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四类英才》故事看马蒙王朝(995-1017)兴衰

2021-03-26 08:52 作者:数学九十分  | 我要投稿

此前,我在看巴托尔德著作《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一书时,看到花剌子模沙阿布·阿拔斯·马蒙的事迹,联想起此前在《四类英才》中所见的有关其人的故事,一时手痒,打算借此简要写一下马蒙王朝(Ma’munids)的历史。文章浅陋,欢迎各位指点。
参考资料:

《四类英才》内扎米·阿鲁兹依·撒马尔干迪著,张鸿年译
《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巴托尔德著,张锡彤、张广达译
《中亚萨曼王朝史研究》许序雅著
《世界境域志》佚名著,王治来译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G.勒·斯特兰奇著,韩中义译注,何志龙校订

《伊朗通史》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著,叶亦良译
维基百科相关词条
"ĀL-E MAʾMŪN, C.E. Bosworth, in Encyclopædia Iranica

花剌子模(Khwārazm,Chorasmia),即咸海南岸的绿洲平原三角洲地区,该地有阿姆河与锡尔河灌溉,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很早便诞生了文明。而在4到10世纪时,当地出现了一个本土小王朝,名曰阿夫里格(Afrighids,305-995),统治者称花剌子模沙(Khwarazm-Shah)。在伊斯兰时期,阿拉伯帝国在当地实行双重统治制度,虽然保留了阿夫里格王朝的存在,但行政权力掌控在政府所派遣的总督——埃米尔(Amir)手上。阿夫里格王朝一直信奉祆教,直到9世纪才开始改信伊斯兰教,以柯提(Kath)[1]为都。
马蒙王朝(Ma’munids,也称花剌子模埃米尔国,995-1017),由萨曼王朝任命的花剌子模总督阿布·阿里·马蒙·本·穆罕默德(Abu Ali Ma‘mun ibn Muhammad)[2]建立。马蒙其人,原为玉龙杰赤(Gurganj,当时也叫朱儿章城)[3]当地伊朗人豪族出身。由于玉龙杰赤在10世纪时是通往里海的重要商道枢纽,马蒙家族应在此时依靠商利逐渐壮大势力。大约在10世纪末,他被任命为花剌子模总督。他首次登场于史籍是在992年左右。
萨曼王朝末年,朝廷内受突厥军阀控制,外受喀喇汗王朝与白益王朝的侵袭。喀喇汗王朝自从在萨图克·博格拉汗之后,实力逐渐强劲,对萨曼王朝威胁很大。但大部分时间都与东部的于阗王朝开战,一时并无余力进攻萨曼王朝。萨图克之孙哈伦·博格拉汗心怀积极开拓之志,因此便开始将视线投向了萨曼王朝,980年,他攻陷了萨曼攻打突厥人的桥头堡白水胡城(Isfijab)[4],从此双方“攻守之势异也”。

[1] 亦称kat,位于阿姆河右岸。该城作为阿夫里格王朝首都,曾是花剌子模的第一大城。但10世纪早期初曾被洪水冲毁,后在旧城东边重建新城,还有个名字叫沙赫里斯坦(Shahristan,意为新城)。然而由于屡受阿姆河洪水侵袭,加之995年阿夫里格王朝的覆灭,朱儿章(即玉龙杰赤)逐渐取代其地位

