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东郊唐温绰、温思暕墓发掘简报

2021-11-11 12:52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西安东郊唐温绰、温思暕墓发掘简报

《文物》 2002年12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2000年12月~2001年1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市东郊的纺正街向阳院住宅小区发掘了几座唐墓。其中,温氏父子墓东西相距25米,随葬品均较丰富。现将这两座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  温思暕墓(Ml)

(―)墓葬形制

双室土洞墓,坐北朝南,方向180。,由长斜坡墓道、天井、过洞、壁龛、前甬道和后甬道、前墓室和后墓室构成,总长约32米(图一)。

墓道长22.1、宽1.36米,墓道开口距地表约1.3米,北端距地表深10.1米,坡度22。。从南向北有4个天井、4个过洞。天井南北长1.88~2.1、东西宽0.96、深3.24~8.04米。过洞南北长1.86-2.4,东西宽1.2-1.44、高1.7米。

在第二天井和第三天井的底部,东西两壁均有窑洞式壁龛,共4个,平面呈“凸”字形,底部高于天井地面,大小近同。龛口拱顶,宽0.8、高0.94~1.02、进深0.35米,龛内平顶,平面呈方形,边长1.1、高0.96~1.1、进深1.45米。龛口皆用长条砖平砌封门,残存三、四层。

前甬道北接前室,平面呈长方形,拱顶,长1.8、宽1.4、高1.9米。甬道北端与墓室之间为封门,用长方形条砖交错斜插成“人”字形砌成。残存8层砖,高1.32米。

前室平面呈方形,南北长2.18、东西宽2.48米,顶已坍塌,高度不详,疑为穹隆顶。前后室之间有一甬道相连,为后甬道。甬道长3.8、宽1.34米,东壁残高1.3米。顶已塌,高度不详。

后室南北长3.8、东西宽3.12米,顶已塌。从北壁看,为拱顶,高2.6米。后室西部设有砖砌棺床,用长方形砖(长32、宽16、厚6厘米)平铺而成,南北长3.86、东西宽1.6、高0.18米。其上骨架已朽,残存草木灰。

墓道两壁和前、后室的四壁上可见很薄的白灰痕迹和零星的红、黑色彩绘,原当绘有壁画,可惜剥落殆尽。惟后室墙壁上的红色廊柱依稀可辨。从壁画残迹看,其做法是先将壁面铲平、磨光,再刷一层薄薄的白灰,然后直接在灰面粉底上作画。

此墓的第四天井上部及后室均有一盗洞。由于多次被盗,墓室内仅余小件残饰品。所幸的是,4个壁龛尚未被盗扰。其中,第二天井下的东壁壁龛和第三天井下的西壁壁龛出土了大量的彩绘陶俑。另两龛无随葬品。

(二)随葬器物

残存的随葬品有石人、陶俑、瓷碗、三彩罐、铜镜、铜饰、玉石小件等,经修复可辨的共计256件。

1.石人2件。应属墓前的侍卫仪臣。一件出于第四天井中,较为完整;另一件出于墓上填土中,只存上半身。石人戴武弁,留长须,身穿宽袖长袍,双手拄刀,恭谨直立,足下有方棒。Ml:1,通高204、人高187厘米,宽54、厚29.5厘米。棒头截面为方形,边长20.5~21.5厘米(图二)。

2.彩绘陶俑全部出于壁龛中,共241件。东壁壁龛(2号龛,下文称“东龛”)出土了60件俑。其中30件动物俑居中,15件骑马俑分作两队,列于动物俑的南北两旁,15件风帽俑又在骑马俑的外围,基本位于龛的四角(图三)。西壁壁龛(4号龛,下文称“西龛”)出土了181件俑。其中骑马俑14件,置于龛内中心,风帽俑167件,排在外围。龛内陶俑皆排列整齐,面向龛口(图四)。东龛靠近墓道口,有骑马俑、马、骆驼、牛等,骑马俑占到四分之一,主要表现仪仗出行。西龛靠近墓室,龛内九成以上为侍立俑,主要表现家居僮仆,

(1) 风帽俑修复182件,其中西龛167件,东龛15件。形制、大小近同,皆为男立俑,面目模糊。头戴风帽,身着交领长袍,腰系宽带,右手握拳置于腹部,左手垂于体侧。均为泥质红陶,绝大部分施白衣、红彩,底部中空。高度在20.5厘米左右。这批俑均为模制,由前后两片组成,粘合处即为身体左右两侧,故在两侧有用手或刀类工具抹平的痕迹。Ml:西龛116,通体施白衣,唇部尚留一点红彩。高20.5厘米(图五)。

