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体系推广系列(一)餐饮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四大重要组成部分。现今“衣住行”都向着工业化、专业化发展,而“食”除了原材料生产向着现代化发展,成品制作却不够“现代”。 现在大部分住宅都配置有厨房,像是所有人都必须兼个职业似的,不然就浪费了房物面积。这就显得不够“专业”,不够“分工”。自己做过饭的都知道有多花时间,想做得营养均衡色香味俱全那更是时间精力大耗。 上世纪末,家家户户还配置一台缝纫机,后来很快就闲置淘汰掉了。现在大多数人其实也都是不愿意花时间在做饭上的,为什么厨房却依然没有淘汰呢?俺寻思有两大原因,一个是价格,另一个就是安全。 价格想要降下来,就要发展工业化批量化生产。批量化其实已经有了,比如食堂炒大锅菜也是一种批量化。工业化却没有,因为一条生产线开发设计投产成本很高,如果没有稳定看得见的盈利预期没人愿意投产。 大多数食堂大锅饭的成本就能比自己做饭成本低,但是食堂模式却没能推广起来。因为大锅饭必须要有稳定的客源,工业化更是需要稳定而且庞大的客源支持。 要想有稳定而庞大的客源,就不得不提安全问题了。有句老话叫“病从口入”,说明大家对于饮食的安全有多重视。消化系统确实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物影响的内脏(现代还加个肺脏doge),其对身体状况的影响比重也大(在古代对人身体状况的最大嘲讽就是“尚能饭否”doge)。 想要解决餐饮安全问题,最需要的是公开,避免“黑箱操作”。光靠管理技术或制度是没用的,没有哪个管理者能像监控一样一刻不落的盯着。其实,把监督交给客人反而能节约管理成本,也让客人有参与感和信任感。 再说公开的具体实施方法,比如基本的把厨房进行监控直播并留存录像,让顾客能随时掌握过去到现在的卫生情况。进阶版还可以公开食材、设备来源,甚至营收等会计信息以及每个参与或影响到食物卫生安全的信息。 保障了食品安全,才能有稳定的客源。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逐步改变,客源越来越多,先从小规模的人工批量化再到机械工业化甚至智能自动化,让饮食也能现代化。 具体来说,有了公开体系保障后。先让食堂大锅饭遍地开花,辅以物流(外卖),既可以做堂食也可以专门做外卖,餐饮与物流同时发展壮大。有一定规模(合并等)和客源之后还可以做特色大锅饭,比如健康餐、风味餐等适应不同人群。体系成熟后就可以搞自动化了,比如为常吃的菜设计建立自动生产线,建立大型食品工厂,再配套自动化物流(成品运输机器人、楼道运输机器人等),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这一套完善下来,省去了大家买菜、洗菜、切菜、烹饪、洗厨具碗筷、清理厨余垃圾等一系列活动,节约了大家的时间精力。淘汰掉厨房,节约了居住面积。为工业化与自动化信息化发展贡献了一份力。专业批量生产的食物营养美味、物美价廉,让大家吃得愉快的同时也保障了身体的健康等等。 民以食为天,公开体系推广就从饮食开个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