[2] 《突厥斯坦》与《伊朗通史》均记载其人的库尼耶(Kunya,父名)为阿布·阿拔斯,误。阿布·阿拔斯者应为其子,由于父子俩名字相同,容易混淆。

[3] 波斯语称为古尔根奇、乌尔根奇,当时位于阿姆河左岸。玉龙杰赤是突厥、蒙古的称呼。关于玉龙杰赤城的变迁也有一段比较复杂的历史。玉龙杰赤在阿拉伯时期被称为朱儿章城(Al-Jurjaniyah)。城内民众以好战善射著闻。柯提城衰落后朱儿章城逐渐成为花剌子模的中心,于是对外便称为“花剌子模城”。1220年蒙古入侵将其摧毁。后重建,离旧城不远,被称为新花剌子模城。新花剌子模城在帖木儿征服时又被摧毁,又在原地重建,由于16世纪希瓦城的繁荣,该城逐渐衰落。而蒙古入侵摧毁的玉龙杰赤城被称为库尼亚-乌尔根奇(Kuhnah Urganj),如今的乌尔根奇市,建城于18世纪中叶,统治该地区的希瓦汗国当时在此地建立都市,作为贸易中心,离库尼亚-乌尔根奇较远

[4] 又名伊斯菲贾卜,当时指代地区。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市郊赛拉姆村

992年哈伦率大军入侵河中,萨曼王朝君主努赫二世(NuhⅡ)派遣哈吉卜[1]阿亚奇(Ayach,又名Aytakh)抵御,然一触即溃。由于国内大部分的兵力都掌握在西木居尔家族(Simujrids)家主阿布·阿里·西木居里(Abu Ali Simjuri)法伊克(Faiq)这两个突厥军阀手里。这两位不但不支援,反而乐见其成,甚至都与哈伦进行了密谈,籍以瓜分萨曼王朝的领土。努赫无计可施,被迫西逃,直至阿模里(Amol)[2]。哈伦于992年5月进入布哈拉,途中并无遇到太多抵抗。
却说努赫逃到阿模里,号召勤王。当时的阿夫里格王朝君主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Abu 'Abdallah Muhammad)与马蒙均响应号召出兵;同时努赫也付出了大代价,使阿布·阿里·西木居里支持他;土库曼塞尔柱人亦率军支援,并击败了喀喇汗王朝的部分军队,眼见进展不顺,加上天气炎热,哈伦得了痔疮,坐立难忍,仅仅在布哈拉待了不足三月便撤军回师,次年病死。努赫得以重回布哈拉。
但之后马蒙与阿夫里格王朝的矛盾便趋于明面化了。这是为何?原来还是努赫二世使的小聪明。在重回布哈拉后,为表酬谢,努赫将呼罗珊地区的尼萨城(Nisa)赐予了马蒙,阿必维尔(Abivard)赐予了阿布·阿卜杜拉。但是这个安排是藏有祸心的,呼罗珊当时是西木居里的势力范围,而这两座城位于呼罗珊腹地,努赫通过这样的手段试图给西木居里上眼药,给他树立两个对手。不过西木居里也不是善茬,很快找到了解决方法:他同意将尼萨城给予马蒙,但坚决不同意阿布·阿卜杜拉接收阿必维尔。由于马蒙身上还有着萨曼总督职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马蒙与西木居里串通一气,排挤阿布·阿卜杜拉。从结果上看,这不仅使阿夫里格对萨曼王朝离心离德,而且也是其与马蒙家族关系逐渐恶劣,最终也是因西木居里而兵戎相见。
努赫二世使的小手段没有什么效果,反而使西木居里对其离心离德,联手法伊克再次将其架空。努赫欲哭无泪,为摆脱这种困境,只得向另一个势力强劲的藩侯伽色尼王朝求援了。
伽色尼王朝此时正由苏布克特勤(Sabukteqin)执政。他亦是出身突厥奴隶古拉姆,因才干出众得王朝建立者阿尔普特勤(Alp-Teqin)赏识,将女儿嫁给他。977年受众人拥立为主。面对萨曼王朝的局势,他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做法:一方面承认萨曼王朝为宗主,对其十分恭敬,却不主动干预萨曼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同时向东、向南开拓,征伐印度,获得了极大声望;本人也颇具才略,伽色尼王朝在其手中逐渐强盛。
努赫二世秘密派遣使者至苏布克特勤处,无非是什么“命其奉诏讨贼、清君侧”一类的言语,苏布克特勤当了十几年的看客,如今能有机会进入河中那自然求之不得。于是与其子、22岁的马哈茂德(Mahmud)率军前来,而护时犍法里功王朝(Farighunids of Guzgan)的君主与伽尔契斯坦(Gharchistan)[3]的埃米尔亦率军前来,众人于渴石(Kish)[4]会合。苏布克特勤宣誓向努赫效忠,努赫则授予他统率三军之权。苏布克特勤于是率联军进发,在994年11月与法伊克、西木居里联军相遇于赫拉特(Herat),战之,大胜,法伊克与西木居里狼狈逃窜至戈尔甘,伽色尼军队顺势接管了呼罗珊,苏布克特勤也被努赫二世授予“纳西尔丁·瓦德·道莱(Nasir al-din-Wad al-Dawla,国家与宗教的保护者)”的称号,其子马哈茂德得“赛弗·道莱(Sayf al-Dawla,国之利剑)”的称号。