(2) 骑马俑修复29件,其中西龛14件、东龛15件。均为鼓吹仪仗俑。骑俑端坐于马背上,姿态各有不同,马的造型却一致。马匹健硕,背施黑色鞍麟,扁平尾下垂,站立在长方形薄底座上。骑俑和马为分体烧成,骑俑的腰部以上为一部分,马和骑俑的两条腿为另一部分。马腿皆残。通高28-31厘米。依其着装和动作的不同,又可分为7型。

A型2件。吹排箫俑。皆出于东龛。头戴黑色笼冠,身着交领阔袖袍,腰系宽带,双手持排箫,作吹奏状。Ml:东龛24,人和马均施红彩。通呙28.6、马长23.6、马呙23.4厘米(图六)。

B型6件°双手置于胸前,手中无物。其中3件头残,另3件头戴黑色笼冠。身着交领阔袖袍,腰系宽带。疑为吹排箫俑。Ml:西龛180,通体施红彩。通高30.7、马长24.2、马高24厘米(图七)。

C型3件。吹隼篥俑,均出自东龛。头戴笼冠,身着交领阔袖袍,腰系宽带,双手持隼篥,鼓腮而吹,箪篥已残。Ml:东龛17,箪篥已残,手中只留有一小段铁芯。通高29.8、马氏23.5、马高24.4厘米(图八)。

D型8件。击鼓俑,均为西龛所出。皆头戴风帽,身着交领阔袖袍,腰系宽带,足蹬靴。右手握鼓椁高举过肩,做敲击状,左手置于腰侧,当为持鼓,鼓椁多残缺,只在手中残留一小段铁芯,鼓已不存。Ml:西龛171,通高30.2、马长23.6、马髙24.4厘米(图九)。

E型5件。双手持鼓柠,举于胸前,作敲击状。头戴黑色笼冠,身着红色交领阔袖袍,腰系宽带。鼓椁已残,只在手中留有一小段铁芯,鼓已失。Ml:东龛20,通高29.8、马长23.1、马高24.4厘米(图一O)。

F型4件。胡服骑马俑。头戴黑色噗头,身着翻领胡服,脚蹬靴。从双手的动作看,为持缰控马状。Ml:东龛16,马施白衣,鞍转黑色。通高30.8、马长23.4、马高25.6厘米(图一一)。

G型1件(Ml:东龛25)。鼓吹仪仗俑「头戴笼冠,双小臂残,从残痕看,双手原本置于胸前,当击鼓或吹排箫(图一二)。

(3)动物俑共30件,有马、骆驼、牛等,全部岀自东龛。

牛10件。涂红彩,多已脱落。短角、头大,脖颈短粗,躯体健壮,昂首弓背,站在长方形薄底座上,Ml:东龛36,通高10.3、长15.1厘米(图一四)。

骆驼10件,施白衣红彩。双峰,曲颈昂首,头顶毛发披于脑后,站在长方形薄底座上,Ml:东龛37,通高21.3、长21.7厘米(图一二)”

马10件。施白衣红彩,无马具,站在长方形薄底座上。Ml:东龛54,通高17.7、长20厘米(图一五)。

3.瓷碗2件。出于前室,均残。Ml:63,敞口,圆唇,浅斜腹,玉璧形底,器内外施乳白釉,壁形底的外圈未施釉。口径15.9、底径7.5、高4.5厘米(图一六:9)。另一件(Ml:64)无法复原。

4.三彩罐1件(Ml:61)。圆唇,短颈,流肩,鼓腹下收,小平底略内凹。器表施釉,为绿、酱黄、白彩,内壁及底未施釉。口径17.8、腹径35.2、底径12.4、高36.4厘米(封底;图一六:1)

5.铜镜1件(Ml:65)。出于后室,残甚海兽葡萄镜,圆球形纽,镜外圈饰卷草纹和锯齿纹。直径12.4厘米。

6.滑石器6件。

猪1件(Ml:66)。前室岀土,灰色。尖嘴,塌腰,垂腹,直立状。高2.1、长3.85、厚0.95厘米(图一六:3)。

佩饰Ml:67,残为2片。其中一片褐黄色,呈长方形薄片状,长6.8、宽2.9、厚0.1~0.2厘米。一边为波浪形花边,两角和中心各有一孔,共3个小孔。另一片的花边已残,残长4.2厘米(图一六:4,8)O

