New Grove Music Dictionary)中对Shanty这个词条的描述:(以下大致翻译一下)
A work song used by sailors to coordinate effort and lighten labour aboard ships powered only by human muscles and the natural elements. Shanties consisted mainly of solo leads and roaring choruses said to be audible up to a mile away. Such songs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times, but few texts and no tunes have survived from before the 19th century. The word is obscure in origin and dates from the 1850s.
水手们在仅靠人的肌肉和自然因素驱动的船上用来协调气力和减轻劳动的工作歌曲。Shanties主要由独唱和咆哮的合唱组成,据说一英里外都能听到。这种歌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19世纪之前,很少有文本和曲调存留。这个词的来源不明确,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
The spread of steam power at sea ended the need for shantying, but as early as 1900 the songs were revived ashore for use on the concert platform and in schools, a feeble echo of their old wildness and vigour. A second revival, however, starting in the 1950s and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the last surviving shantymen, produced performances whose salty zest would have been instantly familiar to the sailors of a century earlier.
蒸汽动力在海上应用的普及结束了对于唱shanty的需求,但早在1900年,这些歌曲就在岸上的音乐会和学校中得到了恢复,这是对其昔日野性和活力的微弱呼应。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复兴,由最后幸存的会唱shanty的水手那里获得灵感,他们的表演,其富含的海腥味会让一个世纪前的水手们立即感到熟悉。
简单归纳一下其中的重点:由水手使用的劳动号子,以及独唱领唱和高声合唱。
让我们听一段黑旗玩家较为熟悉的曲子:

以下我将以歌词为基础简单说下第一首的开头部分(0:00-0:14):

带有-记号的地方意味着在音乐上上一句句尾和下一句句头是连接起来的。 笔者将拍子写在了对应歌词的上方。与此同时,这一个小段落也体现了shanty这个体裁的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对唱 (call and response): 一个人领头先唱,然后众人合唱;在这个段落中,第一,三两句是由领唱者(在这个体裁中英文为shantyman)独唱,而二,四两句由众人一起合唱。国内的音乐中也有相同的例子:

如果你有幸在中学阶段好好学过音乐课,或者对邓丽君有一定的了解,你可能会听过这段旋律:

这是来自印尼的民歌《星星索》 (sing sing so), 既是一首在船上传唱的歌曲,由它的歌词也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情歌。由其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类成ABA的形式,其中A为独唱,B为合唱的回应。笔者在此不会具体描述此曲的歌词部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
如果你对上文例子中的对唱不是十分敏感的话,这里也有一个比较生草的例子:

0到1秒是领唱,1至结尾是合唱。
接下来是barcarolle。对音乐有一定造诣的同学想必肯定听过接下来的这个例子:

Barcarolle是一种与意大利威尼斯相关的体裁。作为一座“水上”的城市,古时城内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一种叫做贡多拉(Gondola)的传统划船。而barcarolle就是诞生于贡多拉上的船夫所传唱的民歌,再由作曲家们传播和发扬光大。这类曲目通常描绘的是小船在夕阳下于波光粼粼的水路间随波逐流的情景。你可以通过接下来的这个例子来体会波纹荡漾的感觉:

这之中有一个例外:通常来说船歌体裁所采用的是6/8或12/8这样复合拍子,而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他的《四季》组曲中的《六月——船歌》中所采用的是4/4拍。但这并不妨碍旋律本身的抒情与流动性:

还有周董以此曲为基础写出的歌曲《琴伤》:

Barcarolle作为一种音乐体裁,其原本的样貌我们可能不得而知;上面几个例子中除了周董的之外都是作曲家经过二次创作形成的艺术曲目,并且无一例外都是器乐演奏(人声也是乐器的一种)。到这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件事,那就是上面的例子当中,被笔者划归shanty的例子里都有明确的歌词,而属于barcarolle的部分的原创曲目都没有歌词。笔者并不准备因此就简单的下定论说shanty一定会有歌词之类的,但笔者想要提醒各位歌词对于shanty这个体裁的意义:有了一个明确的歌词之后,船夫/水手们才能更好的知道发力的时间点。
到此,笔者也该公布自己的想法了:shanty更好的翻译方式应为船夫号子,而barcarolle应为船歌。这并不代表笔者认为shanty不可以翻译成船歌,而是笔者认为这样的翻译方式更能体现二者的特点与二者之间的区别。
可能会有小伙伴有疑问:笔者你为什么不写国内广为流传的《乌苏里船歌》呢?笔者经查阅后发现,这首歌曲的来源是赫哲族日常的民歌,其一开始并没有所谓的“船歌”的功能;而《乌苏里船歌》的作者是在江上听到赫哲族人的哼唱时得到的灵感,虽然这未必就是此曲的曲名来源,但并不能简单的将这首曲子划归上述的两个类别中:开头的“阿拉赫赫赫尼拉”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是对第一次的回应(response),这符合shanty的特点;而后面伴奏部分的旋律凸显了一个抒情的因素,这又属于barcarolle的特点。在此曲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
《乌苏里船歌》的灵感来源之一:赫哲族民歌《狩猎的哥哥回来了》
https://tv.cctv.com/2016/10/04/VIDEcqJERS7SlFNB5hycZUNo161004.shtml
(本视频似乎没有b站版本,只能贴这个链接了。)

经过了笔者简单的介绍,关于《幽寒归处》的分类你会怎么想呢?笔者不才,希望能以这篇简单的文章给各位带来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考。


翻译君这次特地请来了懂音乐的朋友来分享他对船歌和船夫号子的见解。
如果有意见的音乐大佬也欢迎留言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