[1] 即宫廷大臣,当时多由突厥古拉姆担任,宫廷总管即首席哈吉布

[2] 位于阿姆河左岸,谋夫城东北。是呼罗珊入河中地区的必经之地,今土库曼巴德(Türkmenabat)

[3] 即今赫拉特以东的菲鲁兹库赫地区(Firuzkuh)

[4] 即今沙赫里夏布兹,《长春真人西游记》中作碣石

虽说法、西两人于995年春卷土重来,但很快又被击败,不得不上书至努赫乞降。努赫此时实施了分化手段:宽恕西木居里,拒绝法伊克。法伊克无法,只能逃窜至喀喇汗王朝,结果得到了伊列克·纳斯尔(Ilak Nasr)的重视,日后又回到萨曼王朝;西木居里则被努赫派到花剌子模马蒙处做客,实际上应有软禁之嫌疑。但他却忘记了阿夫里格王朝阿布·阿卜杜拉的存在。
阿布·阿卜杜拉原本对萨曼王朝施展两面手段不忿,眼下西木居里正逢落魄路过,报仇的机会到了。他率军击溃了西木居里的随从,将他和其亲属掳至柯提。马蒙收到消息后,立马打着“解救西木居里”的旗号,于995年出兵围攻柯提,阿布·阿卜杜拉战败被擒,随后被杀,据说马蒙是当着西木居里的面把他杀了。

马蒙进而吞并阿夫里格王朝领土,一统花剌子模,绵延600多年的阿夫里格王朝就此灭亡,同时也标志着马蒙王朝的建立。

996年,阿布·阿里与布哈拉方面在城外会面,正式达成了和解,其中马蒙调解之功甚伟。但努赫二世反手就将西木居里及其亲属十八人囚于布哈拉,直至次年死去,据说西木居里死后尸体不腐,令河中僧侣惊之。
马蒙稳稳当当的当了两年埃米尔(也称米尔Mir,语出《世界境域志》),在997年被手下的卫兵所杀,其子阿布·哈桑·阿里(Abu Hasan Ali)继位。阿里在位期间,中亚正逢百年不遇之激荡局面:苏布克特勤亦在997年死去,他虽属意幼子伊斯玛仪继位,但长子马哈茂德自恃功高,不服,与伊斯玛仪开战,最终马哈茂德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努赫二世也在997年死去,其子曼苏尔二世继位。曼苏尔虽然中兴国家之才智,但受制于因喀喇汗王朝的支持而重归萨曼的法伊克及其任命的维齐尔,难以有所作为。最终曼苏尔二世因试图夺回权力被法伊克废黜并刺瞎,其弟阿卜杜·马利克二世继位,不足一年,喀喇汗王朝的伊列克·纳斯尔(Ilak Nasr)便率军长驱直入,灭掉了萨曼王朝,萨曼王室皆被俘虏,只有曼苏尔之弟阿布·伊布拉辛·伊斯玛仪、日后的蒙塔西尔(Muntasir)逃逸。马哈茂德与伊列克平分了萨曼王朝的领土,双方以阿姆河为界。面对如此动荡的局面,埃米尔阿里采取了较为审慎的外交政策。虽然有关他的资料比较少,但还是从其中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999年,蒙塔西尔从布哈拉逃出,辗转逃至花剌子模,并在当地招兵买马,组建了一支军队,一度夺回了布哈拉。要说阿里不知道他的活动是说不过去的,他更多应该是采取了默认或者暗中支持的做法,毕竟喀喇汗与伽色尼都不是马蒙王朝能够得罪的;而当蒙塔西尔征战数年最终败亡后,慑于喀喇汗王朝的军威,阿里开始亲近喀喇汗王朝,但在喀喇汗王朝在1008年败于马哈茂德后,他迅速转而投靠了伽色尼,并火急火燎的迎娶了马哈茂德的姊妹(据说名叫卡荷·卡尔吉[Kah-Kālǰī]),以表臣服之意。阿里在位期间马蒙王朝大体上保持着平稳。