梯形佩1件(Ml:68)。前室岀土,灰色平面略呈梯形,顶边为花边,正中钻一小

□西安东郊唐温绰、温思晩墓发掘简报孔,,底长7.9、顶长6.3、残宽3.6、厚0.4厘米(图一六:2)。

握1件(Ml:69)o前室出土,残半。灰色,器表打磨光滑。只存一段,条状,一面平直,另一面有凹窝。残长2.9、宽1.1、厚0.75厘米(图一六:5)。

坠饰1件(Ml:70)。出于后室棺床之上。灰色,水滴形,顶尖部略残,其下有一个小圆孔。残高1.8、宽1.15、厚0.8厘米(图一六:6)。

7.铜马镳2件。出土于后室棺床上,均鎏金,形制、大小相同,合为一副。略呈S形,尾端分岀两叉,中部加一桥形铜条,形成系孔。截面呈菱形。Ml:71,长7.6、宽0.7~1.7厘米(图一六:7、二一)。

8.墓志一合,青石质,放在后甬道的前端,志盖已被揭起,靠在甬道壁上。志盖(Ml:73)方形,尽顶,底部边长74、厚11.6厘米。盖顶中央阴刻篆书“大周故温府君墓志铭”,四刹刻卷草纹,底边饰云纹(图一七)。志石(Ml:74)方形,边长73.7、厚15.5厘米。四边细线阴刻卷草纹。志文楷书阴刻,纵35行,满行34字,计1131字。志文内用了不少武则天创造的文字(图一八)。

二 温绰夫妇合葬墓(M2)

(一)墓葬形制

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坐北朝南,方向180。。向东25米即是温思暕墓。南部的墓道压在楼房下,无法清理,只发掘了甬道和墓室(图一九)。

甬道长2.82、宽1.6、高2米,距地表深9.6米。南端为封门,残高1.3米。用长条形砖斜插成“人”字形砌成。封门上有一盗洞,直径0.6米。

墓室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3.98、东西宽3.58米,拱顶已塌,残高3.1米。墓室西半部为土垒棺床,平面呈梯形,东侧用砖横砌床沿。棺床宽1.76-1.9米,高6厘米。棺床上有东西并列的两副木棺,已朽,仅见木灰和铁棺钉。板灰痕迹长2.14、宽0.65米,人骨亦朽,,两棺皆头北脚南,从骨灰痕迹看.匹I棺应为墓主,东为其妻

(二)随葬器物

此墓由于早年被盗,后又坍塌进水,随葬品残损严重违内出土陶、木、铅、铜、玻璃、珠贝、骨器等。

1.陶俑有2件镇墓兽和2件天王俑,仅修复1件天王俑。

天王俑2件,置于甬道中部左右两侧,从其倒下的情形看,原本面对封门、背对墓宰M2:38,头戴圆顶兜签,身着明光铠,胸前冇2个圆护,肩覆丿它首披膊。腰带以下左右各垂一片膝裙,边缘饰以流苏,着红色战袍,缚吊腿天王俑瞋口狮鼻,胡须翘起,左手叉腰,右手高举,脚踩怪兽。通体彩绘,盔和铠甲描金复原高度为1。1.5厘米(封二)“

镇墓兽2件,皆残,无法复原.,靠近墓室的甬道北端两侧,位于天王俑之后,头朝封门,尾朝墓室M2:40,兽形,四足蹲踞,兽首已残,颈部及下巴冇一圈黑毛,扁尾贴于脊背上琳施白衣红彩。

2.陶罐4件.,出土于墓室的东北角,皆为泥质灰陶,轮制。小口,短颈,圆鼓腹,平底略内凹。体施暗旋纹。其中两件有盖,盖为浅碟形,宽折沿,盖顶有小圆纽°M2:1,高25.3、口径16、底径16.8厘米(图二O:10)。 M2:3,带盖。高26.3、口径13.4、底径18.3厘米。盖高3.2、直径13.6厘米(图二O:9)。

3.木俑及漆木器在棺床以外墓室东部的淤土中,发现大量的木质痕迹,由此推断,墓室内至少有6个木俑,高约60厘米。木俑头东脚西,从南向北一字排开。此外还有漆木器,只存残片,已无法知其原貌。

4.铅丝出于墓室东部的淤土中。共清理出28根(M2:41),灰白色,粗细相同,长短不一,直径0.4、长2.2~9厘米。这些铅丝皆弯曲,可能是木俑四肢的芯,或其他构件。

5.铜器有10件铜镜和8件鎏金铜带具。另有许多铜丝和鎏金铜饰片,当为木俑或漆木器上的附着物。

铜镜10件。体小,皆为圆形,有半球形纽。岀于墓室东部的淤土中。可分2式。

I式1件(M2:5)。边缘凸起,沿内饰两圈弦纹,弦纹之间饰三角锯齿纹带。直径4.8、厚0.1厘米(图二O:11、三一:1)。

II式9件。形制、大小相同。为四叶纹镜,镜缘凸起,外圈两道弦纹之间饰一周联珠纹。M2:6,直径4.2、缘厚0.1厘米(图二O:8、三一:2)

鎏金铜带具8件。出于棺床上东侧的人骨架上,当为女墓主的用具。由带扣、从尾、带銙组成(图二二)口

带扣1件(M2:15),通体鎏金。前端为半圆环状,后端与双层长方形铜片以中轴相连,有一扣针,铜片之间残留革带痕迹。通长3.7厘米(图二O:2)。桃形带铐5件,大小、叼制近同.中间有一椭圆形孔。正面鎏金,背而带3个钏钉:M2:16,长1.9、宽1.7厘米(图二0:3)。椭圆形带傍1件(M2:21)。环形,表面鎏金,背面有3个伽钉。长径1.5、短径1.35厘米(图二。:4)。饨尾1件(M2:22),长方形,有花边,前段中空,中间残留革带痕,后段封实。前端有2个钏钉。长3.3、宽2.1厘米(图二。:5)。

铜丝和鎏金铜箔在墓室东部的淤土中,发现大量的铜丝和铜箔饰件,一些铜片上还粘何红色漆片和灰色的木灰痕。铜丝约有100根(M2:23).薄而窄,宽约0.1、长4~6厘米,往往是5~9根铜丝拧成一根铜条。有些铜丝上还穿有玻璃珠等小饰件(图二0:1)。鎏金铜箔(M2:25)形状多样,有花叶形、火轮形、长方形、万形、三角形等(图二三、二四、二九)。

6.玻璃器发现于墓室东部的淤土中,与木痕夹杂在一起,均为玻璃碎片,半透明,能辨器形的有球、花饰等。

球完整的仅有2件,绿色,壁薄,中空,球上部开一小孔0 M2:24,直径2.3、壁厚0.05-0.1厘米(图二五)。

碗形饰仅复原一件(M2:26)。敞口,腹壁呈瓜棱状,分作六瓣,凹底。在外壁的分瓣浅槽内贴有条形鎏金铜箔。体呈黄绿色,表面有白色风化层。口径2.4、底径1.5、壁厚0.05~0.1、髙1厘米(图二六、三。:1)。

花形饰完整的仅有4枚(M2:27)。碧绿色,形似喇叭花。细小的一端有一小孔,孔内穿一铜丝,铜丝的一端有白色、黄色或绿色

的火焰形小珠,形似花蕾。直径1.6-2.1,高0.7~1.2厘米(图二七、三O:2)。此外还发现32枚火焰形小圆珠(M2:28),底部中心有一小孔,往往穿有铜丝,体呈黄色或绿色,当是喇叭形花饰内的花蕾。最大直径0.4~0.6、高0.5-0.8厘米。

管形饰1件(M2:29)。黄色,顶端打一结,尾端套在一细铜丝上。长1.6、直径0.25厘米(图三O:3)。

花结完整的有9枚(M2:30)。深绿色或黄色,形状、大小不一,有的中间还带一小段铜丝。大者长1.9、宽1.5厘米,小者长0.9、宽0.6厘米(图三O:4~6)。

7.贝珠8件(M2:31)。白色,不透明,大小相仿。圆球状,上有2个相通的斜孔,有的孔内还残留铜丝。从裂开的横截面看,其质料当为贝类。岀于棺床东侧骨架的头部,当为女墓主的头饰。直径0.85、孔径0.25厘米,两孔间距0.15厘米(图二八)。

8.骨器有骨片和骨棒两种.

骨片2件.略呈方形,一边圆弧,另三边为直边,弧边及其相邻两边皆为斜刹■骨质白中泛黄,体微弧曲C.M2:32,上有红色漆痕。长3.5、宽3.4、厚0.3厘米(图二O:6"M2:33,上有绿色铜锈..长3.4、宽3.4、厚0.18厘米(图二O:7).