伊历399年(1008-1009),阿里去世,其弟阿布·阿拔斯·马蒙继位,俗称马蒙二世。马蒙二世热心学术发展,以阿布·侯赛因·艾哈迈德·苏海里(Abul-Husayn Ahmad Sohayli,即苏哈里)为维齐尔,招揽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学者文人汇聚至花剌子模

12世纪的波斯著名诗人内扎米·阿鲁兹依·撒马尔干迪(Nezami Aruzi Samarqandi)在其著作《四类英才》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花剌子模国王阿卜尔·阿拔斯·马蒙是一位贤明饱学之君。他的大臣苏哈里是位天资聪敏、心地善良的人,而且博学多才。由于这君臣二人,在他们宫廷中聚集了几位造诣深厚的学者,如伊本·西拿、阿卜·纳斯尔·玛希斯、阿卜尔赫尔·霍玛尔、阿卜雷杭·比伦尼和阿卜·纳斯尔·阿拉格。阿拉格是国王的侄子,他在数学上步托勒密的后尘。霍玛尔在医学上继承了希波克拉底和盖仑的学说。比伦尼在天文学上与阿布·玛舍阿尔和阿赫玛德·本·阿伯德·贾里尔齐名。伊本·西拿和玛希斯在哲学上乃是亚里士多德的后继人,这些人都是集大成的学者。这些学者服务于宫廷,供给丰厚,生活安逸。他们互相切磋学问,时相过从。

故事中提到的学者均有其人,如出身本地的百科全书式学者比鲁尼(al-Biruni),除却精通天文算法,他还是马蒙二世的外交大臣;

以“阿维森纳(Avicenna)”闻名于欧洲的穆斯林贤哲、神医伊本·西那(Ibn Sina)

哲学家阿布·萨赫勒·马斯席(Abū Sahl Masīhī应是玛希斯);

名医阿布哈尔·本·卡玛尔(Abul-ayr b. al-ammār,应是霍玛尔);

精研阿拉伯语的语言学家阿布·曼苏尔·阿卜杜·马利克·塔阿勒比(Abū Manṣūr ʿAbd-al-Malek Ṯaʿālebī

数学家阿布·纳斯尔·阿拉格(Abu Nasr Arraq),马蒙二世之侄。

当时的花剌子模可谓是众星云集,文人雅士均向往之。

除此之外,马蒙二世亦热心建筑,在位前期对玉龙杰赤进行了修缮,并建造了几座高塔。但马蒙二世文人气质过重,相比其兄少了几分圆滑变通,为马蒙王朝的衰亡埋下了伏笔。

撒马尔干迪的故事接着讲道:

但是天不遂人愿,他们的优哉游哉的日子合该到了终点。
一天,天下之主的辅弼马哈茂德派一名大臣执他的手书前来。信中写道:“据闻,花剌子模国王驾前聚集数名旷世学者,如某人某人等。现请这些学者驾临我宫廷。以使我宫廷生辉受益,并俾便就近请教,向花剌子模国王顺致谢意。”马哈茂德的使者是大臣胡赛因·本·阿里·米卡尔。他也是一位饱学之士和稀世之才,有很高的地位。
这时正是马哈茂德国祚兴盛,势力强大,不可一世之际。各国国王都要服从他的命令,不能有丝毫违抗。怕不服从命令他会趁夜前来奔袭。花剌子模国王对使者米卡尔隆重接待,优礼有加。但在正式接见使者之前,他先把学者们请到宫中,把信交给他们看。并对他们说:“马哈茂德兵势强盛,雄踞呼罗珊和印度,觊觎伊拉克。我不能违抗他的命令。请问各位有何见教?”这时,伊本·西拿和玛希斯说:“我们不去。”可是阿拉格霍玛尔和比伦尼表示愿意去。因为他们听说马哈茂德赏赐丰厚。于是花剌子模国王对那两位不愿意去的学者说:“你们两位既然不愿去,那就在我接见使者之前自便吧。”国王为他们二人准备行装,派了向导,领他们出城,直奔戈尔甘而去。
次日,花刺子模国王接见米卡尔。寒暄一番之后说:“来信已然拜读,信中命令已经知晓。但是伊本·西拿和玛希斯已经离开这里。阿拉格、比伦尼和霍玛尔愿去效力。”使者又留下盘桓数日。国王为三位学者置办行装,送他们随米卡尔而去
……

1014年,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卡迪尔(Al-Qadir,991-1031在位)派遣使者前往花剌子模,授予马蒙二世“国家的眼目与宗教共同体的珍饰(Ayn Al-Dawla Wa Zayn Al-Milla)”称号,附一张承认他统治花剌子模的委任状及荣誉长袍、旗帜等。不管卡迪尔是无意为之还是包藏祸心,这份“大礼”的的确确给马蒙二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哈里发与花剌子模之间表面上看并无交往,突然大张旗鼓封赏,耐人寻味;花剌子模虽也是哈里发的藩属,但实际上的宗主是伽色尼王朝,这封赏完全越过马哈茂德下放,直达马蒙二世,怎能不让马哈茂德对其心生猜忌?为避免马哈茂德误会,马蒙二世派遣比鲁尼前往草原上领受恩赐;而后,马哈茂德与喀喇汗王朝中亲伽色尼的图甘汗签订合约,马哈茂德希望马蒙二世亦能参与,但马蒙二世大概是出于明哲保身拒绝了。可能也是疑心马哈茂德知道了他领受哈里发赏赐一事而试图拘之。双方关系骤然紧张起来。

马哈茂德感受到马蒙二世的疏远,感到里面必定大有文章。维齐尔艾哈迈德·梅伊曼迪(Ahmad Maymadi)自告奋勇,前往试探他的忠诚。梅伊曼迪是马哈茂德朝的名相,自幼与马哈茂德同学,才略出众,辅佐马哈茂德十余年。

梅伊曼迪在会见花剌子模的使者时,“不经意间”提出了希望马蒙二世在虎土白(khutba)中加入马哈茂德的名字。在伊斯兰世界,在虎土白中诵念某人名字便意味着该政权正式承认被诵念之人为宗主。梅伊曼迪还说这只是作为臣子对君主的忠心建议,马哈茂德本人并不知情。