骨棒3件(M2:34)项体细长,截面为平行四边形.,黄褐色或灰色,长4.2~4.6、宽0.18-0.22,厚0.1-0.13厘米.

9.海贝5枚(M2:35)..形制基本一致,仅大小有别。大贝长2.6、宽2、厚1.3厘米,小贝长2.3、宽1.6、厚1.1厘米.

10.“开元通宝”钱1枚(M2:36):发现于棺床西侧的人骨架上,应为男墓主的随葬品直径2.5、穿径0.7、郭宽0.2®米(图三一:3).

11.铁钉1枚(M2:37),为棺钉、钉盖圆形,钉身截面呈方形。长12厘米。

12.墓志一合。青石质,带盖。位于甬道南部,紧靠封门,平置。志盖与志石之间有一层黑灰痕,推测原本垫有丝类织物。志盖(M2:42)方形,盈顶,底边长53.5~54.2、厚9.2厘米。盖顶中央阴刻篆书“大唐故左领军宣化府统军温府君墓志”,四刹刻卷草纹,底边饰云纹(图三二)。志石(M2:43)方形,边长56~58.2、厚11.5-12厘米,四边细线阴刻卷草纹。志文楷书,阴刻,纵横皆为35行,共计1131字(图三三)。

三 结语

1.墓葬时代

关于温思暕墓,墓志已有明确记载。温思暕乃温绰之子,生前被封为上柱国、司农少卿、太中大夫,死于武周证圣元年(695年),葬于万岁登封元年(696年)。

关于温绰夫妇合葬墓,据墓志载,温绰因病死于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年仅49岁。其夫人赵氏死于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享年84岁。二人死亡时间相距达37年,却合葬于一墓之中。从发掘情况看,封门砖除上部有盗洞外,下半部保存完好,封门砖与棺床边缘用砖规格相同,磨损程度也一样。另外,墓志乃是咸亨元年赵氏死后所刻o由此可以推断,该墓的建造年代应是咸亨元年(670年),墓建好后,将温绰遗骨迁来合葬,墓内随葬品也应是咸亨元年放置的。

2,关于温思暕墓的形制

温思暕墓为双室土洞墓。隋唐时期,双室土洞墓在西安地区发现较少,此前已发表的有三座。它们分别是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段威夫妇合葬墓,段威官至九命'"。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李思贞墓,李思贞为沙州刺史,正四品下⑴。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徐王元礼姬罗观照墓,元礼是高祖第十子,罗姬属皇室贵族叫

我们初步认为,双室土洞墓始于北周,流行于唐高宗至武周时期,玄宗以后几乎绝迹。墓主的身份较高,官职多在四品以上。西安地区的隋唐双室土洞墓,其等级低于双室砖墓,相当于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单室砖墓。

3.温绰墓出土的小铜镜

温绰墓出土10枚小铜镜,这是唐墓中出土小铜镜数量最多的一例。这类小铜镜在北周李贤、王德衡、尉迟运墓中已有发现叫在唐墓中也屡有出土。如湖北安陆唐贞观年间吴王妃杨氏墓中,出土5件所谓“镜状物”%西安羊头镇总章元年(668年)李爽墓,岀土3枚小铜镜叫宁夏固原隋唐墓中,隋代史射勿墓出土4枚、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史索岩夫妇合葬墓出土5枚、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史铁棒墓岀土4枚、咸亨元年史诃耽墓出土4枚、仪凤三年(678年)史道德墓出土一枚R这类铜镜胎薄,尺寸小,直径均在10厘米以下,铸造粗糙,形制不规整,也没有繁复的花纹。一般墓中不出单枚,多为3~5枚。

至于小铜镜的功用,史射勿墓和史诃耽墓的发掘者认为,它们可能是棺木上的附着物。而温绰夫妇合葬墓出土的10枚小镜却远离棺木,与鎏金铜饰、玻璃饰片共出于木俑和漆木器之间,而且铜镜上粘有木片或红漆的痕迹,.我推测,这些小铜镜是漆木器或木俑身上的饰件“隋唐时,铜镜除了照人衣冠,还用于驱邪,小铜镜也许正是辟邪降魔之物。

温思暕墓形制特殊,有明确纪年,且岀土大量陶俑,为研究唐代武则天时期的葬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西安东郊唐温绰、温思暕墓发掘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