马蒙得到使者回报,心里自然是一清二楚。在伽色尼这种君权极盛的政权,臣子怎敢私下为君王安排这等事务,这其中必定有马哈茂德的示意。但真要迈出彻底臣服的那一步令他甚是为难,最终他还是拒绝了梅伊曼迪的提议,梅伊曼迪步步紧逼,重提旧事,马蒙无奈,召集国内众将及权贵人物至宫内,向他们转达了马哈茂德的要求,并表示自己为了保全国家很有可能会接受这些条件。众权贵纷纷表示反对,并对马蒙如此软骨十分不满,颇有怨言。马蒙看此阵势,只能被迫宣布刚才只是戏言,是为了测试大家的忠诚,众人方才离去。虽然这种举动看似鲁莽,但也探清了花剌子模内部对于伽色尼的看法。之后马蒙听从比鲁尼的建议,竭力调和喀喇汗王朝内部的纷争,并成功与之结盟;同时为保持与伽色尼的关系,在1015-1016年也娶了马哈茂德的姊妹(有一种说法是他娶了自己的寡嫂)。

马哈茂德越发感到马蒙二世不服管束,以马蒙与喀喇汗王朝结盟一事与向喀喇汗王朝方面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喀喇汗方面两方都不愿得罪,于是便打起了机锋,表示若是双方若是产生不谐,他们愿意进行调解。

马哈茂德尚未答复,喀喇汗方面便将这个事情知会了马蒙二世,马蒙心有揣揣,提出以战促和:喀喇汗与花剌子模双方分别发兵,攻打伽色尼治下的呼罗珊,但不扰居民。喀喇汗方面自然不会答应这么荒谬的要求,同样表示双方若有不和他们可以调解。马蒙只得作罢。之后马哈茂德亦同意调解,时在1016年冬季。

然而调解过后,马蒙便收到了马哈茂德的一封意味深长的来信,信中隐晦的对马蒙进行了敲打与威胁:

我们之间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缔约订盟,花剌子模沙受我恩惠何等深厚,是所尽知,无待烦言。在虎土白问题上,花剌子模沙亦知违抗后果不堪设想,故曾表示顺承我们的愿望。然而群小作祟,不准他自由行事。在这里,我不用‘翊卫、臣庶’”等称谓,因为那些吩咐君主你要做这不要做那的人们,我不用‘翊卫、臣庶’等称谓。而君主之懦弱无能,于此亦昭然若揭,且其懦弱无能,今昔皆然。此辈行径令人愤慨,我之所以久留巴里黑,并集结步骑十万,象五百只,即欲用以讨伐冒犯君上的叛逆,使他们迷途知返;与此同时,亦可唤醒埃米尔,我们的弟兄和妹(或姊)婿,示以君人之道。身为埃米尔而懦弱无能,实不胜君人重任。我们不会返回哥疾宁,除非我们收到词意诚恳的谢罪书,此外,花剌子模沙尚须就下列三项要求释从其一:

一、或者如他所应许的,情愿(以苏丹的名义)宣读虎土白;

二、或者贡献钱币和值得我们接受的礼物,该项钱币与礼物,我们日后会暗中归还,因为我们不需要过多的钱币,我们现有的大量金银已压颤了许多地方与府库;

三、或者遣送国内贵族,伊玛目与法吉(Faqīh[1]等携带请罪书前来恳求恩宥,我们日后将把这伙人连同被我们俘虏来的数千人众一并放还;

[1] 即伊斯兰法学家

马哈茂德这番军事威胁实在奏效,马蒙未经兵事,一看到这个消息及马哈茂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名气,心中已然胆怯,最终三项要求都实行了:除了柯提与玉龙杰赤外,花剌子模的其他地方在虎土白中皆诵念马哈茂德之名;以比鲁尼为首组建了一支使团前往伽色尼,这便是《四类英才》故事的原型;伊本·西那不愿去,马蒙便给他准备盘缠与向导,指引他前往戈尔甘。同时献币八万第纳尔、马匹三千。他没想到他的做法却引来了杀身之祸。

原先花剌子模的权贵便不愿受伽色尼王朝统治,马蒙在之前d谈话中也表示自己所言是虚,然而如今马蒙却倏然臣服,无疑威望大失,甚至令一部分花剌子模贵族怀恨在心。其中就有马蒙的首席哈吉卜布哈拉的阿尔普特勤,他当时驻扎在哈拉扎斯普(Hazarasp)。在1017年初反叛,叛军攻下了玉龙杰赤与柯提,维齐尔苏海里及若干近臣被杀,马蒙虽躲在碉堡内,仍难免一死。时在1017年3月20日。叛军拥立阿里之子阿布·哈里斯·穆罕默德(Abu Harith Muhammad)为主。

马哈茂德原本对花剌子模便虎视眈眈,这下花剌子模自己内乱更有了出兵的理由,于是马哈茂德打算以为连襟报仇的名义出军。但他也忧心自己的姊妹性命不保。梅伊曼迪献缓兵之计:先派遣使者表明己方并无开战之意,只要送回公主便既往不咎。叛军信以为真,不仅火速将人送回,而且还奉上20万第纳尔与马匹四千。谁知马哈茂德是“假和平真开战”,在这段时间充实军备,调运兵马、运输粮草至阿模里以备作战。为麻痹叛军,马哈茂德甚至还拉着花剌子模的使者回首都伽色尼城,直至回到城内,方才提出交出叛军首领、无条件投降等要求,使者直呼上当,只得照实回报;叛军无以抉择,唯有拼死一战,据说他们集结了五万骑左右。
马哈茂德即将出兵时亦传讯给喀喇汗王朝,喀喇汗方面虽知晓花剌子模富庶,一旦伽色尼将其吞并实力必然大增,但慑于伽色尼的实力与盟约,加之自身内部也并不太平,无暇东顾,因此只能对马哈茂德“讨伐叛军”的行为表示赞同与支持。
马哈茂德此时已沿着阿姆河左岸向北推进,攻下了花剌子模边境的贾法尔本德(Jafarband)镇,派出一支先锋部队,以呼罗珊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本·易卜拉欣·阿拉比/塔伊(Muhammad ibn Ibrahim A‘ra’bi/Ta‘i)为将,但花剌子模将领胡马尔·塔什·谢拉比(Khumar Tash Sharabi,似乎是草原的雇佣军)在这支先锋部队行军途中突袭,伽色尼军猝不及防,死伤惨重,幸而马哈茂德及时领兵赶至方才免于全军覆没,并乘势反击,敌军大败,胡马尔遭擒;翌日,马哈茂德进至哈扎拉斯普,在城外与叛军主力交战,大胜,敌将布哈拉的阿尔普特勤、赛亚德特勤·汗尼(Sayyid-teqin Khani)被擒;随后马哈茂德如入无人之境,迅速攻至柯提城下,并在7月3日将其攻陷。柯提的攻陷意味着马蒙王朝的灭亡。胡马尔、阿尔普、赛亚德三人作为主谋被象蹄踩踏成肉泥,尸体绑在象牙上绕城一周以作警示;并悬尸于马蒙墓上三日;其余人等按情节轻重分别论罪。特别是,马哈茂德借此机会进行清洗,大肆排除异己,据乌特比记载,除了参与杀害马蒙的人,还有马哈茂德认为信仰异端与政治不合的人也遭到了清算。阿布·哈里斯携马蒙王朝宗室至伽色尼,随后被软禁;花剌子模的军队由于战斗力较强,并没有直接遣散,而是打散进马哈茂德军队,日后参与对印度的远征。马哈茂德不会长居于此,为保证这块富庶之地不会动乱,特地任命自己的首席哈吉卜阿尔通塔什(Altuntash)为花剌子模总督,以阿尔斯兰·贾齐卜(Arslan Jadhib)为副,继续平定前朝余孽。
马蒙王朝是花剌子模诸王朝中最后一个伊朗人的政权,在此之后,“花剌子模沙”这个头衔便均由突厥人、蒙古人继承了。



从《四类英才》故事看马蒙王朝(995-1017)兴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